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公子风流 > 公子风流第88部分阅读

公子风流第88部分阅读

器又开始新一轮兜售,这一次,供货多达九百多车,那些汉商们趋之若鹜都在争抢云云。

    也有人低声议论,据闻现在鹿皮的价格,又涨了不少之类。

    阮赐担忧的可不是这些,他是世族,和安南商贾们所关注的东西不同,所以他只是慢悠悠的品茶,闻着这茶水的清香,默默的等候消息。

    ……………………………………………………………………………………………………………………………………………………………………

    今天看到好多同学留言说不喜欢小香香这段,老虎再次说抱歉,只是现在已经写了,老虎唯有将心情留到接下来的新副本里,请大家别再骂老虎了,老虎检讨了,以后会多注意!顺便,月底,有月票的同学别藏了,支持一下一个叫上山打老虎额的家伙吧。

    第三百三十九章:远大前程

    每日到了时辰,便会有专门的伙计带来外头最时新的消息,这几乎是谅山所有商行的手段,对比从前舒适闲散的生活,铜山集的节奏要快了许多,而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而然也就对消息的传播速度变得苛刻起来。< href=”lwen2” trt=”_blnk”>lwen2

    终于,今日的伙计来了。今日他面带红晕,几乎是急不可耐地道:“好消息,金陵传出了消息,禄州侯世子郝风楼已赦免无罪,而且立下大功,大明宫中下了褒奖旨意,赏赐极为丰厚。”

    “什么……”不少人霍然而起,其中就包括了阮赐。

    阮赐太激动了,不激动也不成啊,这可是千般利好的关系,这意味着安南的饥荒可以避免,家族囤积的大量棉花都有了销路。

    如此一来,家族不但不会亏下重本,反而可能大赚一笔。

    只要郝风楼没事,那么一切的疑虑就都可打消了。

    “可当真吗?”

    面对无数人的追问,伙计大口喘着粗气道:“千真万确,是侯府里传出的消息,侯府也接到了大明朝廷的旨意,断不会有错的,禄州侯得了褒奖,郝风楼郝大人敕了海防侯,加了不少的封地,还赏赐了不少银钱。”

    “太好了!”阮赐几乎是握起拳头,狠狠地砸在了茶桌上,他只怕也万万想不到自己会为一个无关紧要,甚至是弑杀了他的君主的汉人的性命如此担忧,会为人家的恩赏而忍不住想要去拍手叫好。

    可是他明白,郝家的命运和阮家已经息息相关。

    而紧接着,一个并不太好的消息传来:“大明朝廷已经打算将安南辟为郡县,设交址省,设置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交址省内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县。以及五个直隶布政司的州,分辖二十九县,并且在要地则设十一卫、三所,一市舶司。户籍人口全部依大明例。统统采用黄册记录人丁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簿册。再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除此之外。各府各县,设税课司和河泊所副使,收缴税赋,安南的儒生。统一参加南榜科举……”

    这一个个措施传出来,实在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因为大家意识到,大明的这次辟州县居然如此的严格,几乎没有给予任何的恩惠。

    先说设了三司和郡县,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官员都将由大明的流官统一管理,而这些汉人官员当真能够与当地的豪族和睦相处?

    再有黄册的制度,这比安南的户籍政策显然要苛刻得多。黄册不但要记录人口、籍贯、相貌,还需要制成证件,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簿册所载不符。便须拿捕。

    再有所谓的税课司,自是不必说,原来还妄想能够减免些税赋,可是现在看来,却是‘一视同仁’。

    种种的措施,显然是大明朝廷打算对这安南严加‘管教’,这显然也是许多人并不愿意接受的。

    于是,那一份得知郝风楼无恙的喜悦不免冲淡了几分。商行里的人有喜有忧,尤其是阮赐,虽然眼下最大的麻烦已经解决,可是未来分明多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他只是幽幽叹口气,心里却是知道,在这群龙无首的安南,眼下也只能如此了,至少总比战乱不断要强了许多。

    倒是接下来却总算是有了那么点儿喜讯,最新的消息,棉花价格涨了。

    没错,确实涨了,就在昨天,还有人大肆的抛售棉花,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未来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手里攒着棉花,谁知道将来人家还收不收,所以棉花的价格暴跌,而如今得知这个利好的消息之后,大家反而不急了,不再急于兜售,宁愿放在手里囤着,而眼下,谅山的布坊对棉花的需求又是极高,于是乎,价格一日三涨。

    市面上,所有人都在寻找棉花,急得团团转,而对阮赐来说,显然是极大的利好。

    他忙不迭的回到自己的别院,立即修书一封,命人送回芹苴,旋即便去拜访吴雄。

    吴长史如今在铜山集已经置办了个府邸,不过并不张扬,显得很是低调。

    此时,他的府前却是贵客盈门,消息传出之后,所有人都在打探更多的细节,也纷纷在为自家的买卖做更长远的谋划。而这禄州的长史吴雄显然就是最重要的巴结和打探的对象之一,自然而然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

    名刺递上去,阮赐被请进院里的小厅,等了良久才有人唤他到另一处地方去。

    而在这里,这显得很古朴的书房,他见到了吴雄。

    吴雄自是一脸的疲惫,不过他今日格外的高兴,郝大人没事了,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惊天的喜讯,他最是明白,自己今日的一切都拜郝大人所赐,若是郝大人完了,自己也得完。

    阮赐的身份,吴雄却是知道的,他见了阮赐,立即站起,寒暄道:“阮公子今日有闲吗?是了,上次你不是说想要兜售棉花吗?哈……眼下谅山恰好急需,却不知什么时候能运到?”

