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251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第251部分阅读

位年轻大人对西方哲学的稔熟,他们暗暗觉着,这似乎是位圣贤与先知般的人物,心中满是崇敬之情,所以在沈就问他们话的时候,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丝毫隐瞒。

    当把任务布置完成,沈就突然问那两个来自英国的学者道:“贵国的女王登基几年了?”

    马慕东和文光明想了想,道:“女王陛下是西元一五五九年加冕,换算成大明的历法是……”

    “嘉靖三十八年。”还没等他们算明白,沈就已经有了答案道:“五六年时间,权位已经巩固了吧?”

    “应该没是这样的。”马慕东恭声道:“在我们离开英国那年,女王陛下颁布了▲至尊法,和‘单一法令”规定国王同时是国家和教会的最高领导人,一派圣君之象。”是啊,一位带领英国,强势加入大航海时代,击败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女王,当然算是圣君了。▲那不成武则天了?”归有光几人心中暗道,他们对女子继承皇位,实在是感到奇怪。

    沈就虽然对伊丽莎白女王很感兴趣,但他最关心的却不是英国,因为女王和她的海盗们,还没敢做击败无敌舰队的美梦,他便问西班牙人林思哲道:“你们的国王腓力二世,已经登基几年了?”

    “陛下西元一五五六登基,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至今已经八年了。”林思哲不愧是数学出身,直接报了出来。他似乎还对方才英国人所谓的‘圣君,颇不以为然,捋一下金色的胡须,骄傲道:“以在下看,这个世界是由东西方两个大国的君王统领,东方自然是天朝的皇帝陛下,而西方则是我们西班牙的皇帝陛下。”

    “呸,只有你们西班牙人才会这样想”英国人当然听出他的轻蔑,盎格鲁撒克逊人向来是暴脾气,马上反击道:“太狂妄自大了。“哈哈,孤悬海外的岛国,果然盛产不明所谓的蠢货。”林思哲提高声调道:“我们的皇帝陛下,拥有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及全部美洲和部分的非洲,疆域加起来,不比大明小到哪去;我们的富有冠绝欧洲,我们海军无敌于海洋,我们的陆军刚刚击败了法国,我们的强大直追罗马帝国!欧洲各国必定在我国皇帝的领导下,彻兔击败奥斯曼帝国!”

    “呸,暴发户!”人家说的都是事实,英国人只能气得吹胡子瞪眼,泣国人也不太高兴,因为他们欧陆霸主的身份,确实被西班牙人抢走了。

    从林思哲身上,也能看出西班牙目前的状态,那么斯文的一个学者,提起自己的国家和皇帝来,都变得如此狂热,更何况这个国家的军队和老百姓,如果大明真能走向复兴之路,这才是真正的敌人。

    虽然现在谈复兴还有点远,但沈就突然想起一事,问林思哲道:“你们的国王是不是在谋求吞并葡萄牙?”

    “果然是臭名昭著……”文光明闻言道:“几千里的大明,都知道腓力二世的狼子野心。”看来这件事,在西方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腓力二世的雄心壮志,确实会将西班牙带到空前绝后的高度。“你懂什么?”林思哲道:“我们陛下有一半葡萄牙皇室血统,伊比利半岛本就该统一起来。”

    几人外国人又争执起来,不过陈鹤说,他们就是嘀上吵吵,不会影响工作的,所以沈就也就没再说什么,因为他的心思,已经飘到了南洋一一这不是个比喻,而是真的南洋,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已经注定,只是看葡国还能坚持多久了,沈就模糊记得,大概是一五八零年左右,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一旦大牙吃掉了小牙,那么葡萄牙人在全球的殖民地,自然也会被西班牙人接收,别的地方可以不管,但自家的后花园,沈就绝不想再让西班牙占有。

    脑海中浮现一副世界地图,从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航行一段时间后横穿阿拉伯海达到印度,再从印度的果阿行到马六甲,这就是葡萄牙帝国在东方世界的生命线……也是在苏伊士运河开挖前,东西方之间的唯一海上航线,所以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0

