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锦衣为王 > 锦衣为王第168部分阅读

锦衣为王第168部分阅读

    年所需要不了这么多,历年所积,现在通州有粮二百万,每年积聚数十万石,不在话下。用这个来养军,足够了。”

    “这个粮原本也是给禁军备下的。”

    说到通州仓储,就是上任不久的户部尚书张凤的首尾,张凤为人板正端方,人称“板张”,在这种微妙的时候,由此人来任此职,倒也妙极。

    说到他的事物,张凤便不紧不慢的道:“改革官制俸禄,加吏员,用太保的话说,唐之大吏,亦是大官,吏员直做到宰相台阁的,也是有的。到了宋,才是官吏分流,至本朝,则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学生对此议,不敢说赞同,也不能反对,总之听命办事就是。”

    此人算是强硬的保守派的官员,哪怕就是把他的俸禄升到中两千石,实际收入比现在多十倍,他亦是死硬不改。

    在张凤看来,为官再要钱本来就是不对,只是大多数的同僚赞同,他亦无法可想,此时开议,仍然忍不住要讥刺几句。

    对这种情绪,张佳木也不在意,当下只微微一笑,却不接口。

    这般雅量,众人便放下心来,只看着张凤。

    “学生虽不赞同,但事情仍然要做。改俸,加吏,京师需加粮在六十万石之间,这样,每年漕运上来的也就所剩无已。通州和环京师的粮仓加起来有两百万石,但这是历年所积,也不敢用的太多,诚然,粮食每年都要腐烂掉过十万石,但平时无备,一时有警,就悔之晚矣。景泰元年,若不是于谦急调京师四周的仓储,以定人心,今日大明天下如何,尚未可知咧。”

    这虽然还是唱反调,但说的亦是实情

    京师储粮确实有点过多,现在张凤的意思很简单,支应百官俸禄,禁军可就不能理会了。给禁军,百官俸禄就恕不奉陪。

    每年就算浪费,也好过事急无用。

    “我要抢一句了”彭时原本是一直闭目端坐,不愿多话。

    这种会议,关系到兵部就是兵部说话,户部就是户部说话,不然就是老大们说话。内阁这边是李贤,那边有张佳木,然后够资格说两句的就是彭时这样的老大的副手一类的人物。

    象陈文和吕原几个,资历尚浅,新官制后才能成为从一品的大官,玉带绯袍,好不神气,现在一个是从三,一个是正四,官位差的远,资格更欠奉,所以只能老老实实的在一边旁听罢了。

    彭时是有意气,不管这事情如何,反正打定了主意不说话,几次会议,不是装天聋,就是扮地哑。

    这一次倒真的是忍不住了,当下便板直腰身,似乎要和谁吵加也似:“通州仓储,万不能全动,没有百万粮储,京师便人心不稳,就是皇上问起,吾等将以何词来奏对回答?所以,万不能动,万不能动”

    他这般强调,众人便都拿眼看张佳木,便是李贤,也是沉吟不语。

    最近内阁和都督府的配合还算默契,彼此间少了很多隔阂和阻碍。李贤这会才知道,以前有诸多误会和不解,所以才生出不少事来。

    到现在,张佳木敬他的人才和经济之道,也敬他在文官势力中的地位,彼此是分庭抗礼的格局,到这种地步,李贤是很满足的了。

    至于他,也是敬服张佳木在权力上的机警和退让,而身居如此高位,又有那么多的钱财,对下,是抚恤老弱,怜悯孤寡,而特别是在办学方面,更叫读书人出身的文官们心折不已。

    就算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张佳木的做法,有样学样的,又有几家?

    白花花的银子掏了出来养别人的娃,这等事,还真不是一般心胸的人能做的出来的。纵观历朝名将武官,有这般做事的,能有几人?

