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唐太子李承乾 > 大唐太子李承乾第12部分阅读

大唐太子李承乾第12部分阅读

    人抬出躺椅来,说想要晒晒太阳。一直为李渊看诊的高御医脸色有些不好,私下对李承乾说道:“太上皇怕是快要油尽灯枯,此时已经是回光返照了,太子殿下顺着太上皇的意就是!”

    李承乾沉默了一下,便陪着李渊坐在园子里,阳光从天上洒下,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空气中有芳草和鲜花的香味,几只蝴蝶在半空中翩跹起舞。

    李渊眯着眼睛,躺在垫着貂皮的躺椅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李承乾有几句没一句的陪他说着些闲话。

    李渊恍惚着看着李承乾,说道:“承乾也要十八了吧!”

    “是的,祖父!”李承乾点点头,中国的习俗,年龄都是按虚岁算得,要是算虚岁,他确实十八了。转载  自

    “你真像你的父亲!”李渊叹息起来,“你父亲当年像你这般大的时候,带着几千兵马,奔赴雁门关救了炀帝杨广!听说你去年征讨吐谷浑,也是立了大功的!”

    李承乾正想谦逊一番,却被李渊挥手打断:“我知道,你父亲是我几个儿子中最能干的一个!他从小聪明,小时候,看相的人就说他有济世安民之才!他一向怨恨我对他不公,我心里也是清楚的!”

    “当年我只不过想在太原平平安安做个富家翁!可是,杨广生生把个隋朝都败掉了!你大伯父亲他们都起了心思!”李渊接着说道,“权力就像是甜美的毒药,让人迷醉!所有人都变了!”

    “原本只是个唐国公的位置,还是个虚的,即使让建成继承了,也没什么!”李渊说的很平静,带着点怅然与大彻大悟的味道,“可是,天子,九五之尊,那个万人之上的位置,却不一样!那是权力所能达到的巅峰,无人可以轻易放弃!”

    “建成他们妒忌世民,因为他无论文韬武略都是兄弟中的翘楚,尽管我册封了建成作太子,可他的威望能力实在不足以服众,哪怕他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能辅佐他的人也不能与天策府比。世民太优秀了,乃至于让人恐慌害怕,我也一样!”

    “我那时从没多少权势的唐国公变成了至尊的天子,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总是不知足的,世民却在征战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望,我的旨意还不如他的命令有用,于是,我默许了建成元吉对他的打压,开始收拢他手上的兵权,我不愿意被他架空,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李渊脸色有些潮红,李承乾有些觉得不对:“祖父,我请父皇过来看看您!”

    “我不要见他!”李渊激动地叫了起来,“他当真把我当成他的父亲吗?建成元吉是他嫡亲的兄弟,他杀死了他们!他杀了他们啊!这些年,我没有一天睡得安稳的!我总是梦见他们,他们在问我,杀了他们的人呢?我为什么不给他们报仇?哈哈!我连他们的孩子都不能保全啊!承宗,承安……他们前一天还在叫我祖父、爷爷,要我抱他们,但是,最后,我连他们的尸骨都没有能够看到!”

    “现在,承字辈的就剩下承乾你了!”李渊喘了一口粗气,“你那五个堂兄弟,就这样都走了!”

    “每次看到你,我就想到他们!”李渊有些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股怨毒来,“我现在就要死了,我也什么都不怕!我为了保全自己,向着杀死了我两个儿子的另一个儿子做出了退步!建成他们就算是在九泉之下也会怪我吧!哈哈,一个父亲,一个皇帝,他害怕自己的儿子杀死自己!多么荒谬啊!皇宫,如此光鲜辉煌的地方,永远都是如此荒唐!他当初建议,给杨广谥号为炀帝,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弑兄弑父!可他自己做的,又能高尚到哪里去!”

    李承乾心中一紧:“祖父,您还是回宫歇着吧!您累了!”

