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清拆迁工 > 大清拆迁工第82部分阅读

大清拆迁工第82部分阅读

    览癫可惺樾碛y。怒火中烧的许应骙终于忍不住上奏反击,再次批驳维新变法不妥,结果激怒了光绪皇帝,罢免了许应骙。

    可以说,光绪帝的行为虽然成功的打压了后党成员,但是却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出来,光绪帝自己的帝党成员根本不是真心想着帮光绪帝维新改革,他们之所以支持维新改革,是因为他们要跟后党成员争权夺利而已。在帝党成员的眼里,维新变法只不过是他们利用的工具而已,能不能成功,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

    面对帝党成员的频频攻击后党成员,后党的首领慈禧天后却出奇的平静,任后党们如何再她面前哭哭啼啼,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慈禧太后就是稳如泰山,似乎已经放弃跟光绪帝夺权了。

    不过老j巨猾的恭亲王奕欣却看出了他这个老嫂子的心态和策略,不外乎就是让后党们多攒攒火气,等到一定程度了,她在振臂一呼,定然将光绪帝和帝党成员连同康有为的维新成员一网打尽。

    在奕欣看来,这个老嫂子是准备一下子拿下光绪帝了,或许她的心中已经开始思考着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了。

    既然慈禧还在积攒反击实力,那么奕欣这个时候自然不会跟光绪帝唱反调了,否则引来无妄之灾后,慈禧又不给自己差屁股怎么办?

    于是奕欣便揽了一件既不得罪慈禧,又不忤逆光绪帝变法的事情,筹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原本是由许应骙和奕䜣一起办理,可是许应骙中途被罢免,这个活自然就让奕欣自己干了。大冬天的让奕欣这个老头子为京师大学堂选址,实在有些为难他了。

    不过奕欣却以这个借口找上了张云飞,理由是,张云飞在海外几年,深知海外学校之统筹事宜。其实奕欣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能跟张云飞多说说话,套套近乎而已,顺便对张云飞摸摸底,也好为自己的女儿探探路不是?

    其实奕欣哪里知道张云飞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满人云飞了,而是来自后世的人,对于之前和奕欣的女儿凝香郡主的事情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哪里还记得仇?

    听说奕欣找自己为京师大学堂选址,这下可让张云飞高兴坏了,要知道这个京师大学堂可就是后世中国鼎鼎大名的北京大学啊!

    对于维新变法,张云飞一直都小心翼翼的,尽量不参与到政治权利斗争之中去,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光绪帝认为他是支持维新的,而又要让慈禧认为他是个乖乖的听话的好孩子。这个典型的墙头草角色,让京师的老油条们都大跌眼镜,佩服不已。

    之所以参加京师大学堂的选址任务,是因为张云飞知道这个京师大学堂是唯一在戊戌政变中幸存下来的,也就是说,慈禧并不反感这个大学堂,因此张云飞也就敢参与了。

    历史上,戊戌变法100天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了光绪帝颁布的所有新政,但唯独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之所以能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者,关键在于慈禧太后的态度。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慈禧太后要维护她的封建政权,只能依靠顽固守旧派。但是,这些顽固派却缺乏实际的办事能力,领导权之外的各项具体事务,只能依靠新人去办理。而新人的培养需要用新的办法,京师大学堂就将承担这一项重任。

    所以,慈禧太后不仅对京师大学堂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对全国各省省会与各州府县在变法风气影响下兴办的大量学校,基本上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允许其继续存在与发展。当“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1898年9月26日),京师大学堂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就凭她这一句话,京师大学堂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的唯一的幸存者。

    如今让张云飞来为后世的北京大学选址,当然兴奋了。原本张云飞还想搞搞怪,让这个京师大学堂建在故宫的对面,方便后世学子参观来着。

    不过想到会招来满朝大臣的咒骂之后,张云飞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他心里面当然知道这个京师大学堂的位置所在。不过为了装装样子 ,和奕欣两人全北京城里外跑遍才选中了地方,上报光绪皇帝批准。

