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1911新中华 > 1911新中华第195部分阅读

1911新中华第195部分阅读

小团体作为核心。最主要的是,牢牢控制着军事力量。先让国家缓过气来,解决了外忧,在给予我们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化解内部的问题!让历史曾经的血腥,减到最少。让我们的内忧压力,可以有机会向外排解…………

    他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在台上人物的弱点。第一就是道义层面的。他了解虽然人们畏惧那时的领导人物的威权,但是从来都是对他们的动机怀疑。认为他们是在为了保护自己的权位,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所以他一直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不惜采用那么矫情的方式。

    那时的领导者封闭,特别是以北洋为首的。他们最怕的就是民气。而雨辰就利用一切手法利用民气。采取了种种激动人心的作秀方式。

    那时的领导者对于军权虽然重视,但是并没有到绝对控制的地步。他们身边都是同时起家的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考虑,自己的范围。而雨辰完全利用单纯的青年人,牢牢的将军权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他还知道自己根基浅薄的弱点,所以采用了地方自治的方式来和地方实力派分享权力。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又决不能让步。再加上一些金手指和大能…………

    所以他成功了。

    但是中国的命运,中国数千年的治乱循环,中国近百年来的下滑曲线在短暂的上升之后…………这些就真的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了么?

    想从1911看到完全美好结局的朋友们,我很遗憾。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黑暗当中寻找可能的光明。

    我只是希望书中的牺牲,能够更加有意义一些,能够真的能在前方看到一丝光明。1911仅仅是个开始。让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国家彻底的改变。改变那些沉重的过去,让我们种种的遗憾,对未来各种各样美好的企盼都在书中实现。

    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在摸索和在路上的时候,怎么能指望雨辰在短短几年当中就做到这一切?

    出现这样的结局,对于奥斯卡来说,是一种必然。对于雨辰来说,也是一个极限。

    他已经做到了超出他能力的一切(在奥斯卡无耻的帮助下…………)。他也是普通人,在权力的颠峰站了那么久。他不可能就轻易的放下这一切。美国为什么会有华盛顿?因为从五月华号踏上新大陆土地的时候,这片殖民地就是从一份共同契约上起步的。他们有着这样的土壤。而在中国呢,过去几千年的传统,对明君的企盼,对强人的服从。这个国家,有他这样轻易选择的基础么?人都是会变的。

    不过坦率的说,从我个人倾向上来说,我是不喜欢拿破仑式的人物的。他的时代,法国青年损失了23%,而法国也在未来的二百年当中丧失了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日本更是我们身边良好的例子。知道当一个国家陷入整体狂热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局面!但是在强力人物英明的领导下,国势在一段时间内蒸蒸日上。民心凝聚在一处。这种诱惑是难以抵挡的。如果奥斯卡生产民国初年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时代,生在经历了魏玛时代幻灭混乱的德国。也许同样会为雨辰或者小胡子的出现而欢呼鼓舞!

    所以在奥斯卡的笔下,雨辰有矛盾,他多次说出。希望只牺牲一代的青年就够了。但是时代的浪潮下,站在颠峰的他同样会被不自觉的向前推动。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至少奥斯卡是不知道的。

    当情节发展到这个时候,当人物已经融入时代的时候。这个人物的未来已经不是由作者控制了。而是由作者所创造的时代,和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而决定。所以奥斯卡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一万个人可以读出一万种哈姆雷特。而雨辰的选择,同样是交给大家来思考吧。

    关于江北三杰。

    说实话的,对他们的描写少了一些,这也是奥斯卡感到遗憾的地方。创造要求的是更新数量。有的时候情节飞快的朝下赶,对人物的描写就难免粗陋了。

    其实这个时代的青年军人,不应该是这样的脸谱化的。新旧时代的冲击,可以引发一个人多少的侧面!高尚和卑劣,勇敢与懦弱。往往就会融合在一起。但是在奥斯卡的笔下。何燧就是理想而死心眼而且没什么政治智慧。陈山河就是有些没心没肺和对雨辰完全服从,吴采就是勤恳而略微有些懦弱…………

    这是奥斯卡对读者诸君们感到抱歉的地方。

    何燧是完全理想化的一个军人。是在现实当中基本不可能存在的。奥斯卡描写他,也只是想表现另外的一种坚持。但是由于笔力的有限,也只是为坚持而坚持了。完全可以写得更加深沉一些,这种理想的光芒,也完全可以更加耀眼一些!

    他的内心世界是有些洁僻的。雨辰对他基本上也是容忍的。因为雨辰在他身上,能看到一些自己曾经希望坚持下去的东西。没有雨辰的保护,这样和自己团体产生离心力的军人,早就没好下场了。

    他的死也是很自然的…………在那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当中。和他一样保持着这个想法的人们。都在现实当中碰得头破血流。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之交,两种命运决战之际。这种思潮终于在国家命运变幻当中,在发出了自己最后的声音后。消失在历史舞台当中。那些代表人物的命运,有些人可悲,有些人可笑,有些人却不知道如何评论。象何燧那样只是一种符号的人是没有的。但是这个民族,却少不了这种对理想单纯坚持的人。

    陈山河…………就不说什么了吧。放在任何朝代,他都会是上位者一员猛将,一条忠狗。有的时候奥斯卡自己都迷糊,他俊秀如女子的面容的背后。真的是没心眼呢?还是太有心眼了?

