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资本大唐 > 资本大唐第163部分阅读

资本大唐第163部分阅读

了。

    在上海城中参观了一圈,李愔看到的都是这种整齐的街道,刚开始正好是上班时间,所以街道上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穿着灰色工作服的工人,也有神色悠闲的船员,他们都是在上海暂停一下,所以船员们也都被船主放假,来城中游玩的,大部分都钻到码头那边满是异国女奴的妓院里了,出来的这些也都是刚从妓院里出来,现在正养精蓄锐,所以一个比一个悠闲。

    上海城的规划李愔也参与了,而且还是主要的设计者,他将上海分成数个区,每个小区内又都分为住宅区和商业区,而在上海城的城郊,则是一片片的工业区,因为上海背靠苏杭,这里是有名的丝绸产区,上海这里也不例外,不少人看中了上海的位置,在这里投资建厂,专门生产丝绸,另外还有不少食品厂、被服厂等。

    而在临海的那一带,则是造船厂的天下,另外钢铁厂、木材厂等与造船厂相配套的工厂也建在这里。上海这边的造船厂也都是新建的,不过上海这个港口城市发展极快,不少造船厂商都十分看好这里,所以这里的造船厂一个个都像是一夜之间就起来了似的,大部分也都已经开始接订单造船了。

    登州那里有个专门的船城,那里全都是造船厂,李愔也没去那里,所以造船厂早就看厌了,因此今天也只是在这些船厂周围转了一圈,然后就来到了上海最繁忙的码头上,也是上次李愔和李恪喝酒的孙氏酒楼所在的码头。

    借着码头上庞大的人流,孙氏夫妇的酒楼生意十分火爆,不过当他们看到李愔和李恪时,立刻到楼上安排了个雅间,然后亲自上酒上菜,招呼的十分殷勤。因为都是老熟人了,所以李愔也没有他们夫妇客气,另外还特意询问了一下他们的生意情况,对此孙氏夫妇也一一做了回答。

    在上海闲逛了一天,总的来说上海城的现状还是十分不错的,特别是上次遇到的治安问题,这次再见时已经大为改善,街道和码头上经常有巡街的衙役经过,街头上的混混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却也没人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的欺负商贩。

    到了第三天早上,李愔终于要离开上海了,这次他回到登州后,就要推行大唐的币制改革了,虽然这次发行的新币很少,而且也只是作为一种辅币在使用,但这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所以李愔要亲自操作。

    第四百五十二章 发行银币

    “都给我快点,再晚银行可就关门了!”钱二催促着两个推车的伙计,一脸焦急地吼道。车上是今天卖货所得的铜钱,加在一起正好一百五十贯,足有好几百斤,这么多的铜钱放在家里可不安全,所以钱二才这么心急火燎的运到银行存起来。

    钱二是长安城中一个很普通的商人,做的生意不大也不小,不过在生意场上提起钱二,却有不少人都认识他,这主要是因为钱二虽然是个小商人,但他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堂兄钱柜,号称是长安城十大富豪之一,而且与代表齐王府的王子豪相交莫逆,可谓是商场上的一大巨头,别人看在钱柜的面子上,自然都会对钱二刮目相看。

    而钱二对于自己那位堂兄,也是十分的感激,本来他与钱柜虽然是堂兄弟,但却已经出了五服,所以在并不算太亲密。况且他小时候家中贫穷,连饭都吃不饱,后来还是钱柜看他可怜,就安排他到自己店中做了个伙计,后来等钱二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扶持他自己经商,可以说正是钱柜对钱二的帮助,才让他能有今天。做的生意虽然算不上大,但却也能吃穿不愁,甚至还将两个弟弟送去读书,现在也小有所成,其中一个去了台湾做小吏,另一个则在上海做税官,也都算是有了个出身。