    京师大学堂本是戊戌维新时光绪帝在1898年筹办的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校舍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在忙碌京师大学堂的时间里,奕欣没少跟张云飞谈论些关于维新变法和张云飞在海外的事情。不过张云飞本着不管要紧的事情跟奕欣说说,重要的敏感问题是一笑而过,尤其是奕欣问起关于维新变法的事情时,张云飞更是嘻嘻哈哈的换成了别的话题。

    在张云飞看来,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赶上好时候,成为了帝党对付后党所利用的工具,而且面临的又是庞大的后党势力,不失败就是怪事了!

    斗吧,斗得两败俱伤才好呢!斗得全天下人都对你们失望那就更好了!张云飞对于帝后两党的相互拆台是乐于其间!

    第255章 拆迁马尾

    老老实实的躲在国公府的张云飞虽然不闻不问变法事宜,但是却没有放松自己的宏图伟业。

    从张二那里得到了关于大清所有的造船厂的情报后,着实让张云飞兴奋了好一阵子。对于目前的张云飞来说,拉不到上流名士,难道还拉不到普通工人吗?于是立刻把刚刚升任海军部长的杜锡圭中将叫了过来,一起商量关于如何将张二罗列出来的船厂名单收为己用,继续挖大清的墙角。

    杜锡圭当上海军部长这是所有人都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原来的部长林建章中将只是负责海军的军事方面,基本上都是跟舰队在一起的。而海军政务上,一向都是由杜锡圭处理。对于这种情况,张云飞为了海军部更便捷和高效,只好将林建章由中将升至上将,调离海军部长职位,全权处理太平洋舰队事务,成为了实打实的单一性的军事干部。

    杜锡圭中将看过张二的船厂名单报告后,皱着眉头说道:“元首,我们若是在这些船厂中造舰,他们当然会很乐意。但是若是想要挖他们的墙角的话,恐怕这些船厂会让我们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张云飞听到杜锡圭这么说,顿时有些不明白,问道:“为何?我们可以多花点儿钱,这些船厂的技师和工人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得到了他们,我们的海军工业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杜锡圭说道:“话虽如此!但是对于大清的工匠技师来说,他们只不过是普通的老百姓,金钱固然能打动他们,但是他们不怕穷,怕的是当官的!我们想要挖走这些人,首先得先打动他们的上司才行。否则的话,他们这些官员宁可让这些船厂倒闭,技师工匠们都饿死,也不可能放人给我们的!”

    “原来是这样!”张云飞对于大清国内的事情并不十分了解,不过杜锡圭是从江南船政学堂毕业的,对于这些事情自然要懂得很多。于是张云飞说道:“那我们就多破费点儿好了,先打通地方官员!”

    杜锡圭先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张云飞的问题,而是说起了这些船厂的背后势力。

    旅顺的船厂自然不必说了,张云飞夺回来之后,再就没有还给北洋,而北洋大臣王文韶也就默认了,毕竟旅顺的这些家底原来都是李鸿章的。不过剩下的就不好说了,大沽口船坞和威海卫维修船坞都隶属北洋机器局,如今又换了新总督,荣禄可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主儿。

    江南机械总局就更不用提了,那可是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地盘,连李鸿章权倾朝野的时候,也未能阻止刘坤一入股。如今李鸿章失势,那里更是刘坤一独大,张云飞想要插手其中,怕是有些难度。

    广州黄埔船政厂就更不好对付了,那里是即将上任的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地盘,以李鸿章对张云飞的态度来看,想从他那里挖人的话,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不过福建船政局的马尾造船厂倒是可以研究一下!”杜锡圭中将说道。

    张云飞疑问道:“难道马尾船厂就没有实力盘踞在里面吗?”

