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214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第214部分阅读

又有些局促起来。

    沈默却没有丝毫犹豫,两步抢到他的面前,一撩衣袍下襟,便给老爹双膝跪下了,磕了三下头道:“父亲大人万安,不孝儿给您磕头了。”

    ,王珐比北

    “哎呀呀,快起来”沈贺连忙扶起他道:“都是大官人了,怎能随便下跪呢。”

    “这不是跟自己老爹吗?”沈默笑道。

    “自己爹也不行。”沈贺大摇其头道:“我儿要保持尊严,除了皇帝。谁也不准跪。”

    这简单的话语中,却蕴含着骄傲、宠溺、期许等,一个慈父对儿子的所有感情,让沈默眼圈一红,咧嘴笑道:“那。啥时候都是老爹在上。清瘦孩儿拜六”说宗又要赌,涂贺一把抱住他,佯嗔道:“你这孩子,脾气是一点也没改,”

    “您不也一点没变吗?”沈默笑起来道,父子俩便亲热的抱在一因为长久分开带来的生疏,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种父子间亲密的关系,是人家沈贺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挣来的,一般人羡慕也没有用。

    沈默扶着老爹进屋,只见家里的装潢摆设,越发典雅简约起来,再没有当初的那点暴发户气息,可见这些年老爹养尊处优的同时,还是注意修身养性的,境界都提升了一大截,却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一

    仔细端详墙上悬挂的几幅字画,除了当年从徐渭那里敲诈来的山水花鸟之外,就是自己手书的一副中堂,内容并不出奇,无非是“百善孝当先,积善有余庆;忍得风雨过,云开月更明”之类的老调陈词,书法也比不得徐渭浑然天成,自成一家,因为那本来就是自己的练习之作,却被挂在最醒目的位置。沌默不禁有些害臊道:“爹,我这手字可称不上大家,跟文长兄的搁在一起,那不走出丑吗?”

    沈贺却有不同看法,摇头道:“这虽是我儿十五岁时的习作,但堂堂正正,正气浩然,我觉着比徐渭写得好。”这真是媳妇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在沈贺眼里。自己的儿子是完美无缺的,谁也比不了。

    见老爹如此看重那副字,沈默只好住嘴,尽量不看就走了。

    父子俩说了会儿话,沈默见那位还不出来,沈贺也绝口不提。只好主动问道:“那啥”您那位”新夫人呢?”心说怎么这么别扭啊?其实他本来想说“我那位姨娘呢?。但到了嘴边就成了“您的新夫人。

    沈贺一听,赶紧纠正道:“不是新夫人,你爹我没有续弦,我夫人永远只有你娘。”说着小声嘟囔道:“我只是”只是找了个偏房做做伴

    “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反正您又不是在位的官员了”。沈默微笑道:“我娘已经过世多年,您把她放在心里就行了,我相信她也不愿意成为你们的绊脚石

    听沈默说出这种话,沈贺吃惊得合不拢嘴,好一会儿才转过来头脑道:“偏房就挺好,还是不必扶正了吧。”

    “这是您的自由”沈默轻声道:“我只是表明自己的态度。绝对不会阻挠你们的,如果遇到什么麻烦,我来解决

    像不认识似的端详着儿子,沈贺眼圈通红道:“潮生”

    “呵呵”。见父亲这样,沈默心里很不好受,因为这说明,自己往昔给他的心理压力太大,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于是连忙岔开高题道:“这下可以请出姨娘来,让我见见了吧?。

    “唉,实在不巧,她前日回娘家去了”沈贺有些脸红道:“过两天才能回来”,要不,我派人去把她接回来?”

    沈默一见老爹脸红了,便知道他在骗人,因为以往经验看,沈贺一编瞎话就脸红,从来没有例外”而且这回编的瞎话尤其作乱,明天就是沈贺生日了,他新娶的姨太太又怎会这时候回娘家呢?