    钱柜做的是棉布生意,都是从幽州那边的纺织基地进的货,加上运费也比关中的纺织厂便宜一些,然后他再转手卖给走西域的胡商,在中间赚个差价。本来棉布的生意利润极大,不过他本钱不大,一次也就百余贯的出货量,发不了大财但也饿不死人。

    本来一百多贯的交易直接到银行划帐就行了,但是对方却是个老古董,根本没把钱存在银行,而是直接让人用马车拉来了,结果等钱二费时费力的让人点清时,太阳都快落山了,而银行那边也快要下班了,若是不抓紧的话,那只能把这些铜钱送回家里了,虽然钱是个好东西,但是放这么多钱在身边,却不是个好主意,至少对于钱二来说,让他守着这么多钱肯定会睡不着。

    两个伙计也都是十分卖力,刚才老板已经许诺过了,只要能把钱存到银行,他们这个月的就有一贯的奖金可拿,所以两人都把吃奶的力气使出来,咬着牙拼命向前推。正是有了这两个伙计的卖力,他们终于在银行下班前赶到,然后由银行的人给铜钱称重,因为每个铜钱的重量都是一样的,所以只要做个除法,就能得出铜钱的数量。

    等到一百五十贯的铜钱点清之后,钱二拿出自己的银行存折和官府开的户籍,让银行将今天的一百五十贯加上。整个过程十分繁琐,而且这批钱过几天还要提出来一部分,因为又到给伙计们发工钱的日子了,另外他的货栈也要翻修一下,这些可都需要不少钱。

    想到发工钱那天还得跑一趟银行,然后办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后,再叫两个伙计来拉钱,钱二就不由得有些头痛,虽然他也知道,银行的存钱与取钱的手续之所以如此繁琐,主要就是为了安全考虑,但是每次来银行时,他却还是会为此报怨。

    其实对于银行这个新生事物,钱二这样的商人还是很满意的,比如他们两个都有银行帐户的人交易,就可以直接到银行来,然后将钱划到对方的帐户上就行了,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带着大堆的铜钱交易。另外银行的出现,也让他们不必将钱存放在家中,只要将钱存进银行,然后将存折拿回去就行了,要取的时候,则需要带着存折、户籍和存钱时设定的密码,密码只有本人和银行知道,只有对上密码才能取到钱。

    一开始的时候,钱二对银行还有些不太信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他又从堂兄钱柜那里得知,银行的大股东正是齐王殿下。这更让他放下心来,开始将钱慢慢的都存入银行,甚至在生意上也喜欢来银行交易,毕竟对他来说,再也不用拖着装满铜钱的袋子满街跑了,只是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存取钱的手续都太麻烦了。

    等到银行里的人将今天的钱加到自己的存折上后,钱二这才放下心,小心的将存折和户籍放在怀里,正准备要离开。不过就在这时,那位为他办理手续的年轻人忽然拉住他笑道:“钱掌柜,我看你经常来银行存钱取钱的,每次都要花上好长时间,刚好我们银行要推出一种新业务,十分适合你这种情况,要不要试一试?”

    拉住钱二的年轻人名叫刘书,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银行的老员工人,钱二每次来办理业务,都是这个刘书接待的,两人的私交也不错,所以彼此之间也就少了些顾忌。

    听到刘书的话,钱二却是翻了个白眼道:“刘兄弟,你不会是又想向我推销你们那种不记名钱票吧,那种东西的最低面值都在百贯,我那个小生意可用不上那么大面值的东西,况且你也知道,不记名的钱票虽然很好,但有些古板的人却根本不收,所以像我这种人根本用不上!”