    彼此佩服,也就配合愉快,最近几样新政务推行顺畅,其理就在于此了。

    不过仓储大事,确实也关系到国家根基是否安稳的大事。官员不加俸也不会造反,以前用破布当俸禄的事都干过,大伙儿也没说什么。

    最多私下抱怨几句,也就完事。

    反正有节敬冰炭敬,不碍事。不过新官制一出,俸禄是涨了十倍有余,不过冰炭节敬也明令不准收受,就算是座主和门生的交待,规定来往不能超过一两银子,取其意思就是了。

    毕竟儒家的门生制度行之有年,彼此都习惯了,不便一下子就直接取消。

    但把这些陋规都停了,又不能实额俸禄,那大家就非得造反不可。

    主持其事的,非得万蜂蛰头,不仅要辞官,将来还有后患,而且,还不知道要被多少人著书毁骂。

    这一世毁了不说,千百年后还落骂名,所以改革大政,一般人不敢为,也不愿为,其因就在于此。

    但仓储一空,万一边关再次有警,无粮可拨,那时候就不是毁名声的事了,身家性命能不能保住,也在两可之间。

    两害相权,必取其轻。

    无论如何,文官们吵几句不会死人,现在看来,只能满足禁军所需和仓储要保证一定的储量,不能把通州仓储给挖空了。

    至于多调粮食,暂且不能想这个事。

    现在有风声,似乎又是这位太保大人放出来的……那就是,改漕运为海运。

    这位太保大人似乎对出海兴趣很大,已经多次放风,海外虽然有倭寇,但有水师巡逻则可保无事,而不准寸板出海,水师也无用武之地,时间久了,自然堕落腐败,一无用处。

    事实也是如此,南京和浙江一带的水师,久而无事,官兵不是逃亡干净,要么就直接做了渔民,更不象话的,就是干脆当了海盗。

    无船可保,也无船出海,要水师何用?

    但彻底裁撤水师,海面有警,又当如何?

    以张佳木的意思,干脆先放开一部份海禁,然后改漕运为海运,千帆万船,从长江口下海,然后一路北上,到天津卫下海。

    海运之议,在永乐年间就有过,技术条件还在其次,朝官反对是主要原因。海运安危难测啦,没有漕运稳当啦,万一出事,有碍国计民生啦,反正小农经济儒家治国,怎么保险怎么来。

    当时海运也确实存在风险,所以海运之议作罢。

    以张佳木的意思,海运确实有风险,但不可不尝试。头一年可以就用五万石,然后逐年递增,一直到能年运百万以上为止。

    如果海运成功,那么漕运就可以减少份额,沿途的几十万运军也就可以喘口气了。至于耗费的大量钱财物资,也就能节省下来了。

    试想,从苏州运一百石粮食到京师,沿途最少要加二十石的损耗,这是一笔多么大的开销。换在海路过来,最多加个五石的漂没也就罢了。

    设想虽好,但海运缓不济急,现在锦衣卫总务和庶务局,还有镇江分卫的人正在江南一带筹划,李贤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所以知道一点儿消息。

    可惜,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一旦开议,又是一通吵。

    在这种事上,李贤和张佳木还是有默契的。

    此时此刻,他向着张佳木拱一下手,道:“太保,不知道此事有何成议?不妨直言,学生等洗耳恭听。”

    “倒是有。”张佳木笑了笑,看向众人,道:“我的意思,就是通州仓储七成供应禁军,禁军不能成,一乱就不得了。”

    “是。”张凤欠了欠身,面无表情的道:“那么百官俸禄从哪里来,剩下的三成么?”

    “是的。”张佳木笑道:“通州仓一年多拿出百万石来,并不影响仓储,多了都霉烂了就很好么?留几十万石应急,我看该够了吧。”

    “这就是说,七十万石给禁军,禁军十二万将士也差不离了,至于百官俸禄……”彭时在一边略算了算,又一次开声道:“这,似乎不够罢?”

