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172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第172部分阅读

。吴时来送两人到门口,看着他们晃晃悠悠消失在胡同口,才转身关门上闩。往屋里走去,准备洗洗睡了。

    谁知网走到院子中央,便听南墙根处,发出噗通一声。吴时来有些奇怪,便借着月明走过去,一看竟是个包袱。他感到有些奇怪,谁把包袱扔我家干嘛?便弯腰捡起来,哎呦还挺沉!

    他费了些劲儿,才将那包袱提进屋子里,搁到桌上打开,只见一团旧衣物中间,夹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

    这时候,吴时来的酒全醒了。看着那厚厚的纸袋,他心中升起强烈的预感,一件大事将要在自己手中发生了。深吸口气,将那纸袋的封口裁开,便露出一摞厚厚的纸张来,

    吴时来在灯下仔细观看那卷宗。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今年八月,轻虏俺答入寇大同,宣大总督杨顺掌二十万边军,耗国帮十之七八,却唯恐战败问罪,竟眼看百姓惨遭掳掠,竟能按兵不动。直待教虏满载而去,方才遣兵调将,装模作样的追击起来。

    当看到那杨顺唯恐实情泄露获罪,竟密谕将士:“搜获避兵的平民。将其斩首以充教虏首级,解往兵部报功!,时,吴时来不禁目眦欲裂。低吼一声道:“狗贼敢尔,胆大包天!”又看到宣大御史路楷,接受杨顺贿略七千两,不仅不将实情上报。还想方设法帮他蒙混过关。

    “是可忍,孰不可忍!”吴时来拍案道:“这杨顺、陆楷如此无耻,对教虏软弱、却拿百姓顶账!焉能留此等孽障继续为害!”当翻到最后一页,只见字体一变,却是家人的留言:“不为私怨、但为公愤。只劾杨路,莫问他人,留得青山、才有柴烧。

    虽然这字体很陌生,但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张居正所写,因为那封血书并没有给别人看过。“看来是阁老下令了”吴时来心中一阵激动,便想立刻去找董传策和张卿,想和他们商量上书的事情,但看更漏已经是三更天了,只好等到天亮

    吴时来自然是一夜无眠,他坐在桌前反复琢磨,最后改变了主意,这种上书凶多吉少,何必要三人一起赔上,还是自己一个人来吧,家小也有人照顾。

    最终下定决心,瞒着那两个人,自己上书!便沐浴焚香,而后重材料,写如惊雷的弹劾奏章!

    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大明国子监祭酒沈默沈拙言,也在家中沐浴焚香,静室独坐,因为他要做出重大的抉择,必须要深思熟虑,谋定后动。

    徐阶以为蓝道行的事情,完全与沈默没关系,他回京只是接受对陆炳暴死的问询,但沈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知,因为他跟蓝道行不仅有关系,而且还很深。只是双方一直不直接联系,而是通过蓝道行的徒弟,暗中传递消息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陆炳之死,牵连到了蓝道行,这种关系可能会永远藏在暗处,万无一失。但现在蓝道行被抓了。被严刑拷打了,只要一顶不住,说出跟自己的关系,马上就会有东厂番子上门抓人,等待自己的,将是与蓝道行一样的命运。

    每每想到会下诏狱,沈默便会从睡梦中惊醒,一摸额头,全妾都豆大的汗珠子,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不等东厂上门,就要被自己吓死。

    在一个午夜,再次从噩梦中惊醒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想法做点什么!

    他不是没想过逃出北京,其实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三条快船就在天津大沽口,沿途也备好了快马。只要出了京城,不消一日便能上船逃出升天,但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一走,自己十多年的努力经营付之东流,会永远背负着逃犯的罪名,再也没法在大明的土地上立足。

    远走海外,梦想很美,但不是刀架在脖子上,谁愿意走到那一步呢?

    反复思量后,沈默决定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便被动为主动,不能将希望寄托在蓝道行一人身上!

    净室中,望着袅袅的檀香。沈默的嘴角浮现一丝苦笑,暗道:“才下定决心。以后要量力而为,不再冒进,谁知转过头来,又要不自量力一回,看来还真是禀性难移呢。

    不过这次非比从前,这是事关生死,不得不放手一搏!