    更新最快

    从马六甲再往东北可到澳门和日本,那里被徐海和王直占据;如果往东可直径进入香料群岛,就是东印度群岛,因为盛产香辛料而得名;为垄断欧洲香料市场,葡萄牙在那里以武力大肆殖民。

    而吕宋诸国因为是大明的藩属得以幸免,但西班牙人已经从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开过来,已经在马尼拉北部建立了殖民点,随时都会亮出他们的獠牙-0

    这就是大明南部海疆的基本情况。因为目前统治东南亚的备萄牙,实力还是稍弱,所以对大明保持敬畏的态度,大明的商般队也得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畅行无阻;可一旦换成西班牙成了地主,这个膨胀强横的主人,就不大可能让明国的商船队这么舒服了。

    指望别人的友好态度,无异于靠天吃饭,还是把航道握在自己手里是王道,沈就决定等回浙江后,要徐海回来一趟,好好谋划一番……已经很不错的海上实力,最少十年的筹划时间,这是多大的先机啊?最不济也要拿下马六甲,把东印度海变成中国的内湖。

    感觉这件事把握还是很大的,沈就心情大好,精神十足,一点都不像一宿没睡觉的样,在回去的马车上,他兴致勃勃的与两个同伴聊天,问归有光今天的感受如何。

    归有光说有三点,第一,原来西泰也有踉咱们差不多长的历史啊,从那么多书籍看,就知道他们的文明也很了不起;第二,牛肉半生不熟,且用刀叉割之,觉着很不习惯;第三,那西班牙真那么强大?会不会对大明有威胁?

    沈就闻言淡淡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谁敢染指我大明的藩篱,就剁了他的手去!”那强硬的决心让归有光一格,也让郑若曾眼前一亮。

    沈就看在眼里,笑道:“开阳先生对运事儿感兴趣,那就和我一起干吧。”

    “您还没说服我呢……”郑若曾摇头笑道:“莫非你的意思是,靠翻译那个《逻辑学》,就可以让那个问题解决吗?你就是再有逻辑,皇帝一句话,就让你没了逻辑。”

    “当然不是那个”沈就淡淡一笑,道:“其实通译局已经翻译完了一本书,只是所有人都被下令缄口罢了。”“什么说?”郑若曾和归有光道。“拿回去看吧。”沈就把桌上的一个木匣子推到郑若曾面前,这是上车前陈鹤亲自送过来的。

    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想要说得简单明白,还真是麻烦,好在已经过去了一一一一一

    第七三六章 润物无声 中

    归有光很好奇,但沈就不让看,郑若曾也不给看。

    郑若曾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他没忘了自己昨夜里都说了什么「当然知道沈就的回答,很可能会大逆不道,所以他揣着那盒子,也不敢回家,干脆让他连襟,在府衙里给找号-个院子,锁起门来不再露面。“什么东西神神秘秘的?”归有光小声嘟囔一句,便把疑问深埋在心底,他知道两人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原因。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当天晚上,沈就马不停蹄的奔向了苏州工学院,在那里,苏州研究院兼苏州工学院的双科院长,已经迫不及待了。

    苏州工学院,位于苏州城东南一角的石皮巷,这里原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的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巷”因嫌其不雅,故以拆字法称‘石皮巷,。

    但那都是老黄历了,这些年苏州飞速发展,富商云集,早超过了两京、杭州,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风流富贵之地,说是寸土寸金也毫不夸张;那么多的商号想要进驻苏州,那么多的有成人想要城内置业,但苏州就那么大点地方,还被‘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占了大半,怎么安排这些刚需,就成了考量苏州官府的难题。

