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资本大唐 > 资本大唐第74部分阅读

资本大唐第74部分阅读

高声叫道,“我就知道六哥你主意多,快点把办法告诉我,我马上就去办!”

    “办法很简单,那就是你千万不要在你舅舅面前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反而还要对他表现出亲近之意,平时没事时多去他府上串串门,送上几样礼物,有事情不明白,就找他请教,遇到难题也让他帮着解决,只要你这么做了,相信很快他就不会再逼着你读书了。”李愔十分自信的指点道。

    长孙无忌之所以如此热心的让李治读书,其实目的无非是想与李治打好关系,只要李治适当的表现对他的亲近与依赖,目的达到之后,长孙无忌肯定会放松对李治的管教,毕竟他也是朝中重臣,平时公务繁多,哪有时间天天和李治耗着?

    “就这些?”李治有些不太相信,难道自己对舅舅亲近一些,就能摆脱对方的纠缠?

    “那当然,六哥什么时候骗过你?”李愔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若是你不信,那就去试试,反正他是你的亲舅舅,对他亲近一些也是应该的。”

    李治一听也对,反正他也没有任何的损失。

    “对了六哥,刚才我看到孙太医从你府上离开,你府上可是有人生病了?”李治忽然又开口问道。

    “啊!对了,你不说我都快忘了,我府中的儒人有了身孕,你六哥我就快要当爹了!”李愔一听李治的话,立刻想起惜君怀孕的事,结果高兴得跳起来,大声的对他说道。没有做过父亲的人,恐怕很难理解李愔现在的心情,他恨不得将这件事告诉全天下的人,让所有人都分享自己的喜悦。

    “真的,太好了,我又要当叔叔了!”李治一听也是大喜,在他成婚的几个哥哥中,也就只有李愔还没有子嗣,他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甚至通过兕子,还知道杨妃也十分着急,现在六哥终于有了子嗣,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想起惜君怀孕的事,李愔也没心情再和李治交谈,先回内院看了看惜君,结果发现对方已经醒了,正在文儿的服侍下喝粥,而且看她手扶小腹,一脸幸福的模样,应该已经知道自己怀孕的事了。

    看到李愔,正在喝粥的惜君也是脸色一红,若是因为昨晚的事而伤了肚子里的孩子,就算李愔不怪她,恐怕她也会后悔一辈子。李愔也知道惜君所想,所以就安慰了她几句,然后就让她好好休息,自己要亲自进宫向母妃报喜。

    看到李愔如此看重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惜君自然也十分高兴。虽说自己生的孩子不是嫡子,但好歹也是李愔的第一个孩子,以后受到的宠爱肯定也要多一些,只要自己将孩子教导好,虽然不指望他继承王位,但凭李愔的人脉,这个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肯定都会比别人轻松的多。想到这里,惜君脸上的笑容显得更加的甜蜜。

    当然了,从惜君那里离开后,李愔也没忘了安抚一下文心,别看之前文心都表现得很正常,但做为王妃,却不能第一个为李愔生孩子,心中肯定会有些失落,李愔恰到好处的安慰不但可以加深两人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减少家中内部矛盾的爆发。

    说起来李愔为了让文心和惜君和平相处,着实费了不少的心思,好不容易才让她们接受了彼此,而这也是李愔不愿意现纳姬妾的原因之一,毕竟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内宅变成甄嬛们的战场。

    搞定的家中的事后,李愔就和等着他的李治一起进宫,打算先将这惜君怀孕的事告诉杨妃,不过他才刚一进宫,立刻就被李世民身边的小黄门给拦住了,说是陛下有要事找他,无奈之下,李愔只得让李治先去给杨妃报喜,自己则去了李世民那里。不过李愔刚一进两仪殿,立刻感到殿中的气氛有些古怪。