    钱二口中的不记名钱票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纸币,这种钱票无论是谁拿着,都可以从银行兑换到相应的铜钱,而且这种纸币的面值很大,所以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流动。所以银行虽然推出这项业务已经近一年了,但用的人却不多。

    不过刘书听后却是大笑道:“钱掌柜误会了,我自然知道你用不着不记名钱票,不过这次银行推出的业务却是你用的着的。”

    刘书说着,十分神秘的走到银行的柜台后面,然后拿出一个小盒子,当他将盒子打开时,钱二这才看到,在这个小盒子的底部,放着一枚十分特殊的钱币,这枚钱币看起来和普通的开元通宝一样,但却是银白色,而且表面也比一般的铜钱光滑细致,看上去十分的漂亮。

    看到这枚奇怪的钱币,刘书不禁有些疑惑地看了刘书一眼,然后在对方示意的眼神中,伸手将钱币拿起来仔细观看,结果当这枚钱币一入手,他就感觉出这是枚银钱,以前他在跟着堂兄钱柜时,曾做过一段首饰店的伙计,各种的首饰只要一入手,立刻就能摸出它的质地。

    刘书这时也开口介绍道:“钱掌柜,这是我们银行准备发行的银币,别看它的样子和铜币一样,不过币值却比铜钱高多了,我们银行以信用保证,一枚银币可以当一贯钱,而且只要有人手持银币,随时都可以换出一贯铜钱!”

    钱二是聪明人,听到刘书的介绍立刻就明白了。这种银币其实和那种不记名的钱票差不多,只不过这是用本身就比较贵重的白银所制,远不是那种只是一张纸的钱票所比,而且银币的价值也比较低,一枚只当一贯钱,这也比钱票要容易让人接受。再加上一枚银币比一贯铜钱而言,不但方便携带,而且目标也小的多,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另外钱二还想到,若是自己将手中的铜钱换成银币的话,那么哪怕是一百贯,最后也不过才一百枚银币,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一斤多重,这点钱可以随身携带,而且给伙计发工钱的时候,也可以用银币来代替,可以很就发完了,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到银行取一箱子的铜钱,然后又数又算,发个工钱都要花上一个多时辰。

    想到这些之后,钱二的眼睛大亮,当下急不可耐的问道:“刘书,你这里有多少银币,我想换一些!”

    刘书对钱二的情况十分清楚,因此早就知道他会心动,不过他却只能十分抱歉的道:“钱掌柜,这个不好意思,这种银币暂时还没有真正发行,这枚给你看的也只是样品,若是你真的想换一些银币的话,那只能等到银币发行那天再来,而且也要尽早来,因为据我所知,这一批发行的银币并不多,若是来晚的话,那可就换不到了!”

    听到银币还没有发行,钱二不禁有些失望,不过他能提前知道这个消息就已经很满足了,当下又问了刘书具体的发行时间,结果刘书告诉他,在四天之后,长安的大唐银行总部就会开始发行这种银币,等到那天他早点来就是了。

    得到具体的消息,钱二对刘书也十分感激,当下谢过对方之后,这才带着伙计离开。等到第四天一大早,他就派了个伙计来排队,结果没想到的是,尽管他已经让伙计天没亮就来了,但却还是排出好长的队伍,对此刘书也是无能为力。

    好不容易轮到钱二时,结果银行的银币已经被换的差不多了,最后他把所有存款都换成了银币。本来他也没打算换这么多,可是他他还从发行银币的人员口中得知一个消息,也正是这个消息,让他改变主意,将手中的存款全都换成了银币。

    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回铸币权

    银币发行之前,长安大唐银行总部就已经和各大商行、协会事先打好招呼,让他们知道银币的实用价值,而且只要有人用银币与他们做任何交易时,都不许拒绝收取。否则将会受到银行的制裁。

    说起来大唐银行已经不是当初刚起步时的模样,现在的银行通过吸引存款,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各个商行和协会都与银行有业务上的往来,大宗货物的交易也都要依靠银行来完成,而且有时还要向银行贷款,所以一般来说,极少有人愿意得罪银行,因此银币发行一事他们也都是全力配合。

    钱二也正是从发放银币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这种刚发行的银币具有极强的流通性,至少各大商行和协会都已经认可了这种银币。这个消息让他十分兴奋,结合之前刘书告诉他的,第一批发行的银币并不多,所以他可以断定,这种使用方便、流通性强,而且数量还十分稀少的银币只要一发行,肯定会升值,所以他想借着这个机会,小赚上一笔。