    李渊用远超于平常的睿智与精明的目光看着李承乾,冷笑着说道:“难道不是这样吗?我退居在垂拱殿,难道连外面发生了什么都不明白吗?要不是你那个英明果决的父亲立下的好榜样,李泰会成天算计着你?长幼有序,这个规矩就是你父亲自己一手打破的,却妄想别人来遵守!他立了你做太子,自己却不是名正言顺由太子登基的。盯着你这个位置的人多着呢!”

    李承乾听他越说越激动,心中暗骂,老狐狸,干嘛牵扯到我头上来,口中却道:“祖父,子不言父之过!”

    “哼!”李渊冷笑了几声,“你倒是还有几分兄弟之情!居然放过了李泰!倒是不担心他日后卷土重来。不过,是的,那小子我见过几次,也是个志大才疏,没什么出息的,还不如当初的建成元吉呢,朽木不可雕也,你自然不用担心他!”

    “我在地底下看着你们啊!”李渊呵呵笑了起来,原本明媚的天似乎都阴了下来,冷飕飕的风吹进了李承乾的脖子,他感觉一阵寒冷,就听见李渊怨毒的声音说道,“看着你们以后的下场,看着你们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父子相疑……哈哈哈!”

    声音最终截然而止,李渊带着一丝快意的笑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将早已知趣的躲得老远的那个高御医找了过来,他脸色有些青白,还是搭上了李渊的腕脉,半天,才有些哆嗦着说道:“太上皇驾崩了!”

    “太上皇归天了!”消息很快传遍皇城,早已经准备好的白幔,白色的宫灯都悬挂了起来,已经等在宫门外的准备好了的骑士骑上快马,奔赴全国各地,散发着太上皇驾崩的消息。举国同哀!

    第五十二章 礼制

    太上皇归天,一直秉承孝道的李世民要为父守孝,循周礼。这可不得了,周礼为父母守孝是三年,皇帝要是去守孝了,那国事怎么办?众多大臣一起上谏,觉得跟当初汉文帝一样,意思个三十七天就可以除下孝服了。这之间的国事,交到东宫吧!

    然后,问题又来了。古人是讲究陵墓的,当初秦始皇差不多造了一辈子的陵墓,到死也没全造完。而现在李渊是太上皇,也是做过皇帝的人,还是开国的高祖,陵墓的规格也不能寒碜。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应该好生操持,要像当年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一样,一定要厚葬,当然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总不能让灵柩一直停在外面,还是要早点入土为安。汉高祖的长陵高达九丈,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建起来的,哪怕如今建造工艺已经很高,可以不用石头用水泥什么的了,可是,你总不能光建一个外壳吧,里面也要有料啊!规定时间里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还劳民伤财。

    秘书监这时是虞世南,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那兄长虞世基是隋朝的老臣,却不是什么好人,绝对是佞臣,不过,这虞世基却不一样,李世民说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尤其是他的书法,他当年师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极有风骨,李世民的行书就是跟他学的。虞世基此时就觉得李世民做得不对,便上书劝谏:“圣人薄葬其亲属,并非是不孝,而是深思熟虑,因为厚葬适足以成为亲人的拖累,所以圣人不为。过去汉朝张释之曾说过:‘在陵墓中藏有金玉,即使铸铜铁封住南山还是有空隙。’刘向说:‘死者没有生命的极限而国家有兴废,张释之所讲的,是长远打算。’他们讲得深刻,的确合乎道理。陛下圣德超过唐尧、虞舜二帝,而厚葬亲人却效法秦汉的帝王,我认为陛下不当如此。虽然不再藏金埋玉,后代的人一见丘垄如此高大,怎么知道没有金玉呢?而且如今陛下服丧依照汉文帝,三十七天脱下丧服,但是丘垄制度惟独依照汉高祖的长陵,恐怕不大合适。希望陛下能够依照《白虎通义》一书,为太上皇建造三仞高的陵墓,所用器物制度,一律节省简化,将这些刻石碑立于陵旁,此外另书写一通,藏在宗庙内,用做后代子孙永久效法。”