    “是不够。”

    皇帝是善财难舍,上次已经抱怨过收入不够发俸禄的,也难怪他,一卫就有两千多军官,按当初皇帝和官员们的协议,文官俸禄由户部来管,驻京武官俸禄和光禄寺的开销是皇帝自己负责,是从一年一收的金花银里头拨出来。

    现在一季就要发十四万,加上光禄寺的使费,皇帝到手的银子所剩无已,早就心疼了。

    所以这一次改官制俸禄,李贤和张佳木一合计,光禄寺还归皇帝自己管,在京武官俸禄,和文官一样,议定改制之后,也由户部支出,兵部承领一体发放。

    第652章 裁撤

    在文官来说,这是掌握了后勤管理的权力,当然开心。

    在张佳木来说,文官对武官制约的太厉害了,不成,为严重制约和伤害武官的自尊和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巡抚领军制度将来是一定要改的,文官出而为将,也要改。

    武官现在勋亲势力有复苏的迹象,将来不妨就是保持这种制度,高层武官由勋戚来充当,中低层武官从讲武堂出来,以后还会再有职业军士制度……不过反正大明的军人和后世不一样,全部都是募兵,而且一当最少十年八年的,恐怕人人都职业了罢?

    这个且不提,改成禁军和厢军制度以后,原本自成系统,管兵管民自管财务和土地的卫所制度当然就彻底铲除不要了。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以后的军队财政怎么弄?

    既然全改为募兵制,当然是中央财政全包了,好在现在二百万卫所军,全部一体转民,除了卫所军官之外,怕是没有人不赞同。

    现在已经是卫所大量逃亡军户的时候了,一声军转民,大家不用再逃,本乡本土,土地改成官田就行。

    虽然赋税比私田要高十倍,人家交三升三合一亩,官田要交三斗三升,正好是十倍。不过就算是十倍,只要正常年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军户卫所,可比种官田还苦的多了。

    到时一声令下,全国留三十万禁军,就是战兵,再有二三十万的厢军,也就罢了。

    现在海寇未有,只有北边防,南方无事,最多留万人的战兵分驻南方各省,特别是云南一带,再配十万八万的厢军就够使了。

    况且,最要紧的就是,锦衣卫在扩张

    锦衣卫的野战部队,监察部队都在扩张,纯粹的特务部队的老底子不仅没减,反而日渐增多。

    就算是京城里曹翼那一部分拨做了厢军,负责维持日常治安的事锦衣卫不再插手了,以防形象太过刺眼,但就算如此,锦衣卫未来在全国将是一支仅次于禁军的武装力量。而且,这一支力量只供张佳木一人指挥,至于维持费用,皇帝还是照一卫的数目来给……反正张佳木搞钱有方,不扰民,不祸害官员士绅和富户,一样养得起这么些人,皇帝也乐得不管。

    至于文官,知道此事是张佳木的底线所在,现在这种情形,彼此不生事最好,要是谁敢胆触动张佳木的底线,把锦衣卫的问题也提出来议一议……恐怕大明官场也找不到这样的傻鸟罢。

    就算真有的,诏狱是干吗使的?

    只是这人数一少,中央财政包干下来,问题倒不大。但如果再把军饷给军队自己发,显然也不大合适。

    以文制武,制的过了当然不行,不过不制肯定也不行。

    文官政治有很大的缺点,但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明朝近三百年没有内乱,没有藩镇,没有起兵造反的,这就说明,明朝的文官集团统治再混蛋,在稳定内部方面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既然如此,反正新军制下也没有文官领军这回事了,勋戚制度既然还在,那些侯爵伯爵们也会把持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些勋亲再纨绔混蛋,也是武官出身,不会如文官那样事非不分,只管压抑武臣。

    象王越这样的文官,号称知兵,但动辄就杀害武臣,从指挥使到千总把总,想杀便杀,根本不把武官当人看。

    王骥当年以文官节制边将,也是如此。

    这些读书人平时大讲德化,遇到丘八就化身恶魔,这种事,张佳木可绝不愿再发生在自己手上。

    至于权贵会渐渐腐败无用,这倒也好办,以后武校正常开设,权贵子弟也要入学,不毕业就没资格领兵。

    从学校出来,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吧?