    拿定主意之后,沈默穿上白衣素服,头上缠在素白的头带,将个包袱背在背上,出门上了轿子。

    “大人,去哪里?”三尺轻声问道。

    “西苑!”沈默淡淡道:“求见皇帝去!”说着看一眼后面的轿子,对里面的人笑道:“这次不用把你捆上吧?”

    “希望你待会,还能笑得出来”。里面传来李时珍那一贯清冷的声。

    自从陆炳去世后,西苑的禁卫便不允许外官进宫,至今已经有六天了,昨日李芳好容易辗转带信给裕王府的冯保,让他找到沈默,请他用御赐的黄玉如意,带着李时珍。口开禁宫的大门!

    沈默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也意识到这危急中蕴含的机遇,如果能借此机会见到皇上,很可能就会找到破局的良方!

    只是,徐渭听了这个消息。赶紧抛出来,拦轿小声道:“不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黄玉吗?”

    “是的。”沈默没好气瞪他一眼道:“现在这个,只可远观,不能亵玩

    徐渭愧疚的看看他道:“要不,我拿着进宫斟”

    “算了吧。”沈默道:“这是御赐的东西,我怎能转交给别人?”说着笑笑道:“如意这事儿如颐在喉,已经卡了我好久了,说不定趁这次机会就能洗白了。”

    “你打算怎么做?”徐渭急切问道。

    “山人自有妙计,走着瞧好了。

    沈默说着一挥手道:“起轿!”

    两顶轿子便在徐渭的注视下。离开棋盘胡同,朝西苑方向去了。

    天可怜见,最近的剧情都是我弹精竭虑构思出来,而且我已经不厌其烦的说过好多遍了,我早就把《明朝那些事儿》能扔多远,就扔多远,难道我就那么变态,愿意被同样的问题一直折磨下去?

    大纲已经没法改了,只能顺着往下写,不喜欢我也没办法。

    再就时间,书写到这份上,每一步都得仔细琢磨,也许几行字之间,就耗费一整夜的时间,速度连原来的一半都赶不上。跟我按字算钱,写的少了钱就少,我图什么呀?

    集已经完全没法给出准确的更新时间,所以以后不会说。大家也不要问了”

    并且书评区也不看了,不然心情糟糕,实在没法写下去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第五七四章 闯关

    清晨,天的间一片白霜,街道上没什么人,只有沈默和李时珍的两顶轿子,一前一后向着西苑方向坚定的行进,毫不理会身后鬼鬼祟祟的跟随者。

    沈默坐在轿子里,双手抱着怀里的包袱,他面沉如古井不波,心中一片清明,这并不是故作镇定,而是在看穿事情表象,抓住问题本质后的从容坚决。

    虽然目前的局势万分凶险,但沈默坚信,嘉靖朝政治斗争的本质,不会有丝毫改变。那就是不管下面玩得多热闹,最后的裁判者一定是皇帝,在这个大明朝。只要嘉靖皇帝在一天,这个定律就永远不会变!

    虽然他如今已是五十好几,且沉迷修道不可自拔,耽于政务不肯亲历,已经不再是那个,能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可将群臣于股掌之间的大帝了,但他用四十年铸造的权威,是任何人都无法挑战的!

    只要他身体保持健康,思维保持清醒,这一点就永远不会改变。

    但可笑可叹可悲可恨的是,经年累月的潜心修道。服用金丹,不仅没有给他带来长生不老、百病不侵,反而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侵蚀他的寿命,让他连最基本的保持清醒都做不到。

    是的,自从昨日收到李芳的消息后,结合对目下京城形势的判断,沈默几乎可以确定,嘉靖皇帝暂时失去了掌控权,或者说是健康遇到了大麻烦。而且李时珍也佐证了他的判断,嘉靖帝已经深中铭汞之毒,情绪波动或者过度劳累,都可能会导致昏厥,甚至持续长时间的半昏迷。

    所以沈默相信,要想让京城恢复平静,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就必须让皇帝保持健康,起码是保持清醒,,因为这位皇帝还有咋。根深蒂固的习惯。便是对于任何过于剧烈的政局变动,都有着本能的抗拒,因为那太麻烦了,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放在年轻时,还能管一管、理一理,但现在他已经年老体衰,虎老了还不咬人呢,何况本来就不爱管事儿的嘉靖卑呢?人。西苑到了!”