    第一百二十八章 打压之始

    今天的两仪殿内,无论文武都来的很齐,文官那边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坐在最前面,其他如魏征、萧瑀等人在后,武将那里自然是以李靖为首,不过让李愔奇怪的是,李孝恭竟然也坐在那里,其后就是李绩、程咬金等人。

    李愔一进来就发现,殿中的人无论文武,全都是一脸肃穆之色,一个个目不斜视的盯着自己的脚下,好像是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宝一般,连李愔进来都没人抬头看一眼。而坐在上面的李世民,脸色却是铁青泛起几丝潮红,书案前面还扔了一地的奏折,甚至还有被撕过的痕迹,看样子刚才发了好大的火。

    虽然知道李世民正在气头上,不过李愔还是得硬着头皮上前,躬身施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沉着脸坐着的李世民看到李愔,脸色这才恢复了几分,点了点头说道:“六郎,你把地上的奏折捡起几本看看吧!”

    李愔心中奇怪,不过还是依言从脚下随手捡了几本。话说刚才他还真没有注意,地面上的奏折数量还真不少,大概一算少说也有两三百本。等李愔打开手中的奏折看了看,结果发现这些奏折竟然都是同一天上奏的。

    来到大唐也快两年了,李愔的古文水平也上升了不少,这些奏折上的内容他也能大概看懂,将手中的奏折都大概看了一遍后,李愔的嘴角也泛起一丝冷笑。

    这些奏折出自不同人之手,而且这些人不但职位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天南地北,可是奏折中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指责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的农业,使得当年的粮食大为减产,因此请求朝廷限制工商,对工商业征收重税,否则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恐怕会造成大范围的饥荒等等。

    很显然,这就是李愔等候多时的,五姓七望对工商业的正式打压。

    不过当李愔看着这满地的奏折,也不禁倒吸了口凉气,心中对于五姓七望的影响力,也终于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大唐不是后世的天朝,官民比极低,全国的有品级的官员加在一起,估计也就只有一万多人,而有资格反奏折送到这里的,数量更加稀少,可是眼前这一地的奏折,就代表着几百名官员受五姓七望的影响,这个比例可是十分惊人的。

    看着李愔将奏折看完,李世民这才气呼呼地说道:“六郎,你看看,全国三百多个州,几乎每个州都有人上奏折,向朕诉说工商业的害处,却丝毫不提这两年国库税收增长了数倍,难道他们眼睛都瞎了吗?”

    看着气的想杀人的李世民,李愔也深表理解,毕竟身为一代帝王,却看到如此多的官员受另外一股势力的控制,刻意夸大工商业的缺点,却又对工商业的优点闭口不提,这才是让李世民最无法接受的。

    而看到怒火滔天的李世民,下面坐着的群臣对视一眼,一个个很明智的低下了头,对于五姓七望打压工商业的事,他们也都是知情人,而且有不少人都是站在工商业这边的,不过现在有李愔这个领头羊在,根本用不着他们出头。

    就在李愔刚想劝李世民息怒,反正后面的应对之法他早就告诉李世民了,只要他正式下旨,一切按计划行事就行了。不过就在这时,下面的朝臣中忽然走出一人,高声说道:“启禀殿下,这些人虽然是被人组织起来向朝廷施压,但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农业乃立国之本,若是农业受到影响,恐怕国本也会随之动摇!”

    敢在这种时候说这样的话,整个大唐除了魏征之外,估计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说起来魏征也是一个正统的儒生,在他看来,农业远比那些投机取巧的工商业重要得多,因此无论工商给大唐带来多少税收,可若是影响到农业这个根本,就一定要受到打压。

    李世民正在气头上,一听魏征的话立刻就想发作,不过李愔却抢先说道:“魏大夫所言有理,农业的确是立国之本,不过工商却也是富国之策,两者同样重要,不能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就对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力打压!”

    魏征虽说对李愔的印象不错,但遇到这种国家大事上,却是没有丝毫的情面可讲,毫不退让的问道:“哦,那我想请问殿下,若不打压工商业,如何让弃农务工的农户重新回到土地上去?”

