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红色警戒之民国 >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58部分阅读

红色警戒之民国第58部分阅读

    ,接下来可能就会是另一个共和国。只要我们认真去从历史文献中追寻,就会发现不管是共和制还是帝制,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中断过。

    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格拉古兄弟蒂贝里奥和卡伊奥,就是其中鲜活的例子。他们被平民推选为护民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平民的改革,但是在遭到罗马贵族的杀害后,并没有获得多少人民的支持,历史很快忘记了他们的存在。

    相反,征服高卢乃至整个罗马的独裁者葛约斯尤利乌斯凯撒,却成为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他之后的安东尼、屋大维,也都能够被我们所牢记。这个时候我不得不问,在罗马共和国时代,那些执政官有几个,能够如凯撒大帝那样名留千古,被我们所记住呢?

    当然,你可以说你知道雅典的梭伦、伯里克利,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法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等等。但是,除此之外呢?好好想想,在自己的脑海里,到底是帝制领袖多还是共和制领袖多。

    扫罗、大卫、所罗门、亚历山大大帝,矮子丕平、查理曼、太阳王路易十四,拿破仑、君士坦丁大帝、大流士一世、汉谟拉比、彼得大帝、雷帝伊万、征服者威廉、伊丽莎白一世、萨拉丁、成吉思汗等等,太多了,举不胜数,这些人物平生无一不是名声赫赫,而他们的才能,也只有在帝制国家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令世人瞩目的传奇。如果把他们放在21世纪的现代,那么很难在续写古代的光辉与荣耀。

    共和制与帝制正好相反,前者更加注重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后者集中在少数人,如果说前者是发散中进化的制度,那么后者就是集中又收敛的政体。

    虽然在后世陈绍不认同独裁,和后世独裁的国家还少吗?现在陈绍的思想转变,对一些东西也看得更透彻。对这两种制度其实在后世已经很多都融合在一起了。

    比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虽然具备了共和国的基本性质,但却实施了近似帝制的传位,金日成直接把最高领袖的位子给予了他的儿子金正日,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又比如加拿大自治领和澳大利亚联邦,他们虽然仅仅是承认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为元首(2005年庄美楷被女王任命加拿大第27位总督,2003年8月迈克尔杰弗里被任命为澳大利亚第24任总督),不过也还是属于帝制国家,事实上却比更多共和国更加体现民主。

    陈绍的打算不是长期的独裁下去,等到二战结束,陈绍就会好好放手。到那时陈绍也已经五十几岁了,也该享受下未来所剩不多的时光。

    ps:这章四千字,上两章五千字,这里补个一千字。这样就有九千字,三章就说得过去了。华丽也不想当2k党。

    其实你们可以去查看看,华丽从上架以来,每天都没有少于一万字。不管是三更还是四更。而且三更就那几次,更多的是四更或者四更以上。

    华丽也不是专业写手,凌晨码字,白天上传。华丽可以用自己的人格保证,华丽已经是尽力了。没有了存稿,想要多更也码不出来。

    华丽很重视这本书,可以说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里面去。每天都是泛着血丝的熊猫眼,每次出门上班都想带上墨镜。

    天天被人当成国宝看,苦b啊!你们能理解华丽吗?。。)

    第一百九十六章 烈士葬礼

    1928年9月27日

    秋老虎还在发着余威,一两叶黄叶悠悠飘落。

    嘶哑的蝉鸣已经消失,秋意阑珊中叶儿低垂。

    秋雨缠绵,灰蒙蒙的天空降下丝丝凉意。

    秋雨冰凉,因为它从那么高那么高的九重天上掉落,太高了太高了。“高处不胜寒”,所以怎会不冷呢?秋雨苦涩,从那么高那么高的天空掉落又渗入那么深那么冷的地下,怎会不苦、怎会不涩呢?秋雨是泪,是天空的泪水,冰冷彻骨,所以挨到秋雨的东西,才会都准备冬眠吧?只有松柏不会,因为松柏的根扎得那么紧那么深,深到秋雨都无法到达,深到让松柏有一颗古代斯巴达战士般的心,早已容不下柔情,早已感受不到秋雨的冷、秋雨的苦、秋雨的痛……正犹如中华近史般让人铭记!

    秋风秋雨愁煞人。站在这个秋天的尾巴上,为中华深沉苦痛的历史而愁。但是,正因为站在秋天的尾巴上,才眺望到了即将到来的孕育希望的冬天。花费一年2个季节的时间在中华博大深远的灵魂背面刻下繁复的花纹,在秋天里收获刻画灵魂带来的痛楚,却又在秋天重新拾起希望,向新的冬季进发!那将是灵魂获取勋章的时刻。

    北平市郊区的一片丘陵,这里已经被完整规划起来,一座座墓坑整齐的排列着,前方的墓碑除了铭牌那几个大字和那张黑白的照片外,碑上也已经刻满了小字。记录着每个烈士的光辉实际。虽然还没有正式殓葬,但一切工作已经准备完毕。