    心中不由犯起了嘀咕,难道昨天晚上,老爹让丈人把自己拖住,就是为了让那位“姨娘。藏起来吗?有那必要吗?自己又不知不知道他再娶的事儿。

    “那到底是咋回事儿?。沈默终于也犯嘀咕了,等到午饭后,回房间休息时,他对三尺道:“去查一查,那位姨太太是哪里的人氏。现在在哪里,有何异常

    “大人不是说”三尺小声问道:“不能查自己的父亲吗?”对于大人的朝令夕改,三尺显得很无奈。

    “我说过吗?好像是。”沌默揉一揉有些发晕的脑袋道:“我让你去查的,是那位姨太太,这总可以了吧?”说着好似为自己辩解一句道:“我只会让事情变好,不会使其相反。快去吧,我等你消息。”

    “是,大人等我消息。”三尺沉声应下,转身出去道。

    “希望不会是什么丑事”。沈默深深叹口气,轻声道:“只要能让父亲下半辈子过得好,我愿意做一切事情。”那一闪而过的杀机,却惊动了敏锐的鸟儿,扑棱棱全飞上天,惊恐的望着沈默。

    ,可

    “靠,这是什么?鸟屎!我的新衣服啊,真该死”

    是的,忙完了,状态和人品都要恢复回来,

    第六七八章 沙勿略见闻录

    口。“

    绍兴城悠悠千年,一直是绿水晶莹,粉墙黛瓦;石桥飞架,轻舟穿梭,一切都是那么优雅,就连人们的说话声、叫卖声、嬉戏声、唱戏声,都透着股子悠闲、安定的味道,仿佛千年来都没改变过它的节奏。

    %,正

    这里的人们享受这种安逸的生活,但也会觉有些乏味,总感到缺乏些新鲜感似的。但今天人们不会乏味,因为他们遇到新鲜事儿了,准确必,是城里来了个新鲜人。

    当那人一出现在城中,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因为他的样貌,着实迥异于人们日常所见高大的个子,服饰却与中国的读书人没有区别,只是他的头发是人们从未见过的金黄|色,眼睛是蓝色的,鼻梁很高、特别的高;眼窝很深,目光炯炯有神,这形象确实是人们前所未见的。

    大家远远的围拢上来,纷纷猜测他是何方神圣。反正一定不是中土人士,但就在此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金发碧眼的异国人,竟然说起来说起了中国话,那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神态如同一块磁铁陡然间就将大家吸引住了”只听他说的是:“大家好,我叫沙勿略,来自欧罗巴的西班牙,”

    这人正是沙勿略,按照他去世后披露的日记看,他在船上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问明绍兴城的方向出发了。虽然来大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只在上海城内活动,而且据说上海才建成几年,当然不能代表大明的本来风貌,所以在沙勿略看来,这一次才是他中国之旅的真正开端。于是也不坐车。就这么一步步往绍兴城进发。

    阵陌交错,沙勿略吃惊的发现。道路两边竟没有看见一片未被开耕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被整齐的戈分,上面种植着碧绿的水稻,不时能看见农夫们,驱使着驯服的水牛在田间劳作;西班牙也用牛耕地,但这里的方法可巧妙多了。这里人仅仅用一只水牛拉犁。有个人骑在它背上,在牛鼻子上穿了绳子,很容易指引牛按人的想法前进。

    他还看见成群的鹅,有成年上万只,被人们赶到田里去,他远远的问,这是在干什么。人家告诉他,是为了让鹅吃掉长在稻田中的杂草,还有危害稻田的鱼虾蟹子之类的”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沙勿略不禁赞道。

    稻田的远处,是望不到边的果园和桑林;田野间还能看到五彩缤纷的野花,散发着宜人的香气点缀着这层层叠叠的绿色,还有鸟儿在歌唱,好一派安详和美的景象,让沙勿略的心情分外愉快。

    当他离开鉴湖的范围,踏上平坦宽阔的官道时,顿时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只见大道上南来北往的旅客不绝于途,有的步行,有的骑马,还有乘着小轿的;除了行人之外,这条大道上还不断有驮马、骡子之类的往来。但这么多人和牲口,道上却一点都不拥挤,因为这大路很宽,十多人并排骑行。谁也不妨碍谁,而且地上铺以大石头,平整易行;两侧高大的树木抄手连荫,使行人们免受太阳炙烤之苦,道边还有不少乡民,在售卖水果、凉茶,供旅客们消暑解渴。