    沈默紧一紧身上的大氅,掀起厚厚的轿帘,沉稳的迈步下轿,看一眼穿戴着棉袍、棉帽的李时珍,便将目光投向了肃穆的朱红金钉宫门。

    现在已过卯时。宫门倒是开着,当然也不可能妾上,因为内阁也在西苑里,总不能因为皇帝病了,就不让大明的中枢上班吧。

    但守门的禁卫一看他不是内阁的,便马上提起警觉,两介。带刀侍卫走过来,盘问道:“哪个衙门的,有事速速通禀,无事请赶紧离去。”见沈默身上是四品高官才有资格穿的黑招皮大氅,这些侍卫的态度倒也

    沈默网要答话,一个紫衣太监过来道:“这是沈大人,是老祖宗请来的。”说着朝沈默微微一笑,就要带他进宫”这人沈默认识,正是李芳身边的随堂太监,便点点头,对李时珍道:“咱们进去。”

    谁知两个校尉交换下眼色,向那太监般身道:“原来是袁公公,可有陈公公的手令?”

    紫衣袁太监一下子变了脸色,怒视着其中一咋。侍卫道:“你再说一遍,要谁的手令?”

    “您老别生气,”侍卫小声道:“前几天陈公公传下话来,除了内阁的人,谁也不准进宫,除非有他的手令。”说着还陪笑道:“您也知道,现在是陈公公管着禁卫了小得们只是依命行事,可不是要驳您的面子

    “知道。我是那么不讲理的人吗?”那袁太监突然敛尽面上怒容,换上一副神秘的笑容道:“陈公公的手令我没有,你看看这个行吗?”说着右手笼进袖子里,招呼那个侍卫道:“你靠近点

    那侍卫以为他有什么秘密,便颠颠的把头靠近了,离着袁太监笼进袖子里的拳头。也就四五寸距离。

    只见袁太监又一次突然变脸,右手如毒舌吐信一般,闪电般的从袖子里伸出来。说时迟那时快,那侍卫还没反应过来,便挨了他狠狠两巴掌,登时便被打懵了,就听袁太监一边打一边骂道:“你个王八羔子,老祖宗还健在呢,就改去舔他姓陈的了?”

    边上侍卫眼睁睁看着,却没人敢上来阻拦,那侍卫捂着脸,也不敢发作。而是委屈道:“陈公公是老祖着的大儿子,我们以为听他的,就是听老祖宗的呢。”大明朝的皇宫禁卫,最初叫亲军指挥使司十二卫;后来宣德六年改为叫“羽林三千户所”后又改为武集、腾镶四卫,编制时有变换,但向来都隶属于御马监。

    所以御马监名为养马,实则统领禁兵防j御侮,是内廷中的武职衙门,其提督太监的位在内廷年二监中绝对排前三。但无论他有多牛逼,司礼监管,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管的就是所有天哲蜘一儿以刑罚,所以那些禁卫,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得罪李芳身边的红人的。

    所以挨了打,那禁卫还得小心赔笑,袁太监却还不解恨,狠啐两声道:“我呸!”又使劲踹两脚道:“你给我听好了,这宫里皇上之下,就一个人能做主,那就是老祖宗,陈洪要替老祖宗做主?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最后暴喝一声道:“滚!”果然就骂得那些挡住路的侍卫,纷纷开一条通道,袁大监便带着沈默和李时珍。昂首进了西苑之内。

    “陆太保一去,把主子给闪着了。

    袁太监叹口气轻声道:“先是好几天吃不下饭,然后又发起高烧来,一直不退烧,说胡话,叫陆太保的名字”说着真的抹起泪道:“主子仁义啊,虽说跟陆太保是奶兄弟,但皇帝能对臣子这样的,实在是罕见沈默听了也是一阵沉默。

    过了一会儿,袁太监收敛情绪,轻声道:“当时陆太保的噩耗,是陈洪禀报给主子的,主子当时一听就懵了,陈洪便趁机问主子:“查不查?”主子想也没想,就怒吼道:“查,当然查。该抓得抓,该杀的杀,一介。也别放过””说着摇摇头。满脸愤恨道:“咱家琢磨着,主子这也就是句气话,根本不是正式的命令,可那陈洪偏偏抓住这句话,开始嚣张起来,,不仅重新发动东厂,开始在宫外大肆按捕,还在宫内以查j细为名,肆无忌惮的排除异己。老祖宗不跟他一般见识,他便以为老祖宗好欺负,竟拦着不让老祖宗见主子,说什么嫌疑没排除之前,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靠近皇上!”