    吴采,在后面已经完全弱化了。军事上的风头被司马湛抢走。而政治上的光芒又不及李睿何燧耀眼。他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心地还算好的人的写照。明哲保身,老实听话。确保自己的地位。他知道他们这个元老团体在雨辰心目当中——也许连雨辰都未必清晰的注意到。是今后最大的障碍。熟悉中国历史传统的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退缩。在最后,奥斯卡还是让他爆发了一次。也算是吴采最好的结果吧。

    还有李睿。

    这同样是一个只有理想的军人,和何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的锋芒,比何燧还要耀眼一些!他和何燧之间的张力。应该描写得更加充分一些。但是为了写作的一个原则,尽量多给主角一些镜头。让主角威风。奥斯卡可耻的省略了不少应该挖掘深入的东西。这也是奥斯卡要对大家抱歉的地方。

    对何燧的盖棺定论,同样可以套在他的头上。但是奥斯卡深深怀疑,那个时代是不是真的有这样既重视军队,而又毫无私心杂念的人?所以雨辰也同样怀疑。李睿在尽到自己的使命之后,毫无疑问就算活下来也没有好结果的。他同样是一个悲剧。

    但是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呼声,一个方向。一个军国民主义的梦想。中国从来就没有走上过这条道路,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看《星船伞兵》这本优秀的科幻小说,把军国民主义已经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奥斯卡写得还不如大师的万一。

    由人物可见,奥斯卡写这本书,从来没有想过是写喜剧。只是写一种可能。在大时代激烈变化的过程当中。身在浪潮上的人,也许会闪耀,也许会发光,也许会做出事业。但是他们的命运,绝对不会是皆大欢喜的喜剧!这个原则,奥斯卡就算再想yy也违背不了。因为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无数次的告诉了我们的一切。

    奥斯卡已经足够的避重就轻了。

    这就算后记吧。最后还是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读者。奥斯卡工作很忙,三十岁的男人了。生活,事业上要负担的责任也很多。所以经常会跳票,让大家感到深深的失望。所以奥斯卡从来没有敢于反驳,只是感到歉疚。只是一贯默默的接受大家的指责,并且不断的道歉。对于在一年过程当中,没有对读者诸君用文字耍半点性格,还是勉强做到的了。

    感谢一直用书评支持我的丁丁2003、大懒猫汤姆、巨大型鼻屎,弈之音…………等等等等太多太多的朋友。感谢那些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朋友,感谢一切收藏点击订阅推荐的朋友!这本书如果还有点价值的话,正是因为你们阅读了她!

    感谢!

    ps:如果大家非要有个结局的话。那么奥斯卡就写一个可能的年表吧。其实已经暗示许多了…………

    19169.兵变结束。雨辰强行通过了国家紧急状态法案。国会政府势力弱化,他的权力得到最大的加强。独裁时代到来。他一意孤行的在自己的道路上面走下去。吴采退出现役。司马湛出任陆军总参谋长。

    191610,对日合约签署,台湾光复。

    1917.中国大举增兵九十万,建立了一支空前强大的赴欧远征军。陈山河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在东线崩溃,同盟国兵力集中西线。而美国并未大举参战的关键时刻。顶住了德国一系列大规模的攻势。中国成为协约国当中已经相当有分量的伙伴。

    1918欧战结束,中国作为四大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巴黎和会。同时准备配合协约国干涉俄国,同时力图在俄国远东进行特殊化政策,扶植亲中政权。

    在欧战结束后,由于战争景气的刺激,中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72亿美元的数字。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但是战后进行的规模庞大的海军建设,还有大量在远东的军事开销,让国民并没有见到太多的战争红利。

    1920.对俄远征干涉结束。中国收复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中国扶植的高尔察克远东共和国崩溃。中俄双方,在远东开始了时日长久的对峙。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由于战争景气的结束,政府财政情况不佳。不得不更大程度的依附于新大陆的经济体系。和美国刻意保持的友谊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事务上为美国摇旗呐喊。同时大幅度的向美国开放市场。

    1921.辛丑条约废止。租界收回。香港地位和英国开始谈判。澳门葡萄牙已经定于1930年之前合适时机归还。国防军大量欧战老兵退伍。对国防军老兵的安置让财政在连续数年的黑字后出现了赤字,并连续数年扩大。只能依靠资本项目流入的外资弥补。但是由于国外资本的活跃,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还保持着表面上繁荣的情况。但多为沿海财团获取了大部分的利益。大部分来自内地的国防军退伍军人,觉得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足够回报。老兵问题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同年,中国开始了和魏玛德国的秘密合作接触。

    此后十年,是一个个经济危机和国际危机交相错杂的年代。政府和军队越来越形成了一体化的态势。并且试图凭借当时亚洲已经第一的军事力量,准备对外输出危机。和西方的关系,总体是趋于恶化的…………在雨辰43岁的时候,他第五次连任总统。在欧洲的另一头,一个小胡子中年人也跃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新的风暴又开始了…………

    写着玩玩的。大家就当看着一乐。

    总之,1911这本书,是结束啦…………

    ~~~~~~~~~~~~~~~~~~~~~~~~~~~~~~~~~~~~

    请大家支持奥斯卡的新书《天命神话》!!!!!!!!!