    魏征的脑子里只有传统农业这一段,根本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李愔等的就是对方这句话,于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王安提出的三策,以及自己准备的占城稻全都讲了出来。其实昨天他和程怀亮他们聚会后,这四条应对之法早就在知情人中流传了,比如李世民和在座的文武百官中,大部分早就提前知道了,因此根本没感觉到丝毫意外。

    魏征身为谏议大夫,平时与人来往不多,再加上门风严谨,与李愔的工商利益集团向来没有瓜葛,所以事先并不知情。因此当他第一次听到这四条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后,心中是大为佩服,毕竟他对事不对人,只要解决了粮食问题,对于能增加税收的工商业,他还是持相对开明的态度。

    朝堂上大部分都是和李愔利益相关,再加上李世民心中对五姓七望的作法恼火非常,因此李愔提出的四条建议立刻得到通过,虽然有些五姓七望等大世家出身的官员阻挠,但他们微小的反对声很快就被周围的赞同之声淹没。

    当然了,李愔提出来的只是个粗略的建议,详细的实施细则,就要由房玄龄这些大臣去完善了,这点李愔根本就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很明智的闭上了嘴,站在一边老老实实的当个听众。

    只见以房玄龄为首的一帮文臣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逐个分析四条建议在施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聚合众人的智慧,想出解决之道。也不知用了多长时间,四个详细的施行方案就在李愔眼前诞生了,不过这四个方案却还是需要李愔的配合,确切地说,应该是李愔新开办的大唐日报的配合。

    一切商议妥当后,李世民就让文武百官退下,不过却将李愔留了下来,主要是想问问关于报纸的事。当初李愔向他李世民讲过对五姓七望的两个反击之法,其中之一就是以报纸这个舆论工具为武器,打击那些世家大族的威望与影响力。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报纸的发行遍布全国才行,若只是由朝廷来办,估计只能向里面倒贴钱,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李愔就将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

    “父皇放心,现在报纸才刚刚起步,长安这边已经发行了几期,而洛阳的分部也准备好了,马上就可以与长安同步发行,至于信息传递,用的则是飞奴,虽然会有些延迟,但也十分快捷,至于太原等其他大城市的分部,也都在筹备之中!”李愔将报社的开办进度向李世民禀报了一下。

    “六郎,我听说你们每卖掉一份报纸,就要亏掉一点钱,卖的报纸越多,亏的也就越多,是不是这样?”李世民有些担忧地问道。

    李愔听后一笑,开口说道:“启禀父皇,的确是这样,若是算起来,平均每卖出两份报纸,报社就要亏掉一文钱。”虽然一份报纸一文钱的定价已经够高了,但是以报纸的成本来说,其实还是亏本的。

    “六郎,我知道你善于敛财,不过按这个速度亏下去,恐怕也不是办法,要不然我还是让国库划出一部分款项,专门用来扶持报纸这个行业吧?”李世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

    “谢谢父皇的好意,不过报纸其实也是可以盈利的,而且现在我们卖出去的越多,以后能赚到的也就更多,所以父皇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李愔笑呵呵地说道。

    这个年代的商人虽然已经有了打广告的概念,比如在新店开业时,店主就会雇一批闲人宣传自己的店子。而等到报纸的发行量达到一定程度,也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后,李愔就会在报纸上推出广告位业务,相信肯定能吸引不少有眼力的商人在上面刊登广告。

    听到李愔报纸可以盈利,李世民这才终于松了口气,虽说现在国库收入增加了几倍,但刚刚经过高句丽那场大战,国库的储备已经消耗大半,而且据他收到的消息,又有一件麻烦事摆在他的眼前,甚至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战争,而这次的对手虽然不如高句丽,但却也不可小觑,只靠国库剩下的储备,恐怕根本无法支撑这场战争。

    李愔看到李世民听到自己的话后,虽然松了口气,但眉头却仍然紧皱,看样子是有什么难事,心中好奇之下,于是开口问道:“父皇,您可是有什么心事?”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六哥,您看我怎么样?

