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贼吞天下 >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83部分阅读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83部分阅读

    随之消失还是更加扩大,江东会否变成一块儿没有战争和饥饿的安乐之地?”

    所有人都沉默的思考起来。

    许康并没有等待,而是自己来回答道:“不会,相反我的消失,只会让新的军阀,新的诸侯重新出现,然后他们会再次通过战争相互展示实力,从而确定各自的利益地盘,江东会重现几年前诸侯割据,四下征战的混乱局面,而我们这几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所以我绝不会放弃如今的地位。”

    虽然许康这话说的霸道无比,但听在众人耳中却并不觉得多么刺耳,反而让大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果然,只要许康存在一天,至少江东还是稳定的,大家的生活才能得到安全保障。

    许康又笑道:“当然这其中也有些私人理由,这些年我四处征战,有广施改革,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要是现在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还不给这些恨我之人提供机会找我报仇吗?韩馥的悲剧我可不想在自己身上重演。”

    众人轰然一笑,有人略带讨好的道:“大人广施仁政,江东百姓都念你的好,谁会恨你啊?”

    许康却道:“所谓的仁政只是对大部分人有好处的政策,并不见得能让所有人满意。打个比方说,一家四口,有十亩地,本来每年的产出足够一家人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家里的一个人生病了,看病需要花钱。可这家人没钱,所以只能把地抵押出去,借钱看病。后来病好了,钱却还不上了,于是借钱的人要收土地。可土地是这一家人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他们一家四口恐怕只能饿死一途。这时候,官府出面提供小额贷款,替这家人把钱还上,然后再让他们以后每年分期还款给官府。”

    “这样不但可以救了那一家人的性命,同时又免除了借钱之人的损失,而且由于加了一点点利息,使官府本来存在库房内的死钱得以流通和增值,这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按理说应该不会有什么人不满了吧?”

    “可是事情有时候并不是总有道理可讲的,若那借钱之人本来就是想霸占那十亩土地,根本不在乎钱的问题。如今眼看土地即将到手,官府却出面干预了,从而阻止了他扩张土地的,这样这借钱之人又岂会不怨恨?”

    许康所举事例简单易懂,却极发人深省,课堂内外都是一片沉寂,似乎在思考许康话中隐藏的深意。

    许康也不管他们的想法,继续讲道:“所以真正能够稳定社会的力量来自第三层平民,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保障,自然希望社会能够稳定。而这种希望就恰恰反映了一种民意,我们只要尽量增加这种民意的人数基础,社会自然就会趋于稳定。所以从人数构成上来说,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结构。”

    许康所说的观点正是后世被无数人追捧的中产阶级社会理论的雏形思想,同时被他加入了部分汉朝的理论依据而已。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见解,但放在东汉末年,却为不少文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提供了思路。

    于是这些观点迅速被学生甚至教授们所接受,并大肆追捧起来。

    按蔡邕本来的意思,他只是想让许康跟大家讲几句话,露个面,混个脸熟即可。谁知许康竟然一下子把话题扯开了。结果整整一个上午,就见他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下面的学生各个引颈倾听,毫无倦色。

    直到正午饭点儿时分,这堂课才算真正结束。

    可是其影响却远没有结束,或者说才刚刚开始而已。

    由许康提出的关于宗教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问题,人才奴才划分问题,稳定社会架构问题等一系列针对当今时事的问题迅速成为江东热议的话题,并逐渐影响和改变着江东人相对封闭的思维习惯。

    午宴期间,蔡邕着重为许康介绍了学院聘请的各位知名教授,其中有不少江东名士,便是许康想请他们出山为官都被拒绝的,没想到现在靠着蔡邕的面子竟然把这些人都请出来了。

    虽然不是做官,但毫无疑问从今以后他们身上将被打上许氏的印记。

    面对这些声望隆重的人,许康也不敢托大,以晚辈之礼觐见,算上给足了这些老学究面子。

    而其中一位身披道袍,白发斑斑的老人尤其引起许康的注意,通过蔡邕的介绍,他才知道这个人竟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士于吉。

    “见过康亭侯。”于吉虽然看上去满面皱纹,苍老之极,但精神依旧矍铄,声音洪亮。

    许康回礼道:“于先生有礼。”

    蔡邕对于吉似乎极为推崇,道:“于先生不仅道学深厚,更是慈悲为怀,经常治病救人却分文不取,江东百姓都称其为‘活神仙’。”

    许康深揖一礼道:“于先生如此仁心爱民,康在此代江东百姓谢过先生大恩。”

    于吉忙避让一旁,客气道:“贫道只是尽我本分,岂敢受侯爷如此大礼。”

    许康道:“江东多林木水源,蚊虫滋生,境内百姓多受瘴疟之苦,先生即有如此大能,望告以解救之法。则百姓承惠多亦。”

    于吉道:“贫道所学皆微末之道,哪里有什么解救之法。不过贫道曾见识过一人,医术通神。若侯爷能将他请来,必可得满意答复。”

    “何人能的先生如此推崇?”

    “此人姓华名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

    许康心中一震,这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啊,当下欣喜道:“此人现在何处?”