    其实在沈就担任苏松巡抚时,便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兴建需求,但他对在苏州大规模改扩建很不感冒,给出了三条批示曰:第一「无论何人、以何种理由,苏州城古迹名固不能拆、人文风貌不能改;第二,你情我愿才能拆,胆敢以势压人强拆者,严惩不贷;第三,购置产业请往东去,新建的上海城又大又宽敞,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各项配套设施世界一流,就不要打老苏州的主意了。

    沈就的想法很明晰,首先随着上海城的兴起,东南经济中心将毫无疑问的东移,上海会取代苏州,成为东南乃至大明经济的领头羊;虽然苏州仍会是往内地转运的重要商埠,但已经没必要大兴土木了……在他的规划蓝图上,上海作为经济中心,苏叫作为人文中心,两城交相呼应,成为照亮大明的双子星。

    在他看来,作为人文中心,不在于城市有多繁华il而在于底蕴的雄厚和内涵的丰富,所以他对苏州的愿景是,在保持历史风貌上,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下功夫,而不是整日造园建俾!

    但他有他的思路,大家有大家的想法,三令五申也没法阻止各种商铺、宅院、会所、园墅、馆阁,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州城中冒出来,让沈就倍感无奈。其实也不是大家故意忤逆他,事实上,再也找不出比他更有威信的巡抚大人了,只是人都有凑热闹的爱好……上海城的美好未来,大家都知道,可人毕竟活在当下吧?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止那几个外国翻译把苏州当做天堂,明朝本国的富商缙绅,也迷恋这天下第一等的风流富贵之地。

    而且上海城本身的吸引力还是欠佳,毕竟是个新兴的港口商贸城市,人流巨大、鱼龙混杂,最不缺的是亡命之徒,最缺少的是那份高贵的底蕴,这让喜好享受的大明贵人们,在做选择时一点都不困难。

    对此沈就也没什么办法,他就是权威再强,也不可能派人在街上盯着,谁盖房子就抓谁,只能反复重申禁令,并祈黄不要出什么乱子。

    但乱子该出一定会出,而且就出在了这石皮巷。方才说过,这一代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棚户区,原先财主们是不会涉足的,可苏州城的地方有限,在连番兴建之下,好地皮早已告罄。一些有眼光的大家户便盯上了石皮巷、相王弄一带的贫民区……这里的地价比别处低了数倍也无人问津,不过是因为环境不太好,没人愿意在穷人窝里住下而已。

    可若是逆向来看,如果把穷人都迁出去,把这片城区重建,再改造一番,定然立马连翻带滚的升值,保准赚得盆满钵满,想想就让人激动。而且这些富有商业眼光的大老爷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魄力,可以支持他们想到做到。

    于是几个大家主一合计,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不过因为担心引起沈就的不快,他们只敢暗中收购贫民区的房产;严格保密还有好处,是可以很低的价格收到穷人手里的地契,到时候风声一放出来,那些穷鬼们,肯定会坐地起价的。

    而沈就当时全神贯注的筹建上海城,竟真得让他们浑水摸鱼,一直没有察觉。终于,在他奉旨回京几个月后,这个蓄谋已久的大项目「彻底浮出了水面。

    已经吸饱了筹码的几家大户,串联了另外十几家,联合高调宣布,成立‘新苏商号”并将旧城改造项目和盘托出,以购得的六百多张房契作抵押,向苏州证交所申请发行债券,募集改建资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许诺偿付的不是利息,而是商号未来的收益。

    这种带着股票性质的债券,证明了只要有合适的机制,凭中国人的智慧,不需任何人指点,就会在熟练运用硌基础上,不断创新。

    但沈就并不会感到多高兴,相反,他感到了愤怒,这些靠工商业兴起来的新缙,实在是狂妄了!一群坐井观天的青蛙,不知道苏州城里一切,不管表象如何,实际上都像嫩芽幼崽一样娇弱,只要出了什么乱子,引来朝廷的强力干预,甚至只需被波及到,都有可能天折……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查阅‘新苏商号,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时,赫然看到了苏州知府衙门允许重建的批复书。震惊之余,沈就用八百里加急质询归有光,要他解释此事。

    归有光的答复很快就到,他禀报沈就,因为当时那些人找他批复时,他觉着这是件好事……身为苏州知府,他觉着那些棚户区的存在是给这座梦幻般的城市抹黑添堵,所以在取得对方遵守禁令的前提下,批准了这个项目。

    如果当时能回到苏州,沈就一定会指着他的鼻子骂道:“老头,你还真天真烂漫!”他太清楚拆迁会引发什么了,真要是把开发商通急了眼,王法都不放在眼里,那承诺又算个屁?