    阮赐笑了,从前的时候是他求着吴雄收棉,而现如今,他却不急了,打着哈哈道:“此事嘛,却要等家兄拿主意,我已去信家兄,想来很快会有回音。”

    吴雄也不再催促,只是微微一笑道:“如此甚好。”

    阮赐旋即道:“听说……现在谅山这边还急需矿石和木料?却不知有多大的需求?你也知道,芹苴是个小地方,不过却胜在山林众多,只要谅山这边肯要,兄弟这边倒是都可尽力筹措。”

    吴雄看了他一眼,道:“不知可有金油檀、铁力木、石头椎、坤甸木吗?”

    阮赐不由皱起了眉,道:“长史大人想要造船?这些……可都是船木,质地坚硬,最能抵挡海水腐蚀,这些木料,安南和真腊倒是都有不少,不过嘛……运输不易。”

    吴雄却是微微笑道:“实话说了吧,确实是造船所需,是郝大人亲自修书过来吩咐着加紧办的,船工都已经请好了,都是手艺不错的苏州船工,安南这边也会招募一些以弥补不足,反正就是试试看,能不能把船造出来是另一回事;不过木料却是急需的,却是不知你们那边有是没有?”

    阮赐不由笑了,道:“芹山多的是铁力木,就是不知价钱如何?”

    于是吴雄站起,直接从一旁的书架里翻找,最后找出一份价目出来递给阮赐,道:“阮兄自己看看,若是觉得有利可图,大可以想办法将这些木料送来,眼下谅山这边,织布、钢铁和家具如今的生意都不错,可谓是财源广进,可是这造船终究是牵涉很大,好在海防那边有个现成的船坞和港口,从前也造过一些海船,只是现如今郝大人要建的是大船,我这边还真没有太大的把握。”

    吴雄叹了口气,才继续道:“不过……既然郝大人发话,硬着头皮也得上了。眼下谅山最看重的就是造大船,造船的事,我不懂,可是这造船的所需却是全力支持。”

    这话儿暗示得再直白不过了,拿木头来,不然你吃亏。

    阮赐精神一振,道:“这个好说,我回去之后立即修书。”

    说罢告辞出去,这一次拜谒,收获确实不小,虽然今日的消息有好有坏,不过对阮赐来说,眼下的燃眉之急却是解了,眼下对他来说还是为家族创造财富最为重要,其他的都不是他所能考量。

    ……………………………………………………………………………………………………………………………………

    海防这边,大量的匠人已经就绪。

    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经千疮百孔,在安南,升龙乃是王都,而清化是豪族的聚集点,这两个地方即便是战乱,无论是叛军,是陈氏还是胡氏,都不敢有什么过份之举,因为失去了这两座城市的支持,对于任何一个势力来说,都将演变为灾难性的后果。

    可是海防不同,作为安南第三大城市,商贾聚集的中心,各路军阀就没有这样的客气了,这里不但成了争夺的焦点,也成为了抢掠的重心,而如今,这座海边的城市留下的多是断壁残垣。

    不过……船坞并没有遭受破坏,而且这里已经成为了郝家的封土,在这里,船匠们得到了很好的对待。

    他们住在舒适的房屋里,每日供应的都是新鲜的蔬果,还有各种肉食,在来之前,这些人有些不安,因为大明朝船匠不多,户部征召了一批,待遇也还算不错,神武卫在苏州招募人手,费了很多功夫,而这些人之所以肯来,也只是希望摆脱匠户的身份。

    如今来到这异国他乡,本以为要吃许多的苦头,可是谁知道竟是如此优渥。

    ………………………………………………………………………………………………………………………………

    第三章送到。这是新副本的开始,请大家耐心的看下去,先别太心急哈。

    第三百四十章:千古一帝

    造船若是放在几十年前,太祖在的时候,不过是信手捏来,尤其是在张士诚和陈友谅时期,由于南方诸侯们相互攻伐,因此造船的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只是自此太祖皇帝禁海,那些从前的船匠早已另谋出入,只有一些朝廷小规模的造船,保住了一些人的饭碗。

    眼下手艺还是有的,各种船只的制造流程,在古籍中也都有记载。

    至于这些匠人,也都是造过一些船的,可是真要说手艺有多好,那也只有天知道。

    他们一到,便被安置下来,安置他们的不是别人,乃是郝三。

    郝三这一趟亲自来安南,就看出了郝家对造船的重视。可是要造船,眼下的经验却是一片空白,唯一能依仗的就是银子。

    没有错,郝家什么没有,就是有钱,既然有钱,那么自然花最大的气力,招募船匠,花费重金,购买船料,而现在,银子花了出去,就得听到响了。

    郝家是从来不做亏本买卖的,所以见不到船,这上上下下可就不好交代。

    郝三对这里的事务都很好奇,最好奇的就是船坞。

    这里的船坞乃是安南造海船的地方,只是战乱之后,这里便荒废下来,这里近邻海防市舶司,距离海防城有一些距离,却也安静,因为附近有一条河流直通清化,同时也有支流,甚至可以抵达升龙和谅山,所以这里的地理位置可谓极佳。