    空

    空

    公告 新书上传

    《篡清》/showsp?bl_id=182451

    欢迎大家收藏点击投票。

    第二卷 第十八章 计划扩军

    雨辰真是难得有休息下来的时候,每天从军务到政务象是有处理不完的事情。他就纳闷了,过去在书中读到的那些军阀,门在,一个个都过得滋润无比?有时间去欺压一下老百姓,顺便再泡泡妞。他只是觉得每天要划行的公文堆的象山一样高,要见的人在江北护军使府的会客室挤得满满的。

    细数下1912年2月20日这天他的日程。

    上午7:30起来就被李嫒牵着去散步,上午下部队,走了十几个连队。

    看他们的训练情况。中途还批了八十多份公文。中午一边吃饭一边接见泰兴

    来的民意代表,和衙门谈第一师征地建荣军农场的事情。紧接着又处理盐税的事情,李章云盐税管理,把盐税制度改成就场征收,这样就可以裁撤一大笔设立厘卡的行政费用。扬州的盐商闹事,都告到南京临时政府那里去了,好容易才摆平。、借着下午又是讨论对海军的费用追加和扩军的会议,都被雨辰压哦明天再去处理。

    他望着窗外仍然是一副冬日景象的天气,手上的红蓝铅笔不自觉的停了下来。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有多久了?三个月还是四个月?

    原来的世界在自己印象中是越来月模糊,仿佛就象是昨夜的一场梦。梦醒了之后,就象洇了水的墨迹一样,已经慢慢的变淡,慢慢的化开。

    窗外一株槐树上的零星枯叶。已经坚持了一个冬天,却终于在这个时候,被一阵寒风卷下,不知道刮到哪里去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现在自己感觉最深的,还是压力和疲倦。在这一刻,他突然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回到现实那种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安逸平稳的日子更好一些?这个问题的答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窗外响起了哨兵换岗的口令声,把雨辰从莫名的玄想中惊醒。他对自己现在还有这种闲情逸志觉得有些好笑。摇摇头准备继续批改公文。

    门被推开了。

    李嫒拿着一叠报纸,后面跟着个卫兵,小心翼翼的端着杯牛奶,就这么巧笑嫣然的走了近来。这个天气爱美的女孩子一样穿得单薄,她就是一件学生装,上面加了个披肩。站在灰色调的办公室里就使人眼前一亮。

    “还在批公文呢?读报时间到咯~下午茶的时间要喝杯牛奶,伤口好得才快呀!”声音如银铃清脆,而雨辰却找不到投入女孩子的关心当中的感觉。他勉强笑道:“好啊,我正好也倦了呢,今天报纸上说了什么?”

    李嫒接过卫兵手中的牛奶,递在雨辰手上。看着他皱着眉头象喝药一样喝完。微笑道:“才从上海寄过来的泰晤士报,上面有什么东西我还没看呢。你想听什么?”

    李嫒把报纸翻到了东方专版,微微蹙着秀气的眉毛。将上面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慢慢的读了起来,而雨辰就看在自己的躺椅上,闭着眼睛算是休息了。

    “……在二月十二日这天,袁世凯作为这个东方国度最有力量和能力的统治者。在从清政府手中体面的接过政权之后,却在晚上的时候,遭遇了最让他解释不清,而且在被中国人民中,影响很坏的事情。清政府年幼皇帝的监护人,曾是这个帝国的最高掌权者,隆裕皇太后在一场以旗人为主发动的兵变中被袁的军队的流弹打死了…

    …………这次兵变为观察家所注意,完全是自发饿。旗人并不甘心离开被中国的政治舞台。而以近卫军为主的下级军官为主体发动了这起事件。他们的领头人是清室的一个王爷。兵变同时在几处发动。冲进了紫禁城中,准备将太后和皇帝劫持到蒙古的某个地方去。袁世凯在当时展示了他的果断,他亲自率领了一千多名武装齐全的士兵,堵住了紫禁城的几个出口。将叛乱分子完全打散缴械。但遗憾的是。太后被流弹打中,当场就丧命了。。。。。。。。。

    在整个中国,这个消息大概是最有轰动性的了。不少人联想起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新王朝地开创者对前朝统治者的屠杀。对袁世凯诸多讽刺。在整个北中国,由于官僚机构还是原清政府的官僚机构。这些构成袁世凯现阶段统治的主题阶层,似乎都对此事有极大的意见,认为袁世凯是个薄情寡义的人物,是个不值得信赖效忠的人物。

    而清政府在北中国的潜力也非常的巨大,一夜之间,原来和袁世凯称兄道弟的王爷们都搬到了天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