    但因为沈就知道这件事,就不是第一时间了,然后又要等苏州府的答复,一来二去,一个月便过去了。在这一个月里,新苏商号的新型债券已经挂牌上市,而且广受追捧,已经覆水难收了……除非沈就想把苏州的有钱人得罪遍了,把自己苦心推出的经济模式彻底摧毁。

    他只能严令归有光,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穷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又亲自写信知会领头的那几家,要他们遵守承诺,好自为之,无比维持拆迁区域的穗定。

    但还是不能阻止矛盾的激化……别以为贫民百姓就傻,生活在苏州这座商业城市,耳濡目染之下,不少厉害人的眼光,绝不比那些大户差。拆迁计划一曝光,马上就有一伙人冒出来,自称是棚户区居民推选出来的魁首,代表大伙儿跟大户们交涉,而且很快让大户们相信了他们的力量一一一声令下,十全街以南,石皮巷以东的所有人家,都把房契死死攥在手里,不管原先谈了个什么价,都不卖了。

    无产手工业者们,确实比传统的农民更因-结、更有组织,也更有眼光……他们早从贫民区突然增多的房屋交易中,察觉出了异样,定然是早有准备,所以才会反应如此迅速而有全。

    但这对雄心勃勃的大户们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他们先是想绕过这些带头的,以优厚的价钱先收买几家,击破这种穷人同盟。

    但这些以工场手工业者为主的贫户,却表现的十分死硬,不仅自己不卖,还放出话来,谁要是敢背叛了邻居们,便是要毁掉他们家园的敌人!

    有几家抵不住诱惑,偷偷卖掉了房子,但当天夜里,男主人便被打得半死,卖房得来的钱财被抢走,家里的东西也被砸得稀烂。效果立竿见影,再没人敢私下与外人交易了。

    大户们又试图通过工场,对那些带头闹事的人们施压,谁成想,却引来了罢工,机工们直接不干了,回家看着他们的房子去了……按照苏州的地价,哪怕是一间没有院的小屋子,也要这些机工们,不吃不嘻干上一百年,孰轻孰重,大家都很清楚。

    这下大户们彻底没招了,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谈,但一问对方的条件又毛了一一要么在新址上为居民们建造合适的住房,使他们可以在改造完成后回迁;要么,以苏州城本月的房价购买他们的房契,否则一切免谈。

    但这两个条件显然是不被接受的,难道我们大户费心劳财,就为了给你们这些穷鬼改造居住条件?而且真要让你们回迁了,这可又变成棚户区了,谁会买我们的房子?

    均价收购也不现实,那样光收购款,就至少超出预算十倍,再加上开发所需的资金,还有杂七杂八的花销,怎么可能赚得回来?这样的买卖谁也不会做。

    谈判陷入了僵局,但对双方来说,心情可就戬然不同了。对于居民们,拖就拖呗,又没啥损失,可大户们就惨了,他们已经投进去一百多万两银子,这些谶可是管汇联号借贷的,每天都是好几千两的利息;而且开发项目受阻,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债券销售商,新债券无人问津,已经售出的也被买家挂牌,却无人敢于接手,结果价格一跃再跌,不仅使他们的融资几乎破产,信誉更是遭受严重打击!

    人无信不立,信誉对大明朝的缙绅来说,就是名誉,是头等大事。对方也正是看清了这点,才有悖无恐,绝不松口。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户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