    原先的船匠早已不知下落了,所以征用原先的安南船匠也不可能。

    好在谅山那边拉来了不少人,这些人居然统统都是汉人,都是从前反叛的明军,此后成为了劳力。

    说起来。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劳力的情绪很是不稳定,有不少人试图逃窜,不过很快。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少。甚至不必监视,也极少有人潜逃。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一旦潜逃就是逃犯,追回来便是敲骨扒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即便是真的逃了,在安南无法立足。挨饿受冻,若是逃去大明,那里黄册制度森严,没有路引和户册,根本无法立足。

    反观在这里修桥铺路,或者是在工坊中做活,虽然辛苦。每日汗流浃背,可是有吃有住,伙食也算不错,其实和从前做官兵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所有的劳力。全部保留了官兵的编制,分为百来个千户所,百户所之下设百户,百户之下是小旗,每个小旗是十一人,小旗管理一个生产的队伍,然后再派遣做工,小旗来作为监督,各旗之间也有竞争,比如在布纺里,一个小旗便是一个高炉,每日炼出来的合格钢铁多少都有记录,月底的时候结算,产量高的小旗都有赏金,这些赏钱直接下发给每个劳力,在他们的劳力营里有专门的杂货铺,无论是书籍、香烛、熟食、水果、衣衫之类,应有尽有。

    甚至还有专门的赎买制度,只要劳力存了百两银子便可获取自由,自此不再是劳力,甚至也可以在工坊里做工,当然,工钱比劳力高了不少,赎买之后最大的吸引力便是接了家小来生活,这对劳力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百两银子,即便是一个劳力所在的小旗月月都力争上游,年年赏钱不拉,没有七八年功夫怕也存不到。可是对劳力们来说,有了赏钱,却是动力。在小旗的内部,那些磨洋工的家伙往往都会遭人鄙视,因为这种人拉了整个小旗的后腿,毕竟每个小旗内部都会有几个记挂着妻儿的人,越是在这里,这种情绪就越是激烈,他们赎身的愿望极为强烈,这种人干劲最是十足。即便是无牵无挂的人,谁不指望多一点赏钱?有赏钱总比没有的好,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手里有个钱偶尔买些水果,这些可都仰仗着赏钱。

    是以,任何阻挡大家挣银子的人都会受到同旗的人排挤,被小旗官拿来收拾,有的人固然是偷了几下懒,可是最后遭受的却是众人白眼,甚至是各种欺辱,得不偿失。几番下来,大家都明白了规矩,再不敢偷懒了。

    这些抽调来的劳力,个个精壮,一个个肤色青铜,满手的老茧,一看便是能做事的人。

    他们抵达这里之后,郝三便拉着船匠开始挑人。

    每个船匠都可以收两个工徒,用来打下手,这倒是让船匠们很是满意,显然,他们的规格是老师傅的级别,平时出工也可以轻快一些。

    挑完了工徒,紧接着就是购置船料了,其实这倒不必他们担心,谅山那边早有准备。倒是如何造船,造什么样的船,此时却是眼下所有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和从前一样,金陵那边,郝大人送来了一些草图,还有一些书信,里头倒是有不少的意见。对郝大人的意见,谁也不敢轻慢,即便是半拉子的船匠,至少这造船的大致工艺流程却是知道,所以大家凑在一起,在郝三的组织下已经开始讨论了。

    …………………………………………………………………………………………………………………………………………………………

    安南的情形从各方面渠道的书信往来来看,还是大致稳定的,谁也不曾想到郝家居然成了稳定安南的主要力量。

    因为郝家的买卖,所以导致安南上到贵族,下到寻常的百姓,此时都开始有了活干,有人种棉花,有人开矿,而且大量货物的运输就免不了修葺一下官道,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了挣点银钱而努力。

    人就是如此,既然可以通过做工来挣饭吃,能养家糊口,谁吃饱了没事干,非要去琢磨那些国仇家恨,即便是心里有了不满,可是想到明日还要上工,还要打理老爷的棉花,要去开出矿来,一日劳作下来,再大的怨恨也都已经心淡了。

    而对于贵族和士绅老爷们来说,最紧要的是眼下的买卖,白花花的银子才是真的,如此好的机遇,不趁此大捞一笔,反而没事去反人家,且不说这里头的风险有多大,即便是没有风险,也让人提不起兴趣。

    人都是逐利的,最崇高的理想也抵挡不住人类的贪欲。

    郝风楼对安南的现状很满意,他在家里歇息了一个多月,便开始去锦衣卫点卯。

    身为指挥使佥事,却是因为接了皇差去了安南公干,所以这位佥事大人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好在锦衣卫上下对他都颇为客气,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