    李世民遇到一件麻烦事,若是处理不好,很可能会爆发战争,但是刚刚灭掉高句丽的大唐也是国库空虚,根本无力发动这场战争,这让他无比烦恼。李愔看出李世民有心事,所以就问自己是否可以帮忙?

    虽说李世民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善于理财,不过想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事压在李愔身上,再加那件麻烦事只是可能爆发战争,现在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他还是说道:“没什么,只是遇到一点麻烦,你还是先将报纸办好,然后协助房玄龄他们,将五姓七望对工商业的打压给顶过去再说吧!”

    李愔知道皇帝老爹也是为自己着想,于是也就不再多问,公事聊完之后,他就将自已马上就要有儿子的事告诉李世民,做为父亲,李世民自然也为李愔高兴,而且也不再留他,让李愔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杨妃。

    不过当李愔赶到望云殿的时候,李治已经将这个消息禀报给杨妃,结果杨妃狂喜之下,打赏了李治不少好东西,等看到李愔时,自然又是一番欣喜,而且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指点了李愔不少怀孕女人应该注意的地方。看杨妃兴奋的样子,估计若不是身子不便,恐怕早就直接跑到李愔府上,亲眼看看自己未出世的孙子了。

    嘱咐完李愔后,杨妃一反常态的没让他在自己身边多呆一会,而是让他立刻回府照顾惜君母子,并且还警告李愔,无论他平时再怎么繁忙,但是自己的孙子一定要照顾好,若是出了什么闪失,到时她绝对饶不了李愔。

    对于杨妃这种有了孙子就忘了儿子的做法,李愔也有几分腹诽,可惜现在杨妃是个大龄孕妇,绝对得罪不得,因此不但要忍,而且还要面带笑容的忍,绝对不能露出丝毫的不满。

    被杨妃赶出来的李愔还没走出几步,就又被李治给缠上了,只见这小子笑嘻嘻地说道:“六哥,听说那你又搞出一个大唐日报?”

    “没错,你问这个做什么?”李愔看了看个头已经和自己胸口一样高的李治,有些疑惑地问道。

    “嘿嘿~”李治露出一个有点不好意思的笑容,讨好的说道,“六哥,报社才刚刚成立,肯定很缺人手,您看我怎么样?”

    李愔心中正在奇怪,认识李治这么长时间,还从来没见他不好意思过,不过当听到他的话后,却是惊的连脚步都停了下来,然后转身上下打量了一下还是个小孩子的李治,口中不自禁地说道:“九弟,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开玩笑!”李治一本正经地说道,“报社既然是六哥你办的,想必也知道报社里的人都是才学之士,每天出就是写写文章,讨论一下时事。我这个清闲王爷每天也没什么事,又不愿意死读书,那还不如去你的报社里,就算是写不了文章,但所谓近朱者赤,每天和一帮才学之士混在一起,不但能增长学问,而且还能听到许多不同的见解,这可比读书有用多了。”

    李治说到这里,忽然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道:“另外舅舅除了每天逼我读书外,还让我多了解一下朝堂和民间的大事,而报社正好是时事汇聚之所,如果我每天呆在那里,想必舅舅也不会每天逼我去死读书了!”

    听完李治的解释,李愔立刻对这个小自己七岁的弟弟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原来历史上能做皇帝的人,小小年纪就能想到如此精妙的办法,虽然是为了偷懒,但只是这份细腻的心思和机敏的反应,就足以让不少成年人都甘拜下风。

    虽说让一个十岁的孩子进报社有点儿戏,不过反正也不指望他写文章,就当让李治开开眼界,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李愔估计也要整天在报社里面呆着,毕竟他献上的那四条计策,还要报社协助宣传,这件事太过重要,交给别人他?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