    在张云飞看来,既然各大船政局都有许多的势力盘根错节在里面,那么作为大清最早的马尾造船厂一定是少不了的!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张云飞的猜测而已,作为在闽浙长大的杜锡圭来说,不但对那里知之甚详,而且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担任管带时统领的战舰也大都是马尾造船厂建造的,因此对于马尾船厂十分的了解。

    接着张云飞便听杜锡圭讲起了福建船政局的相关资料。

    马尾造船厂刚成立的时候,曾经是远东第一大船厂,用银535万余两。不过在1878年以后,闽海关不能按照原来规定按期拨款,积欠甚多,以致造成经费短缺,生产困难。自1874年至1895年,生产萎缩,二十多年中共造船约20艘,平均每年不到1艘。又经过中法战争后,很多设备被毁,而船厂的大股东们,也就是上至闽浙地区的总督、巡抚、府台,下至师爷、衙役都有份子在里头,却只知道搂钱,从不掏钱还债务,致使马尾船厂债务累累,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了。

    如果张云飞想要挖马尾船厂的话,倒是不失是一个好地方。马尾船厂除了设备比较落后之外,里面的人才倒是不少。这些都得益于马尾船厂背后的福建船政学堂,学堂建立三十年之久,培育各类船政人才不计其数,而且多为船厂内部子弟。而且闽浙地区的人多数喜欢舰船事业,很多的海外华人也出自这里,檀香山海军系统中的许多高级将领也有不少是闽浙子弟。

    若是将马尾造船厂的这些技师和工人,都搬到檀香山或者正在建造当中的苏比克海军基地造船厂的话,无疑是一笔大赚特赚的买卖。而且搞不好,还能大打亲情牌,顺藤摸瓜将福建船政学堂的人都挖走。

    “马尾船厂目前欠债甚多,很多技工和技师都开始自谋营生了,若是我们出资收购的话,将会得到大批拥有造舰经验的技工和技师,再配合我们的一部分优秀专家设计师的话,我想苏比克海军基地船厂的人手问题就解决了!说不定有了他们的参与海军基地会提前竣工,船厂也会早日铺设龙骨造舰!”杜锡圭中将分析道。

    张云飞心中盘算着杜锡圭说的话,的确非常的有吸引力!一个完整的而且有经验的大船厂的全部员工,若是搞到手的话,真就给张云飞增加了相当大的助力。

    “不错,不错”张云飞连连赞叹道:“那我们就先拿马尾船厂开刀,挖闽浙总督的墙角!”

    杜锡圭点头笑笑说道:“现如今的闽浙总督是升允,典型的见钱不要命的主儿,不过其人倒是贼的很,怕是元首您又要破费一笔了!”

    张云飞倒是不在乎那点儿钱,他的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快点儿从内部将大清这座大厦拆掉?不过眼下的张云飞遇到的问题是,大清这座破房子还真有不少老顽固给他撑着。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了,这丫的宁肯背着卖国贼的骂名也要忠于大清王朝,不停的为大清这即将倒塌的大厦修修补补的,十足的一个裱糊将。

    “马尾船厂的事情,你尽快落实办了!不在乎花多少钱。不过其他的船政局,我们也不能放过,先派人探探几个总督的口风,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意图。”张云飞吩咐道。

    之所以要谨慎一点儿,是因为张云飞知道几个封疆总督的智商都不是白给的,若是被他们猜到了张云飞的意图,那是相当的麻烦。若只是单单的金钱敲诈,张云飞倒是还受得了,若是在别的问题上敲诈张云飞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尤其是荣禄,这个慈禧跟前最忠实的奴才,像警犬一样的警觉和敏锐。打他的大沽船坞的主意必须谨慎一点儿,同样两江总督刘坤一下辖的江南制造总局,也得提高警惕,毕竟刘坤一可是跟李鸿章齐鸣的政治老狐狸。

    “想个什么招才能明证言顺的霸占这些船厂呢?”张云飞自言自语道。

    杜锡圭中将笑笑说道:“元首,您为何就看上了朝廷的那点儿财产呢?比起我们的珍珠港造船厂来,他们这点儿造船业就差得远了!不若我们想法子挖南北洋的机械局吧!那里的油水可是大得很!”