    上午八时许,一列整齐的客车车队来到这里,那些已经守候在这里的军人为车队让开一个口子。车队缓缓的停在烈士公墓外,车上的民众踩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来。这些人有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男女老幼都有。除了那些不谙世事的婴儿外。其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脸悲切。他们都从祖国南北被接来这里,就是为了见见自己亲人的最后一面。这个目地已经在昨天完成了,今天来这里是为了陪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兄弟、孙子走最后一程。

    烈士公墓前有一个巨大的广场,人群坐落有序的走进广场。黑色的雨伞在广场上汇集,从天上俯瞰,无数的黑点聚集在一起,最后汇成一张巨大的黑布,笼罩整个广场。

    人群中没有发出丝毫的声音,几个月来他们已经渐渐接受了事实。如今他们的心中出了悲伤之情,还有更深的自豪。他们亲人是祖国的英雄,是为了民族国家事业牺牲的,他们牺牲得有价值。如今可以葬入国家烈士公墓,对这些阵亡战士的家属而言。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陈绍的车队也随后到来,同时还有众多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如蒋百里、蔡锷、陈福钦、陈绍宽、钱鹏飞、徐靖海、孔文鸿、王云山、黄白、王小山等人外,还有像陈更鹏、钱四海、杜聿明、罗荣、狄狼、刘海江、赤得、于学、粟钰生、徐翔千、陈义、胡宗南、聂福珍、刘德水等些军校毕业生。龙云、薛岳、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阎锡山、张学良等些非原西南成员外的将领也都来到这里。

    可以说国防军的高级将领全部聚集在这里,就是戒毒中的张学良也没有落下。为了这些祖国烈士。为了送他们最后一程,不管在多远,也会即刻赶来。

    同时来到这里的还有谢雨欣,她以国母的身份来为这些勇士送行。同时也是她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第一次以国母的身份出现。

    车队在广场前停了下来,各自打着雨伞走出汽车。

    陈绍一身黑色的唐装。胸口上系着朵白花和袖领上刺着龙形图案外,其余的地方没有任何装饰品。谢雨欣也是一身黑色的着装,除了胸口上的白花还有那袖领上刺的小凤凰外,和陈绍一样,没有其余的装饰品。

    其他将领都是一身国防军军官服,唯一彰显他们身份的肩章此刻空空如也。每个人的胸口同样系着一朵白花,他们神情肃穆的跟在陈绍夫妇身后,慢慢走入广场。

    广场的正前方,一个永久的高台竖立着,上面的话筒全部用塑料袋罩起来。陈绍一行人缓缓的走上高台,此刻场面除了雨声外,没有丝毫的声响。

    远处的马路上再次开来一队车队,这次是清一色的军卡。

    礼炮声响起,几千个士兵依次来到军卡前面,六个士兵一组,他们身上没有丝毫雨具,任凭雨水飘落在身上。他们来到军卡后面,托起收敛烈士遗体的棺材扛在肩膀上。每副棺材上盖着新中华的国旗,将欲腾空的金色神龙,

    抬起棺材的士兵踩着整齐的正步,一脸肃穆的往广场走去,一组接一组的往墓地走去。

    此时广场上渐渐有了抽搐声,哀乐也响了起来,声音掩盖了雨声,却无法掩盖战士们的脚步声。整齐的脚步声,踩在地面积水发出的声音,哀乐的声调,此刻汇集在一起,为这些为祖国光荣事业献身的英雄送行。

    上午十时许,一千多副棺木整齐的摆在墓坑旁,每个墓坑旁边都整齐的站着六个士兵。

    陈绍看到棺木都就绪后,走到了话筒前,示意谢雨欣手上的雨伞不要管自己。无视天上一直在缓缓飘落的雨水,看着广场上几千个家属,陈绍一脸悲伤的说道:

    “今天是个悲痛的日子,虽然中华已经崛起,但那都是靠无数的人民子弟兵用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军队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他们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也无所畏惧,英勇顽强一如既往的前进着。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大中华,正是他们的牺牲,才让中华崛起于世界,正时他们的牺牲,让世界畏惧中华,正是他们的牺牲,让这个民族充实自尊,正是他们的牺牲,让中华摆脱几十年的阴影,也正是他们的牺牲,让我中华军人竖立起军人的荣耀以及价值观。

    虽然他们牺牲了,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事迹会永远的铭记在史书上。中华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是中华最可爱的人。民族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中华万万同胞的心中。

    英雄们,你们安心的上路。你们的家人就是中华的家人,也是我陈绍的家人。此刻起,我陈绍向大家立誓,一定会对每一位阵亡将士的家属负责,他们同样是我陈绍的亲人。”

    陈绍的话让所有人深深感动着,此刻在他们心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已经消失,只剩下感动与自豪。广场上再次传来哭泣声,只是更多人是感动而哭泣。

    “送英雄们上路!”

