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公子风流 > 公子风流第38部分阅读

公子风流第38部分阅读

从某种意义来说,其实也是和朱棣打赌。

    朱棣倒是希望郝风楼能让自己大开眼界,他对好刀是极喜爱的,不过身为务实之人,那种耗尽天材地宝,花费无数人工打造出来的宝刀、宝剑,他反而不喜欢,在他眼里,这种兵刃不能普及,用之无益,装饰意义更大一些。

    只是郝风楼屡屡出乎他的意料,他心里倒是有些期盼,盼这郝风楼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

    所以虽然明知上当,朱棣却还是吹胡子瞪眼道:“你拟个章程出来,朕照准就是。”

    郝风楼赚大了,他兴匆匆地拟出了个章程,巧匠一百人,此外还有大量焦煤,各种造作局现成的器具若干。

    这些巧匠都是在南京造作局里挑选的,手艺都是极好,不过郝风楼事先说明,一旦这些人跟了他走,便能脱了匠籍,包吃包住,可以接家眷通往,不过条件也是有的,就是以后不得再出来,从此以后乖乖给郝风楼做工。

    整个造作局里如炸开了锅一样,每日在这里被人监督做工,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早想改变,而现在这位郝千户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只是到底有多好,他们却是不知,不过能脱掉匠籍。对他们来说却有足够的吸引力。

    朝廷的造作局管理十分混乱,官吏们上下其手,贪墨他们的口粮那是家常便饭的事,为了应付朝廷,任务也是繁重,每日提着鞭子呼喝他们干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更可怕的是,自己几乎做了奴工不说,有了这匠户的身份。子子孙孙都是如此,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自己的命运改变不改变倒是无所谓,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子孙后代能否改变命运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愿意随郝风楼走的竟是占了七成。郝风楼挑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匠人,直接让人送去营地。

    至于炼铁用的焦煤。则是有多少要多少。南京造作局的太监倒是求之不得,巴不得郝风楼全部拿走才好。因为采购焦煤本身就有许多油水,郝风楼拉走多少,他们到时候还得采购,又能重新再捞一遍。

    其他的一些工具,郝风楼挑选得不多。能入他法眼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过也足足有几大车。

    紧接着,郝风楼便兴匆匆的跑去千户所,和周芳、曾建等人交代了一下。说自己有要事在身,这个月怕是没多少功夫来了,让他们好生办差,有什么事到自己府上传报消息。

    随即又是回府,没有向父母交代实情,只是说有秘密任务要出一趟远门,就此拜别。

    一切准备妥当,带着几身换洗衣衫的郝风楼,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穿越者那么丁点改变世界的梦想出发了。

    “其实……郝某人还是颇为高尚的……”郝风楼意滛的想着,自己都乐了。

    “这就是主人翁精神啊,虽然为了名也为了利。”

    到了营地,郝三正在安排新来的匠人,这些匠人到了新地头,他们的家眷也已经被许诺过几月接来,一开始,他们有些不安,可是等到开饭的时候,见到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汤和一勺勺的菜肴,所有的担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没啥说的,抢啊。

    只有在吃饭的时候,这些家伙才能表现得如此热火朝天,对于这时候的匠户们来说,有了吃,能吃饱,就是幸福,若是还能吃好,那简直就是祖坟冒了青烟。

    “我来了,打算在这里长住一个月,哎,营地那里太脏太乱,呃……不介意挤一挤吧。”

    郝风楼背着他的铺盖,来到了半里外朱智凌的住处,这里很精细,青砖白瓦,里头也打扫得干净,为了防蚊虫,外头还撒了白灰。

    朱智凌的第一反应是沉默。

    踟躇良久,最后道:“你睡外屋,我睡里屋。”

    郝风楼泪流满面的道:“起先我还以为美女姐姐保护我,会让我睡里屋。”

    朱智凌晓得他是满口胡言乱语的人,接过了他的被铺,给他铺床去了。

    在这里不能白吃白住,郝风楼记得自己的使命,当朱智凌问起他的来由时,郝风楼一五一十的说了。

    “这一次我要炼出神兵利器,让他们开开眼。”

    朱智凌不由笑了:“原来还是铁匠。”

    郝风楼挠挠头道:“我是什么都懂,都懂一点。”

    当日要安顿那些新来的匠人,郝风楼也没去营地凑热闹,就在朱智凌这里住下,他躺在床上,用双手枕着自己的头,这床是临时搭的,两条长凳架着个木板,翻个身便咯吱咯吱的响,里屋的灯熄了,郝风楼突然道:“美女姐姐,你怕吗?”

    没有动静。

    郝风楼便咳嗽。

    这时,里屋的人才道:“怕什么?”