    走着走着,沙勿略感到有些口渴,看到道边有清泉,便学着人们的样子,蹲在水边捧起一怀尝一尝,口味甘甜清冽,他忍不住饱饮了一顿,待抬起头来才发现,一些人在满脸好奇的围观自己。

    沙勿略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了,他对那些人报以友好的微笑,并用纯正的大明官话自我介绍起来,凭着这两样利器,加上他良好的修养,误会很快解除,人们便对他和善起来,还送给他新鲜的瓜果品尝,待他要付钱时,人们却笑道:“什么钱不钱的,你大老远来我们大明,那就是客人,哪有管客人要钱的。”

    沙勿略心中暗道,原来孔子的教诲已经深入人心,就连农夫都在朴素的践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待客之道啊。

    在跟那些人的交谈中,沙勿略听说,像这样的道路,在南方比比皆是,若走到了北方。虽然没有这样的绿树成荫,但宽阔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真让他吃惊不要知道,在西班牙马德里,都到不到如此宽而平坦的道路,仅从这一点看,两国差距还是不小啊,

    而且他还对南来北往的商队产生了好奇。通过询问得知,他们不仅将一省的东西贩运到另一省。甚至也在同一省内做生意,同样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而且这些商人言谈举止温和有礼,显得十分有教养,完全没有西方商人的市恰气,让沙勿略十分的佩服。

    休息好了,他便告别热情的路人继续上路,中午时分到达了绍兴城外,只见这座城市的入口极其雄伟,城墙高十五五宽阔厚实,正面就有兰座门,都用钦板归固地包荷,轼涧根还有如林的倒刺,显然是为防备偻寇所建。

    也只有这些零星的军事设施,还留着昔日抗偻的痕迹,据他所知,整个淅江已经三年多没有偻寇的踪影了,绍兴更是五年未燃烽火,和平又一次降临大地。人们尽情的享受安宁和富裕的生活。

    凭着沈默给他开的介绍信。沙勿略很顺利的通过了守卫的盘查,进入了绍兴城内。便见到十分美丽。又富有人文气息的街道景象,街道依着河而建,道路全用青石铺就,河水清澈见底,上面有样式精美的石拱桥连接道路,下面的桥洞可通大船。

    道两侧全是白墙黑瓦的精致楼房,临街的一楼,都开着各式店铺,挂着特点鲜明的招牌,摆满了各种奇特而精致的商品,甚至有许多非必要的。如各种丝绸、琥珀、香料等奢侈品。沙勿略年轻时,是去过水城威尼斯的,他不得不承认。虽然那里贵为欧州的商业中心,但跟绍兴比大宽敞、整洁、繁华。都要输一大截,更别提别的欧洲城市了。

    比。,万

    意识到这一点,沙勿略有些气馁,但也更坚定了他,在这篇神奇富饶的东方土地上,开创一番事业的决心。

    沙勿略完全沉浸在这美轮美奂的江南城市中,直到身边围满了人,才回过神来,向众人问好,人们问明了他的来路,便不再抱以警惧,表现的十分有。

    城里的闲人多,和他搭话的也多,一来二去,双方便熟识起来,沙勿略正有一肚子问题呢。便竹筒倒豆子般。全都提出来比如说,他在城内看到许许多多漂亮的门洞,却既没有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大伙儿便笑着告诉他那不是门,而是牌坊,是朝廷用来表彰孝子贤妇、忠孝节义、还有为读书好的、做大官的里的。

    “哦,是用来弘扬善的沙勿略点头道:“那真应该多建些。”又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大伙儿愉快的交谈了一会儿,便到了午饭时间,于是纷纷散去。各找饭辙去了,,人们大都在外面解决了,回家吃饭的人很少。因为城中有很多饭馆,陆上有、河里也有,都整齐干净,饭菜可口,而且以当地人的收入水平来说,价钱也很公道。

    几个方才和沙勿略说话的人热情的要宴请他,接着继续聊下去,尤其是听说他来自九万里之外,更是对异域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沙勿略实话实说,自己已经吃过了,那些人便把他领到另一类“餐馆,”,一间,茶楼,中坐下,这里提供有各种果脯和奶制品,还有水果和杏仁糖之类,人们极亲善的请他享用。