    “据闻在会稽治病救人,侯爷可使人往召之。”

    许康再次鞠躬,拜谢道:“多谢先生指点。”

    这一次,于吉立而受之,道:“贫道对侯爷的宗教对生活的影响一题甚有兴趣,以后还望侯爷能不吝赐教。”

    许康谦逊道:“小子浅薄之见,如何能入先生法眼?先生但有教益,小子聆听便是。”

    招待完士林学院的教授们,许康赶回府中,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前往会稽请华佗到曲阿一晤。东汉时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若能有一个神医在身旁,无疑是为自己和身边人买了一张护身符。

    所以,一请来华佗,许康就嘘寒问暖,对他提出的各种条件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终于成功劝说他留在了曲阿。

    曲阳城城西,有一间铁匠铺,大大的“武”字旗迎风招展。

    店铺虽然开张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主人手艺好,附近的居民一有活计就会到他这里来。

    这里的主人就是武安国,自从被许康俘虏后,他便被软禁起来,即便后来许康拿其家人做威胁,武安国也始终不肯投降。

    许康无法可想,杀又不舍得,只能一直扣押着他。

    后来江东逐渐平定,许康便放宽了对他的监视,让他带着家人在城里自由生活,只是不许出城。

    武安国无奈,只得在城中开了间铁匠铺,给附近的居民打打菜刀,补补农具什么的,勉强度日。

    但这种平安的生活一旦过久了,他的心反而不安起来。

    武安国是天生的战士,他的血液里早就印上了战场的印记上,如今让他放下战锤拿起铁锤,虽然依旧娴熟,但内心的煎熬却从未停止过。

    武安国不是没有后悔过,尤其是每当有报捷的骑士一路高喊着“大破山越军”的丰功伟绩,一边疾驰而过时,他的血液就不由自主的起来。

    多么希望跨上战马,征服蛮夷的战绩是由自己创出来的,若是当初答应许康的招降,或许现在自己就可以和一帮手下兄弟将士一起冲锋陷阵,感受那血与火的光荣了。

    可是现在,也许他真的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

    就在武安国这么颓然的想着的时候,突然看到对面车队里下来一个熟悉的身影。

    武安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没错,确实是许康,可是他怎么会到这里来了?

    难道是来找自己的?一时间武安国的心竟霍霍的急跳起来。

    但显然他要失望了,因为许康在另一所宅院前停下了脚步。

    〖

    第三十五章 李儒与武安国

    许康要找的确实不是武安国,而是另一个被他雪藏起来的更重要的人物——李儒。

    这些年,李儒的遭遇与武安国大致相同,也是被许康绑架着四处流离,不过他比武安国幸运的是许康从未忘记过他。

    即便李儒始终不肯为许康效力,但许康每月依旧会让人送来定额的粮食和财物以方便他的生活,后来为了照顾他的起居,许康更是给他送来一个俏丽的丫鬟。

    结果,李儒越发的得意起来,竟然和这个丫鬟过起了双宿双栖的小日子,最近更是生了个大胖小子。让李儒真正了解了什么叫人生的第二春。

    许康推门而入时,李儒正和丫鬟一起逗弄着二人的小孩,小家伙还不到一岁,只知道咧着嘴傻笑。

    丫鬟看到许康进来后,脸色顿时变的苍白,慌忙跪下道:“奴婢给主子请安。”

    李儒见状,眉头一皱,斜着眼看许康,眼神中充满了不满。

    许康却恍若未见,施施然的坐在李儒对面,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咕嘟”一口,一饮而尽。

    李儒终于忍耐不住道:“你够了吧。”

    “什么?”许康装傻道。

    李儒终于妥协道:“好吧,我答应你就是了。”

    许康满意的道:“怎么改变主意了?”

    李儒叹口气道:“身为男人,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媳妇有尊严的站起来,那还算男人吗?”

    许康一竖大拇指道:“是条汉子。”然后对丫鬟道:“起来吧,你嫁了一个好相公,他对你真的很好。”

    丫鬟神色复杂的站起,看着李儒,目光中有痴情也有不安。

    李儒是什么人,岂会看不出她的担心,拉着她的手道:“不用自责,我这么做不仅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总不能让他一出生就和我一样做一个囚犯吧。”

    许康不满道:“你这样也算是囚犯吗?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不都是我让人给你送来的。对了,连你的媳妇都是我送的。”

    李儒斜了许康一眼,道:“困于四墙之内而不得出,不是囚犯是什么?”