    郝风楼道:“其实我有点怕,我来到南京的时候,睡觉总是不安生,总是觉得一切都和做梦一样。”

    “嗯……”

    郝风楼道:“不过有你陪着,我就放心多了,天塌下来,有你……呃……有我挡着。”郝风楼摇摇头,觉得自己挺傻的,闭上眼,睡觉。

    次日醒来,郝风楼便开始他的炼铁大计了。

    到了营地,将所有的铁匠招募过来,旋即道:“既是炼铁,为何用木炭而不用焦煤?”

    郝风楼知道,焦煤早在很早以前便已经广泛运用,利用焦煤炼铁,能够大规模的提高效率而降低成本;毕竟木炭取之不易,而且还需烧成炭,中间所费人力不少。

    有个老工匠站了出来,道:“少爷,何止是焦煤,在造作局,小人们都是用焦炭炼铁的。”

    焦炭……

    郝风楼愣了一下,想不到这才是明初就已经开始普及焦炭炼铁,要知道,在西方,英国人是在两百多年之后才发明了焦炭炼铁法,甚至在后世有许多人结论,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有极大的因果关系,若不是焦炭炼铁法的出现,工业革命不可能如此顺利。

    “卧槽,老祖宗这么给力,现在就有焦炭了?”郝风楼一时没回过味来,他突然意识到了不对,因为自己原以为掌握到的所谓‘创新’,似乎在这个时代已经普及,可既然如此,大家为何不用焦炭炼铁呢?

    郝风楼向这老匠人道:“敢问老丈高姓。”

    老匠人道:“小人黄亭。”

    郝风楼道:“黄老丈,既是已有焦炭炼铁法,为何却用木炭炼铁,这于理不合啊。”

    黄亭算是明白了,这位少爷对炼铁是个半吊子,只得解释:“少爷布置的图纸对铁质要求极高,而若用焦炭来炼,会产生极多的杂质,所练出来的铁很是劣质,极容易脆裂。”

    郝风楼愣住了,因为他的知识里,焦炭炼铁,是乃至于后世都在普遍运用的方法,五百年后大家都在用,炼出来的铁质量怎么会比木炭炼出来的还差?这不科学啊。

    郝风楼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道:“你去取些焦炭来。”

    等到有人取了焦炭来,郝风楼只看了一眼,不由笑了。

    终于知道问题的关键了,因为这焦炭简直就是半成品,简单来说,焦炭是焦煤炼制而成,其炼制的方法和炼铁差不多,都是高温烧制,最后将焦煤练成焦炭。可是一旦燃烧不充分,不完全,焦炭中的杂质就去除不掉,从而导致焦炭的质量低下,用这种焦炭来炼铁,自然而然,连木炭都不如。

    所以工匠们宁愿用木炭,也不愿用焦炭来炼铁,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之中,焦炭所炼出来的铁,质量低劣,根本不能满足郝风楼草图中的需要。

    郝风楼不由叹息,明明已经创造了世上最先进的方法,领先人家几百年,完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只是可惜,创新之后没有继续深入研究,与这颠覆性的创造终究还是失之交臂。

    郝风楼道:“去取焦煤,生炉,重新提炼焦炭。”

    他总结出原因,练不出好铁是因为焦炭低劣,而焦炭低劣,说穿了还是火候,炼制焦炭的温度是一千二百度左右,与炼铁的最佳温度差不多,不过郝风楼估计,一般的高炉和风箱很难将温度提高到这个数量,能有九百就不错,所以,一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火。

    在一处工棚里,新改进的高炉此时已经开始填上了焦煤,这高炉比眼下的高炉更高一些,封了防火层,还有专门的风口,这都是郝风楼根据后世的记忆稍稍做的一些改进,虽然不可能有什么跨越式的进步,可是比这时代的显然还是要高端不少。

    当然,能不能有用,还需要检验。

    ……………………………………………………………………………………………………………………………………

    第三章送到,感谢大家,已经爆掉了某人,老虎很开心也很感动。(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七章:神兵

    高炉设置的地点在不远处一处河流的上游,当地人称这河为枚河,名字很好听,下游便是梅花湖,是紫金山附近的一处湖泊。

    这高炉足有三丈,是根据郝风楼的要求堆砌而成,为了防止散热,郝风楼命人在内部砌有一层半米厚的耐火砖,因此这炉子极大,在半腰时,又让人沿着炉壁堆砌了石屋,屋里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这样的高炉与寻常造作局的高炉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长度,另一方面炉壁也加宽了不少,这种高炉已经颇有些近代高炉的雏形了,炉底四周和上部为碳砖,下部为粘土砖;整个炉子足足有四人高,半个屋子大,下方有一个进风口,值得一提的,则是木匠们做出来的鼓风机。

    鼓风机和高炉一样,同样巨大,鼓风机出现于东汉,采取的是水排动力,即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水轮,在下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联;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鼓风箱相连。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会带动上卧轮旋转。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

    这几乎是现代鼓风机的雏形,自然,郝风楼在鼓风箱进行了某些改进,采取的是双向鼓风,里头的活塞也想办法充实。风力更大。

    利用水利鼓风,不但解决了人力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当然,能弄出这么个东西来,一方面要感谢自己的老祖宗,郝风楼花了不少功夫,才找到汉时相关的资料,而另一方面,自然是郝风楼的物理知识,作为穿越者。虽然不能研究出复杂的机器,可是根据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却是手到擒来。