    陈绍的话音刚落,礼炮便再次响了起来。在周围的士兵也都拿起武器,向天空射击着。哀乐在一次出现在广场上,墓坑边的士兵小心的把棺木放入坑中。

    随着第一把泥土的填入,包括蒋百里在内所有的将士全部摘帽致敬。在他们心中这样的举动还无法表现他们此刻的心情,回想起这些士兵平时的欢声笑语,想起一起训练的点点滴滴,想起战场上一起出死入生的经历。沉重的心情,一般人无法体会。面对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战友,面对可以在战场上互相挡枪子的战友,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现在已经是天人永隔,沉痛中,更多的是对敌人的恨意。

    整个葬礼持续到下午三点,期间陈绍和谢雨欣等人还对每一个亲属嘘寒问暖,湿透的衣裳,满身的雨水,让所有人都十分的感动。

    要说这是陈绍做作也好,要说这是真情流露也好,这一次烈士葬礼,让所有人都感到心中暖暖的,有了这样的祖国,这样的领袖,我们再无二话。一切的悲伤,此刻也都烟消云散。

    下午陈绍一行人来到北平的天安门广场,中华英雄纪念碑已经落成。历史也会记住这一刻,陈绍揭开了纪念碑上的红布,从此纪念碑正式开放,供中华子民瞻仰。

    这个纪念碑是陈绍依据后世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的,材料啥都一样,位置和形状也完全相似。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所有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也是中华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

    和后世一样,陈绍为了搞出这个花岗石,由两万多个日本俘虏夜以继日的忙碌,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石头开采并运往北平,这期间花费金钱甚多,堪比两场战争的军费。

    碑身正面镌刻题词“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身两侧装饰着用金龙、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民族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

    第一百九十七章 紫禁城

    结束了葬礼后,陈绍回到了紫禁城。对于居住地,陈绍没有破费再建,他不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何况紫禁城的居住环境能说高吗?作为历代皇帝的居住地,对这样的皇家园林,陈绍只有一个感觉,奢侈。原本陈绍一家就只有几个人,一下子居住到紫禁城这样的地方,空旷是第一感觉。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紫禁城南北长961,东西宽753,占地面积达720,000㎡,由大约870余座建筑和8700余间房屋组成。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

    陈绍原本是不打算居住在这里,只不过一干手下纷纷劝说,既然称帝自然要住在皇宫,住在其他地方算是怎么回事。还有一点,基地车的关系,基地车还无法覆盖整个皇宫,不过陈绍也没有打算让基地车和整个皇宫融合在一起,而是只融合其中几个地方,并且基地车大量的空间全部转移到地下。由于基地车的升级,陈绍也改建出几个暗门。完全可以直通基地控制台。

    至于皇宫广大的空间,也不是问题,还怕没有人居住?陈绍勤俭归勤俭,但是防护力量也不能少,原本护送陈绍前来北平一个支队的猛虎特种兵,从进入紫禁城后,正式改成皇家卫队。并且从猛虎特种部队的编制中切除。以后这三百多个特种兵,就是陈绍的亲卫。

    从特种兵建立之初,陈绍出门时的守护力量就是这些特种兵。并没有专门的卫队。这回算是确定下来,不过并不是说这些特种兵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也会和猛虎特种兵一样。优胜劣汰。猛虎从各军挑选队员,皇家卫队也会从猛虎中挑选,挑选方式和猛虎一样。同时以后皇家卫队也是海陆空三军的标兵部队,不管是实力问题,也是形象问题。

    既然是陈绍的卫队,自然也要居住在皇宫里面,他们要负责皇宫昼夜的安全。而且想孔洪这样的老学究也没有就此罢休,一些拥护陈绍的士绅和各民族各区域代表,纷纷要求陈绍学习古时的帝皇。

    陈绍一听到这些头就大,根本没有半点迟疑。立即给予回绝。

    不过那些人并没有死心,陈绍来北平这两天来,已经多次上书,要求陈绍既然当帝皇,就要有帝皇的样子。这事关乎中华的颜面。也不能太寒酸了,免得别的国家说东说西的。

    对此陈绍也给予了批驳,奢靡之风绝对不可起,身为皇帝更要以身作则。陈绍的话让他们一时间有些哑口无言,虽然他们很佩服陈绍勤俭的做法,但他们还未就此放弃。

    勤俭是好事。但是有些东西必须有吧!一个皇宫这么大,总要有人来打理吧!而且一日三餐总不可能一直让国母来吧!一国之母怎么能天天下厨,这也有损国家颜面。

    今天陈绍和谢雨欣刚刚回到皇宫,王杰又拿来一堆文书,而且这次更厚了点。陈绍看了一份就看不下去了,同样的老问题,这回还更多,第一份上书中还希望陈绍能再稍微的扩充下后宫,不过只是请求而已。

    陈绍摇了摇头对一旁的王杰问道:“王杰,对这些事你有什么想法?”

    “说实话?”王杰看到陈绍有些不耐烦,小声的问道。

    “我什么时候需要你不说实话了。”

    “说心里话,我赞同他们的意见。您这样是有点寒酸,我觉得勤俭不是寒酸。而且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您即将登基成为帝王了,您的颜面也是国家的颜面。我是觉得有些东西是必须。”王杰说完心有戚戚的看着陈绍,有点担心陈绍生气。

    不过陈绍并没有生气,在回来的路上也在想这个问题。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