    钱二的确是个很精明的商人,从银行人员透露出的信息中,他就看到一个不错的商机。而事实也正如他所猜想的那样,银币刚一发行,就受到不少人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富人,他们平时外出时,身上也需要带点钱,只是铜钱的币值太小,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黄金虽然也能当钱用,但价值却又太高了,有时对方根本就没办法找零,而且就算是找的开,也会是一堆的铜钱,他们根本没办法拿回去。

    也正是因为银币大受欢迎,再加上银币发行的数量稀少,所以银币在黑市上被炒的很高,本来一枚银币在银行只能换一贯钱,可是黑市上的收购价却是一枚一贯两百文,足足比原价高出两成。钱二将银行中的所有存钱都换成钱币,加在一起有一千枚,结果过几天到黑市上一转手,就足足赚了两百贯,这种赚钱速度简直是让人全身发抖,甚至钱二都考虑自己是不是要改行,专门在银行外面排除换银币算了。

    不过这个念头虽然很诱人,但是精明的钱二却知道,这种事可一不可二,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肯定不会让银币的价格这么涨下去。

    钱二猜得不错,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银行开始不断的发行银币,虽然每次发行的都不多,但相隔的时间却很短,这让不少人以为,银行储备的银币数量远比自己猜测的要多,所以不少人都对银币价格上升的势头产生怀疑,结果经过近一年的银币发行后,银币的价格终于回落到一贯的正常水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银币发行的三个月后,大唐银行又开始发行价值更高的金币,这种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为一比十,也就是价值十贯,虽然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不多,但却可以用于大宗的货物交易,而且黄金和白银一样,本身就有价值,这也导致金银币远比那种不记名钱票要容易推广的多。

    两种贵重金属货币的发行,大大方便了大唐的货物流通以及百姓的生活,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会称赞李愔又做了件利国利民之事,不过这个世上有句话叫好事多磨,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件事没有任何看法。

    “陛下,铸币乃国之大事,怎可将之托付给一小小的银行,请殿下收回成命,朝廷自有法度,绝对不可让铸币大权落于外人之手!”太极殿内,一个白发白须的老臣站在殿中,正在慷慨激昂的向李世民进谏。

    大唐的铸币权一向都掌握在官方手中,户部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铸币一事。不过李愔在发行银币前,已经向李世民禀报过此事,而李世民也考虑到李愔并不是要铸造铜钱,所以也没在意,立刻就同意了,可是没想到新币出现后,引起极大的反响,所有报纸都在争相报道,李世民也是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想后悔也晚了。

    其实孔颖达之所以反对这件事,倒也没有什么私心,也不是对李愔有什么偏见,只是他认为铸币权关系重大,可是现在却落到李愔这个亲王的手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却也会对大唐产生重大的影响,再加上李愔又不是太子,万一对方手中大权在握的话,对大唐的未来实在是个极大的威胁。

    龙椅上的李世民也在苦笑,他也没想到李愔会把这件事搞的这么大,而且民间对这件事的反响也是极为热烈,几乎清一色都是赞颂李愔为国为民。不过李世民却也很清楚,孔颖达说的未尝没有道理,按现在的形式看,金银币肯定会成为铜钱之外的重要币种,现在被李愔掌握还没什么,但日后若是太子李治登基的话,他们兄弟说不定会因为这件事而起什么冲突。

    想到这里,李世民也是叹了口气,身为一个父亲,同时也是大唐的皇帝。他考虑的事情远比普通人考虑的要多,也更加的长远,甚至在有些事情,他要忽略掉亲情,一切全都是从大唐的利益来考虑。

    孔颖达的话引起不少朝臣的议论,虽然朝堂上有不少人都和李愔有交情,但他们也都知道,孔颖达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从长?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