    李世民压根就不想理会这个有些迂腐的书生,毕竟,李世民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将大唐治理得成了贞观盛世,每日里都有大臣在奉承吹捧,已经没有最初登基那会儿虚心纳谏了,在他看来,自己是皇帝,李渊还是自己的父亲,当朝的开国高祖,难道给他修建的陵墓高大一点有什么问题吗?还说什么要简化从事,这不是丢皇家的脸面么!那怎么行,厚葬是一定要的。

    虞世南也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没几天,又送上了一道奏疏,这回把实际问题摆了出来:“汉代的帝王一般即位后即营造山陵,有的营建时间达五十多年;如今几个月之内要得到几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难以做得到。”你去造啊,只要你不觉得把太上皇的灵柩一直放着不入土没什么,你就去造好了,大概太上皇等不了五六十年时间。

    李世民也是务实的人,时间,这是关键问题。当下把虞世南的奏疏传到工部去,问那些工部负责建筑方面的郎官,到底是不是虞世南这个大胆的书生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工部的官员也是实诚人,自然就说了,这陵墓确实不是一两个月就能造起来的,何况要造九丈,实在是困难。李世民犯了难,高祖陵墓规格不能太低,那是对父亲不孝,又不能太高,那花费的时间太长,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也看到了这份奏疏,也不能让李世民难做,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九丈太高,三丈又太低,显示不出高祖的身份,那么就六丈好了!这也是有依据的,当初东汉光武帝的原陵就是六丈,人家也是中兴之主,也不委屈了高祖!

    高祖下葬这事暂且不谈,如今国已定,这皇家的宗庙还是一直没完备的,如今,应该要将高祖的灵位请入宗庙,并且追封先祖,以为礼制。礼制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直是后世的人所难以理解的,毕竟,到了后世,社会制度趋向于完善,已经不依赖于这种道德上的无序规范了。

    古代的国家,不可能如同后世一般,采用各种法律制度来管理国家,那所需要的成本过高。而能够降低这种成本的,也就是礼制了。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什么叫礼,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或者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前一个规范的是朝堂君臣还有长辈与晚辈,而后面一个就更加明确具体一点,制约的是家庭,乃至整个整个社会。凭借这似乎有些虚无缥缈的礼制,来调整家庭内部和家族之间的关系,最后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保证整个社会的规范化。

    皇室就要更加隆重一些,要追封祖先三代,这就是名分,别看孟子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知道所谓家、国、社稷,在这种家天下的时代里,就是最重要的。那些历来的皇帝对世家不满也是来源于此,因为他们总是先考虑家,然后才考虑国,这是统治者不能容忍的,虽然他们自己也差不多。

    谏议大夫朱子奢上疏请求立三昭三穆而空下太祖之灵位。李世民在于礼部的一班官员商讨之后,同意了。然后就要增修宗庙,原本开国初追封的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个,也就是李渊的父亲,祖父,曾祖,曾曾祖不算,还加了两个,一个是远祖弘农府君重耳,另一个便是高祖了。原本房玄龄他们考证了李家的族谱后,还想要追封凉武昭王为太祖,不过,却让于志宁那个饱读经书的太子左庶子给反驳了,毕竟,李家的霸业又不是从那位开始的,怎么可以追封一个算起来不大相干的人呢,李世民想想也是,当下同意了。

    自此,李家的宗庙,还有唐朝的礼制大半完备,剩下的可以由以后的各个君王增添或者修改什么的。

    第五十三章 币制

    李承乾有些漫不经心地把玩着刚刚送上来的金银新币的模具,新币的大小和阴阳两面的图案很早就确定了,已经经过了几次修正,不是铜钱的外圆内方,也就是圆形,毕竟没人会把金银币穿起来用。钱币的正面与铜币并没有多大区别,用楷体写着几个字:开元通宝,反面,却是一条五爪金龙,下面用细小的汉隶写着:贞观九年监制。在这个时代,谈什么国徽国旗,有些不太合实际,中国自古以来的图腾就是龙,这几乎是各家学派公认的,要是用了别的,口水仗就有得打了!