    沙勿略只好留下和他们愉快的交谈,向他们讲述欧罗巴的风情,海上航行的惊险,还有非州、印度、南洋这些地方的独特景致,他是老牌传教士,口才自然过硬,又是亲身经历,讲出来格外吸引人。听众们都入了迷,身边人越聚越多,天黑还不肯散去。

    但当地一名著名士伸,阻止了这场聚会,理由是“沙先生太累了”并盛情邀请沙勿略去他家居住,沙勿略没有东方人的虚让之风,便十分荣幸的答应了。

    在那位退休的朝廷大员家中。他第一次见识了美轮美奂的江南庭院,那是一种将山水美景收入建筑中的艺术,徜徉其中,沙勿略感觉就像在画中行走一般。而西方的国王贵族全都住在坚硬的石头城堡内;财富更多、权势更大者,也只不过用更大更大坚固的城堡,来体现自己的尊贵。跟大明朝的退休官员一比,简直像野蛮人一样。

    沙勿略在这位夫官家的庭院住了几天,每天都有绍兴城的贵人前来拜访,他惊奇的看到那些贵人的良好风度,教养和高尚举止,还有在回答或者提问时的认真,而且在拜访时还会有厚礼奉上,无一不体现着真正的贵族风度,确实比上海的那些商人,更加让人心折”但即使是上海的那些大人物,也足够让沙勿略沮丧了,因为在他的家乡西班牙,贵族老爷就是愚蠢跋扈的代名词。完全无法赢得广泛而发自内心的尊敬。

    但沙勿略可不满足于坐在家里等人上门。他得多走走看看,主动出击才是传教士的风范。所以这样过了两天,他谢绝了主人的热情挽留,搬出来到一间小旅馆居住,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小旅馆,也十分的美吧”房屋内部白如奶汁,看来就像是光滑的纸,地板用大且平的方石铺成,天花板是木制,结构优美且涂有鲜艳的色彩,看去象是锦缎一般,显得非常好看;而且庭院中还种满了供观赏的花草,甚至有个养着观赏鱼的鱼塘,让沙勿略反复确认了房费并不离谱,才敢住进来。

    搬出来后,他终于有了更细致深入的观察明国人的机会,有了在其他国家传权…二企。他十分清楚。仔细了解这个国家和人民。是开辰愕瑕后动前,所必须的准知,当然他也对这里的一切,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他发现明国人十分看重血缘关系,本族的长辈童老,对晚辈族人有着不可违抗的权力,他们会在一年的固定时间,组织族人一起祭扫先人的坟墓。据说这种祭祖行为,可以起到敦睦远房各支亲族的作用使大家不至于因为亲属关系疏远而彼此视为路人。出此之外,这些族中长辈还要求族人服从“伦理纲常。比如子女要孝养双亲,兄弟姐妹间要昼通有无、患难相助等。凡是做不到这些的,都会受到长辈的严厉处罚。同时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这种奇特的族群关系,不需要法律来明文贯彻,但又被所有人严格遵守,因此形成了明国人特殊的社会形有人都被编织在自己的族群中,经常往来和关系亲密的,自然会互相帮助,而哪怕是跟族人关系再差,真正遇到问题时。也有权向族中长辈求助,通常都会得到解决。

    沙勿略觉着,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入境以来,从未遇到过一个穷困到沿街乞讨的人。这对一个,欧洲人来说,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对于他来说。也是个十足的坏消息;因为传教士想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开局面时,往往都是从食不果腹的穷人那里下手。通过一些散布食品、治疗疾病的善举,很容易就能吸引到最初的一批信徒。继而发展壮大。

    比。,石

    但让沙勿略吃惊并略感郁闷的是,城中的生活水平、卫生条件,已经足以让许多常见的传染病绝迹。且还有足够多的医术高明的医生,会免费或者低价给穷人看病,不是他可以比拟的;而且当他询问。为何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时,明国百姓的回答是。在城市里有一个专门规利的区域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居住的房屋。而且官府和大户还会定期供应大米,让他们不至于饿死,他们可以在这种慈善机构似的大馆舍中住到死,而且明国的手工?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