    许康一噎,不再答话。

    李儒又转而对丫鬟道“去准备些吃的吧。让我和主公好好喝两杯,放心吧,今后为夫一定为你们挣一份大大的富贵,让你们母子能够安享清福。”

    丫鬟笑了,脸上充盈着温柔以及对李儒十二分的骄傲。

    二人推杯换盏,喝了有五、六分后,李儒方道:“说吧,想要我做什么?别怪我没提醒你,若是让外面的人知道我在为你效力,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望将毁于一旦。”

    许康面对这不讲规矩的李儒,似乎也把自己这些年学到的规矩忘的一干二净,很没形象的斜了他一眼,道:“这个我比你清楚。所以你放心好了,在没有平定天下之前,我是绝不会让你回中原的。”

    李儒一愣,微一思索,恍然道:“你想让我去交州。”

    “聪明,和你说话就是简单。”许康赞了一声,把交州当下的局势以及许靖在当地的处境说了一遍。然后补充道:“伯父虽然名望高,但却没有掌控整个交州手腕和能力。所以我需要你去助他一臂之力。”

    李儒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豪气干云道:“没问题,小小的交州还不被放在我心上。”

    许康举起一杯酒,祝道:“那我就敬你马到成功。”

    李儒接过酒杯,再次一饮而尽道:“给我十年的时间,我一定还你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交州。”

    “好。”两人击掌为誓。

    李儒将许康送到门外,许康正要告辞,突然感觉一道目光始终锁定着自己。

    许康疑惑下看过去,就见对面铁匠铺中有一道熟悉的身影一闪而逝。

    见到许康低头思索的模样,李儒询问道:“怎么了?”

    “刚刚似乎有一个熟人,只是不记得了。”

    李儒笑道:“主公难道忘了援徐州时孔融手下的那员大将?”

    “武安国。”许康恍然道。

    “正是。”李儒不怀好意的一笑,道:“主公,此去交州甚为艰险,臣毕竟只是一个文臣,有时候虽有心却无力,尚需一员武将辅佐方能无往而不利。”

    许康没好气的看着他道:“你还有有心无力的时候,我看你是老当益壮吧,否则那个大胖小子是谁的?”

    李儒没想到许康竟然拿此事取笑他,顿时干咳不已。

    “好了,说吧,看上谁了?我可告诉你,我手下的将领不多,你可别乱打主意。”

    李儒忙道:“不会,臣想要的就是这武安国。”

    “这个……”许康苦笑道:“他一直未曾降服于我,难道我能绑了他随你去交州吗?”

    李儒自信一笑道:“主公没见他刚才一直向这边张望吗?臣敢打赌,只要今天主公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一定能收服他。”

    许康亦笑道:“我不跟你赌?不过若真能成功,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就是。”

    许褚一直在旁边听着,此时方道:“属下这就去把他叫来。”

    许康摆手道:“不必,既然要礼贤下士,我们也不要吝啬这几步路了,一起去看看好了。”

    武安国确实一直在注意许康车队的动静,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怎么了?

    看到许康向这边走来,武安国竟莫名的有些激动。

    “武将军,久违了。”许康人未到,声已至。

    武安国终于不能再装傻,忙上前跪倒在地,“草民武安国参见征南将军。”

    许康双手将他扶起,“武将军不必多礼,你我许久不见,可还安好?”

    武安国有点儿尴尬,“谢将军关心,小人一切安好。”

    “那就好。”许康故意叹口气道:“只可惜天下百姓大多还在受战乱之苦,武将军可有意再次领兵出征?”

    “这个,草民……”武安国有意拒绝,可又实在舍不得,一时间颇为踌躇。

    许康此时已经大致看明白他的心思,当下深揖一礼,几乎达到了180度,充满感情的道:“天下百姓何辜,竟受刀兵之苦,愿将军助康一臂之力,共保汉室江山,救助天下苍生。”

    武安国见许康竟向自己行如此大礼,顿时慌了手脚,纵然孔融对他有知遇之恩,任他为大将,但也从未如此礼遇过他,没想到许康竟然毫不犹豫的这么做了。

    武安国感激莫名,双膝跪倒,匍匐于地,近乎哭泣的道:“臣武安国,愿万死以报将军。”

    许康忙上前将他扶起,“得将军之助,是康之福,亦是天下百姓之幸。有将军统帅大军,天下何愁不安定。”

    武安国忙逊谢道:“臣自知鲁钝,只愿随侍将军左右,为大人牵马驾鞍。”

    许康笑道:“那本将军可舍不得。武安国听封。”

    “臣在。”

    “本将军现封你为安南都尉,随李长史前往交州平定乱局。”

    武安国毫不犹豫的道:“臣尊令。”

    许康正要给他介绍李儒,没想到李儒已经前先一步道:“在下李优,字孝儒,见过武都尉。”

    武安国忙回礼道:“见过长史大人。以后有什么差遣的,还请大人尽管吩咐便是。”

    几天后,一切准备就绪的李儒和武安国终于踏上了前往交州的路途,许康终于可以放下心来。

    如今在许康控制的地域内,交州有许靖,李儒,山越有荀攸,江东有张昭,青州有关羽,辽东有田豫,可以说这些人每一个都是独挡一面的英雄人物,完全不需要许康为他们瞎操心。

    在全力经营内部,不向外扩张的情况下,许康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过两天舒心的日子了。

    但天下局势纷争不休,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又岂容他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比如说就在他紧锣密鼓搞发展建设,巩固地盘时,曹操一样迎来了自己人生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机。

    李傕、郭汜内乱,相互残杀下不仅使二人的实力被大大消弱,同时整个长安都被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满朝文武百官惶恐不安,伴着汉献帝东逃,结果平白被曹操捡了个漏子。

    不过令世人奇怪的是,曹操掌握汉献帝后,并没有重回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