    此时,官家规定的银铜的兑换率是1:1000,也就是一两银子一贯铜钱,就是一千个铜板。变成金银币后,就没这么夸张,一两银子再加上点别的金属,也就能铸造出十枚左右的银币,于是,兑换比率也就确定了下来,一枚银币相当于一百个铜钱,而一枚金币,相当于十个银币。

    钱币的大小以及其中金银的含量比例都已经确定了下来,自然不会是纯金纯银,纯金颜色有些偏红,纯银颜色偏暗,而且质地偏软,里面都需要添加少量如黄铜之类的金属,来保证钱币的质量,不能容易磨损什么的。要不是如今防伪技术不过关,李承乾倒是考虑过发行纸币,以减少贵金属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度,而且,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很难觉得那一张轻飘飘的纸比真金白银值得信任。这种事情还得慢慢来。这金银币出现了,就要考虑防伪问题,连那铜板都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私铸,何况是金银。要知道,不懂行的人大概看不出14k黄金或者18k黄金的区别,往金银里搀加点不值钱的铅锡什么的,这其中的利润也是值得很多人冒险的。虽说,李承乾记得当年那个阿基米德利用浮力鉴别王冠的例子,可是,你不能要求人家也这样做,每收一枚钱币就要这么麻烦,那还不如继续用铜板呢,起码铜板之间的差价不算太大。转载  自

    吩咐少府府监在制造钱币前,在模具上加上一点不容易看得出的暗记,李承乾也就初步将这样式定了下来,李世民如今不怎么管事,什么都送到东宫来,但是,这种事情却是不能绕过皇帝的,必须得跟李世民说一声,哪怕走个过场。这是态度问题,他可不想引起李世民的猜忌。

    李世民此刻正在太极宫,他一身素白的常服,坐在案前,正在临摹那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王右军的行书,这份《兰亭集序》自从被献上来后就一直以来是他的宝贝,就算是李承乾想要借去看上两天,也是要肉疼的。

    “儿臣拜见父皇!”李承乾走进书房,恭敬的施礼。

    李世民头也不抬,一直将手中的字帖一口气写完,才放下手中的毛笔,接过王德奉上的毛巾,擦了擦手,笑道:“承乾也过来看看,看看朕写的如何?”

    李承乾心中苦笑,说实在的,李世民绝对是个书法爱好者,但是,要说写得怎么样,只能说平常。毕竟,他前半辈子几乎都是在军旅之中度过,也没听说他在文学上有多大成就,不像是后来的宋朝,那些皇帝或许治国不怎么样,但书画几乎都是好手。

    有些眼馋的看着那卷《兰亭集序》,这可是后来人从没见过的真迹啊!后世所见的是冯承素的摹本,虽然称是“下真迹一等”,但真与真本对照一看,却是云泥之别。可是,据说,这份孤本后来是要放到昭陵给李世民陪葬的,估计现在不好好看,以后就见不到了。李承乾很不厚道的想着,要不要以后从陪葬品中把这份扣出来,换本赝品进取呢!

    不管怎么说,老爹的那幅字还是要看看的,当然,要是不懂书法的人看看,估计觉得实际上差不了多少,但是,李承乾当年就是出生有千年历史的世家,如今这些年来,教导他的也是当世大儒,跟欧阳询、虞世基都学过书法的,怎么可能不懂书法!当下弯腰仔细观摩了一番,李世民的摹本说形似绝对要得,毕竟,他临摹了不是一遍两遍了,就算是那些涂抹的部分他也一般涂抹下来了。但要说神似,还是有些违心,王羲之一直是书法大家,号称书圣的人物,笔下的自己苍劲圆润,舒展灵动,气韵不凡,但李世民的确有些呆板,他太刻意求相似了,结果,就缺了那股子灵性,显得有些滞涩。

    好话还是要说的,狠狠地恭维了一下李世民的书底,比起书圣王羲之来也就差了那半筹了,大堆马屁拍出来,听得李世民眉开眼笑,他顺手拍拍李承乾的肩膀,笑道:“你这小子,就会说好话!朕的字,朕自己知道,样子倒像了,骨子里还是不行的!”

    李承乾讪笑一声:“父皇过谦了!”

    “说吧,什么事?”李世民舒舒服服的靠在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