    张云飞点点头,说道:“你说的很对,我为何就盯上这点儿东西了?珍珠港造船厂虽然在技术和设备实力上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任何一家,甚至是他们的总和,而且全世界目前来看都属于一等造船厂。但是我们最大的瓶颈不是金钱,更不是技术,而是人力资源。夏威夷的华人资源已经被我们征用到极限了,而吕宋的华人又才刚刚起步。随着我们的不断强大,洋人已经警惕我们了,而且我们自己也信不过洋人了。因此我们必须得尽快聚集足够的人力,应付即将的战争。”

    杜锡圭有些沉重的问道:“您是担心我们的这些海外的华人数量太少,经不起战争的消耗?”

    “没错!”张云飞肯定了杜锡圭的话,继续说道:“我们的基础就是这些海外的华人,但是他们的思想虽然较国内人先进,但是毕竟数量有限,战争状态下,经不起消耗,损失了之后,我们可是没有地方补充啊!”

    战争,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的战争,是一场消耗人的战争,谁扛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元首放心,我会马上处理的!不过,从张二的情报上来看,那些个洋人的船厂怎么办?”杜锡圭问道。

    张云飞说道:“洋人毕竟不在咱们的地盘上,我们没有拿捏他们的把柄。派人询问一下,价格合适的话,我们赎买过来,或者入股他们,争取和气的挖过来,不要惊动他们的政府!”

    “是!”

    第256章 筹办海防

    话说,张云飞跟海军部长杜锡圭中将商量过后,确定了先从沿海各省的船政局下手,然后再伺机窥视各地的机械所。

    不过为了有个正当的理由,让朝廷找不出针对张云飞的任何漏洞而采取的攻击,张云飞上书光绪帝要求整顿大清海防,重建大清南北洋水师。为了让光绪帝深知海防的重要性,张云飞特意罗列了一大堆的关于世界各国在海防方面的事情。不过张云飞也太小看光绪帝了,关于海防的事情,光绪帝并不比张云飞知道的少!

    不过,张云飞的此举倒是令光绪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张云飞想要干什么?”

    于是光绪帝立刻召集来一干帝党成员,共同商讨重建大清南北洋水师的问题。除了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应该支持张云飞的想法,重建大清南北洋水师。其他人都是反对的态度,认为张云飞这么做一定别有用心,但又说不出什么有利的理由来。

    按照文廷式、宋鲁伯、杨深秀等人的看法,张云飞如今已经在远东地区拥有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实力了,而且朝廷正是看他有这个海军实力,才招他回国,希望用张云飞的海军来防卫大清的海防。

    因此张云飞提出整顿海防的事情,他们都没有惊讶,但是如今却要求朝廷重建南北洋水师,这就让所有人不明所以了。

    “皇上,难道云飞大人要朝廷重建水师,是不想再防护大清的海防了?”杨深秀说道。

    “此话何解?”光绪帝问道。

    杨深秀回答道:“就是说云飞大人觉得无法在大清的海防上跟洋人抗衡,因此想要撂摊子不管,自己带着他的海军回夏威夷!”

    “不可能!”宋鲁伯直接否定道:“我看是因为张大人不想光自己掏腰包,免费为朝廷出力!”

    这也有可能!光绪点点头,对宋鲁伯的话表示赞同。

    “皇上,我看估计是张大人想要全心投入对俄国的战争准备当中,而无力防护大清的海防,因此才会奏请皇上从新建设水师一事!”康有为拱手说道。

    嗯!这个理由也说得通!光绪帝再次点头,同样也对康有为的话持赞同意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