    排水的风轮与鼓风箱已经连接在了一起,高炉中的焦煤也已经引燃。鼓风机在水流的带动下,开始咔咔随着曲柄运动起来。箱口立即呼呼的吹出风来。

    郝风楼松了口气。原来还怕那些木匠坏事,想不到这些家伙竟是一次成功,倒是差点小看了他们。

    水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高炉的风口。顿时,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郝风楼不能测试温度,只能一直站在一边屏息等待。身边的匠人们也是不做声,他们心里隐隐有些期待,期待这位少爷给他们一种全新的见识。

    说也奇怪,从前在造作局的时候,在官吏的皮鞭之下,大家做事都只是应付,有一日没一日的混日子,这铁炼的如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只要完成了数量,质量如何,上官不会管,他们更懒得计较。

    得过且过,若是真要形容,那么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而现在,他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食君之禄,平白让人家好饭好菜的供养,又不必动辄打骂,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仿佛不做出点好东西出来,就对不住人家。另一方面,却也是郝三总管透露,说是只要大家做得好,将来给工钱,而且还可以接家眷来,照样也是白米饭供养,不只如此,将来若有儿女,还可让人教授读书。

    虽然不知这做得好到底是何种限度,可是大家却都告诉自己,定要用心的去做,绝不能丢人。

    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

    几个有眼力的工匠深吸一口气,道:“少爷,从前咱们取焦炭,大致就是这个温度。”

    郝风楼知道,若只是这个温度,不可能完全去除焦煤中的硫份,一旦含硫较多,取出来的焦炭拿去炼铁,自然连木炭都不如。他颌首点头:“再等等,还不够充分。”

    足足又等了半个时辰,炉内的温度持续升高,郝风楼见机差不多了,道:“取碳。”

    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工具,将滚烫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小,还需粘结、固化、收缩,不过这些,铁匠们倒是在行,忙活了一个多时辰,焦炭的样品便送到了郝风楼的手里,郝风楼左右看了看,见碳身乌黑,没有一丝杂质,便道:“黄老丈,你来看看,这焦炭如何?”

    黄亭连忙排众而出,接过郝风楼手里的焦炭,眼睛都瞪大了。

    见识过多少焦炭,今日炼出来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大不同,色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色,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他点点头道:“大人,这焦炭已非上品,而是极品。”

    郝风楼抿抿嘴,其实凡事最怕认真,只是可惜虽然古时创新有余,却是认真不足,不肯精细化,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除了一些必要的改进来提高高炉的温度之外,最重要的是就是认真。

    他道:“既然如此,那么就用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记住,要将炉子好好清洗干净,有了这高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了。”

    工匠们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

    随即大家熟稔的开始生炉,放入铁石,燃起焦炭。

    等待之中,炉内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达到了临界点。

    紧接着,铁水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有人不由惊道:“是铁水,铁水,铁化作了水。”

    若说铁水,大家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水,见识的人倒是不多,一旦融为铁水,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脱离。

    接下来的事,就和郝风楼无关了,铁要炼成钢,已有眼下最先进的技术,至少在三百年内不会过时,即所谓的灌钢法。

    等到一日之后,一柄钢刀送到了郝风楼面前时,郝风楼试了试这还未开锋的钢刀,不是很得法,于是请人叫来朱智凌,朱智凌倒是对刀剑颇有几分见识,试了试手,不由赞道:“不错,是把好刀。”

    郝风楼苦笑道:“到底多好?”

    朱智凌却是抿嘴:“这我如何知道。”

    郝风楼只得苦叹一声,召集了几个铁匠的骨干,让他们用法子继续改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不能疏忽,更不能敷衍了事,多炼几炉,看看哪一炉炼得更好,将一些心得记下来。

    除此之外,木匠和石匠那边继续修建高炉和鼓风机,郝风楼计划暂时先建起十座,其他的将来再说。

    他深知虽然炼铁成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眼下时候还早,还需精益求精,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位‘少爷’倒是没什么架子,隔三差五便往高炉那里跑,看铁匠们炼铁,偶尔参与他们的讨论,几日之后,钢铁炼出来之后确实比开始时要好上了不少,再加上一些老匠开始传授和交流锻打的经验,大家的水平增长得很快。

    日子似乎就这么过去,郝风楼当然没有想到陛下的一份圣旨引起了轩然大波。

    朱棣是个讲诚信的人,在郝风楼出发的时候,他的圣旨便递了出去,朝中的大臣一时傻眼,不过幸好,眼下是永乐年间,不是正德,假若是正德,皇帝竟敢如此‘荒唐’,多半是要指着鼻子大骂一通,而永乐年间,尚武的精神还在,而且那些勋贵也大多对此颇感兴趣,竟都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