    沈默终于明白,李芳为什么兜了那么大,才把信送到自己手里,为什么要自己拿着黄玉如意进宫,原来不是来了就能给皇帝看病的,还得靠这玩意儿敲门啊!

    正思索间。三人到了玉熙宫外,远远便见数不清的太监、侍卫,将嘉靖皇帝的寝宫,围得水泄不通

    那些太监和侍卫,显然已经得到了上头的命令。竟在宫门前手挽,手,组成了数道人墙,横亘在沈默、李时珍和袁太监面前。

    一看这阵势,几人都知道了,你袁太监不是爱扇耳光吗?那就尽情扇,咱们就是人多脸皮多,你把自个扇脱向了。也甭想往里进一步。

    袁太监许是感到自己被戏弄了,尖声怒喝道:“都让开!”

    一道道人墙后面,站着介。同样穿紫衣的太监,闻言皮笑肉不笑道:“对不起。老袁,恕兄弟难以从命,咱们奉命为皇上把守寝宫,事情没查清楚前。谁也甭想踏足一步。”

    “姓方的你少放屁!”袁太监不耐烦的摆摆手道:“这是给主子看过病的李太医,老祖宗请他来给主子诊断,你丫的赶紧闪开,要是耽误了主子的病情,扒了你的皮!”看着对方那么多人,自己这边却有些孤立无援。心中不禁埋怨道:“老祖宗毕竟是老了,都被欺负成什么样了,还不跟陈洪争

    “谁扒我的皮?你么?”那方太监是陈洪的心腹,平素跟袁太监就是针尖对方芒,现在占了上风,岂能不尽情戏耍他:“你要是真有那本事,老子的皮就送你当褥子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你”袁太监气得跳脚,网要反唇相讥,却见那方太监抢先发作道:“你把人带来的正好”便时没参与排人墙的东厂番子下令道:“把那个姓李的江湖游医抓起来,送到东厂去严刑拷问!”

    “姓方的,你要干什么?”袁太监惊怒交加道:“李太医可是来给主子瞧病的!”

    “什么李太医?”方太监冷笑连连道:“翻遍太医院的花名册,能找到个叫李时珍的吗?”说着眉毛一挑,厉声道:“此人前不久,进宫来给主子看过病,但经他诊治之后,主子的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我现在怀疑这个游医意图谋害陛下,决定把他逮捕,回诏狱细细审问!”

    见那袁太监慌了神,方太监心中兴奋,决定乘胜追击道:“他边上那个必定是同谋,一起抓回去细细审问!”说着大声叫道:“抓人!”那些头带尖顶帽、脚踏白皮靴的番子,便拿着铁链铁尺铁枷,从四面将沈默和李时珍为主。

    “谁敢!”袁太监赶紧将两人护在身后小声道:“沈大人,沈祖宗,你带那东西来了吗?!”

    “带了。”沈默沉稳的点点头道。

    “那快拿出来呀”喜太监颤声道,看来他也是强撑着。,以于一声低喝道!”御赐玉如意在此。谁敢卜前!,※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沈默高举着一个檀木托底的玻璃盒子,透过那淡红色的玻璃壁。能清晰看到。里面有一柄黄|色的如意!是的,黄|色的如意。

    一看那如意的形状,很多人马上跪下了,这东西他们实在太熟悉了。嘉靖皇帝原先经常拿在手中把玩,许多人都印象深刻。

    当然,大多数人没见过,但见身边人齐刷刷跪下去,知道这玩意儿不是假货,哪里还敢站着?齐刷刷跪了一地,整个玉熙宫门前,除了沈默几个,再无一人站立。

    袁太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