    要说权贵彻底不能领兵,欧洲列强可是一直到二战之前都是用权贵领兵的

    军事权留着,由都督府掌军官名册,升迁、训练、武库等事,文官则掌后勤,彼此牵制,以收稳定之效。

    这一层,也是李贤和张佳木商量很久后才议定的,关节仍然是“妥协”这两字。张佳木现在算是深谙此道,用起来虎虎生风,如鱼得水了。

    但这么一来,武官俸禄原本是皇上发,一年大几十万的银子,全部压了过来,这一下,户部可也根本承受不住。

    皇帝对武官可是不小气的,特别是驻京武官和京营兵,待遇向来强过外省。外省实发只有五成的时候,京中是十万,外省只有三成或是三个月发三成的时候,京中最少还有五六成的实发实授。

    一个六品武官一年最少能实领五十石粮,还有几十两的银子,这些可都是皇上自己的私房钱拿了出来。

    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户部的钱也是皇上的钱,只是分做公私两用罢了。

    现在文武一体,就算多了三十万石粮,缺额仍然很大,差的很多。倒是地方禁军和厢军不必担心了,中央原本就有大量拨给边军的钱粮,顺理成章的改成戍边禁军和厢军的粮饷就是。

    武官少有不足,则用地方的火耗和商税收入补上就是,反正这笔钱多的很,文武官一并发了,根本不是问题。

    “国初驻京武官是多少人来着?”

    张佳木没答李贤的话,反而扭头问年富。

    “回太保,”年富神色安详,躬了躬身,答道:“洪武二十五年,京师武官两千七百四十七人,军士二十万人,马四千余区。到了现在,改禁军制后,军士暂定为十二万人,马九千余区,武官人数,不带俸禄不计其数,带俸禄的,总在一万五千人左右。”

    “你们看看”张佳木冷笑道:“兵现在不足十万,就算聚集齐了,不过是十二万人。国初洪武年间,太祖手里的精兵二十万人,用武官不过两千人,这样负担自然是极轻,就是这样,太祖高皇帝也极怜悯小兵,关粮多少,一年发几次夏棉布服,鸳鸯战袄,都是由官家发放,要是哪个敢掺石子沙粒,或是役使小兵,管你是国公大将,太祖一律不留情面,该杀则杀,绝不手软。”

    朱元璋杀人虽多,洪武年间直杀的人头滚滚,但叫人心服之处就在于此。

    不管是谁,杀的都要置之以法,就算是诛胡惟庸兴大狱,也是叫锦衣卫和检校事前做足了功课,把胡惟庸谋反的证据链弄齐了,抓到了证据,这才动手。

    所以杀人要有学问,就是朱元璋的这般杀法。

    洪武年间,百姓负担轻,也确实是与他俭省的思路有关,军不扰民,以卫所自给自足,所以养兵百万,不用国家一米一钱。

    时势相移,现在不仅卫所要裁撤,就算是武官人数,也比洪年年间涨了十倍上去。

    要是朱元璋知道他的子孙这么随便封官,准能气的再死一回……

    “洪武旧事,提他做什么……”

    彭时对这种事向来迟钝,只是对张佳木是骨子里的反感,所以下意识的便这么说出来。只是话一出口,就被众人看白痴般的看着,他面红过耳,一时也是醒悟过来。

    这自然就是最近的大政之一,其实也是李贤当面禀报过皇帝的:裁撤武官,以分流、改任,或是直接裁撤的办法,精减驻京武官的数字,不然的话,也是真的难以为继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贤与皇帝也是有过这么一次对话,只是时间是天顺五年,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皇帝和李贤才开始办这件事。

    当然,在没有张佳木的情形下,魄力有限,能力也有限,再说,也是不愿往死里得罪人,武官的工资又不归文官管,何必这么着急上火?结果皇帝顾问,首辅出力,但实际效果不佳。

    终明亡国,也没有把这件事给解决掉。

    到是成化年间的传奉官真正触犯了文官的地盘,众官大怒,孝宗一即位时,就把所有的传奉官给罢光了,包括一些真正有本事的工匠,以传奉得官,也算是皇帝赏识他的才能,文官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罢光。

    然后就只能以经史子集的八股文得官,天下乌鸦一般黑,死气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