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克妻 > 克妻第9部分阅读

克妻第9部分阅读

    将她手往外推,却推不动,涨红了一张脸,眼眶里泪打着旋儿。来者不善,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应邑的来意。不,也许是有的,比如死死拦着她的中宁。

    方皇后见了,眼底里闪过不高兴,“中宁,这是个什么比喻。”又让宫人去牵,温声安抚:“你娘过会儿便回来了,她们估摸着都走远了,你去寻也寻不到。姨母晓得你要来,让人做了金丝酥,你尝尝好吃不好吃?”

    太夫人亲从中宁怀中抱出小孙女,行昭感到自个儿的背被轻轻拍了一下,听到太夫人附耳轻语:“蒋尚仪跟着的,她是个极精明的人。”朦胧中瞥见太夫人一脸笃定的神情,呛了两声忍住哭。太夫人见小孙女平静下来,笑着将她交给那宫人,同皇后说:“从小就黏人,中宁长公主的说法也不算错。”

    方皇后将行昭抱在怀里,轻声抚慰,“喝不喝||乳|酪?”、“要不让小内监来说笑话?”、“要是你娘没回来,姨母就去帮你寻,可好?”

    行昭心神不宁地一一答,前世相处十几年,她从骨子里对方皇后的不陌生,让皇后喜出望外,直唤着行昭与她有缘分。

    皇城近七十公顷,前朝后寝,应邑的闺房明珠楼在太液池东北角,离乾清宫近,离慈和宫也近,和行昭的怀善苑有异曲同工之妙。

    应邑和大夫人走在归园里,随侍的宫人跟在后头,小斑纹石铺成一条曲径通幽的石板路,路旁的积雪能没过脚背,边有长得葱茏的小矮灌木,也有三人高的柏树,枝叶繁茂,有几束都伸出头来打在了石板路上,瞧得出来这里是宫人们不常来的。

    大夫人提了提裙裾,好容易避开了一滩将化未化的雪水,见应邑走在前头,连声唤:“长公主且慢一点。这路可一点不好走呢。”

    应邑懒懒侧了身,遥遥看着丹屏正缠着蒋明英不往里头走近,放下心来,素手遥指,让大夫人看:“您看那里。”

    大夫人顺着指尖望去,什么也没望到,带着惊诧问:“长公主指的是?”

    应邑如同恍然大悟一笑,缓缓说:“原是我糊涂。别人又怎么能看得见呢。”见大夫人神色更茫然,好心解释:“少时,我总和一个人偷摸着跑到这个林径里来,坐在树下这样往西望,夕阳余晖,总感觉这就是世间最美的景色了。”

    大夫人一笑,回道:“或许现在是被雪遮住了好景。”

    “不,不是。”应邑正色道:“是因为身边陪着的那个人。那个人在身边就觉得哪里都是一副好画。”

    大夫人愣住了,迟疑问:“是卫国公世子?”

    应邑嗤笑一声,眼神往下看,带着轻蔑否定:“他?他就是个懦夫和小人。”似乎是玩闹够了,猫儿露出了利爪,应邑笑着拉过大夫人,一下一下地拍在大夫人的手背上,压低了声音,吃吃笑说:“那个人,是临安候。”

    如同天雷哄顶,大夫人木在原处,瞠目结舌。

    应邑笑得愈见明媚,似乎很乐意看到这个样子的大夫人,又呆又蠢,红唇凑近了大夫人耳边,继续说:“那个明月纹半镜就是我的,另一半在贺琰那里,凑拢一起才是花好月圆呢”

    大夫人瞪圆了眼睛,突然想起除夕那晚,贺琰拿着那柄半镜魂不守舍的模样,吓得往后啷噔退了两步,强扯出笑:“年年少轻狂谁没有过呢。现在你们两个都成家立室了”话没说完,突然想起什么,连忙捂住嘴巴,应邑才死了丈夫!

    应邑轻按了按鬓间指甲盖大小的红宝石,笑哼一声,却带了戾气:“这都是上天安排,否则怎么会一个才脱了身,一个就上赶着来求娶了呢?”

    大夫人愕然,不可置信地摇头:“侯爷怎么可能娶你!怎么可能”到最后已经是哭吼了,捂着嘴边拿帕子擦干,似是在说服自己,嗫嚅:“你在骗我。就算你们互有你是公主也不可能嫁进来当妾室”

    应邑噗嗤一笑,乐不可支地挽过大夫人,压低声线,带了几分诱惑:“你不信?那就去问贺琰啊。嫁娶嫁娶,自然是凤冠霞帔,十里红妆。”

    qid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p;lt;/&p;gt;&p;lt;&p;gt;qid阅读。&p;lt;/&p;gt;

    第三十三章 大白(上)

    大夫人在雪中急急喘粗气,她的思绪已经跟不上应邑的话了,脑海中像有一团浆糊把所有的东西都黏在了一起,使劲拉扯,却还是分不开。这种感觉就像听不见,看不到,说不出话来。她不想相信,但是直觉又是信的。机械地转过头,看着应邑红唇如火,吓得惊声尖叫起来。

    “你胡说!我不信!我是临安侯夫人!你怎么可能嫁得进来——”

    应邑伸手就将大夫人的嘴死死捂住,最后几个字在吞咽与艰难中破碎地唤出。

    尖利的声音把后头的蒋明英一惊,甩开了丹屏的手就往前走。

    应邑冷笑,凑耳轻言,加重砝码:“所以你最好识趣一点,赶紧给我腾出位子来,要么选择和离,要么选择被休。”轻轻一顿,应邑转头看了看,蒋明英往前越走越近,更加轻地耳语:“要么选择,死。贺琰早就想你死了。你不知道吧?同床这么多年的丈夫,竟然一直想让你死。”

    大夫人周身抖筛,见蒋明英来了,手虚空地往前抓了两把,没抓住,顺着应邑的身子往下瘫。

    蒋明英快跑两步,上前扶住,连声问:“临安候夫人怎么了!”

    应邑退了几步,垂首站在一旁,十分无辜道:“本宫也不知道。说着说着话儿,临安候夫人就叫起来,估摸着是犯了癔症,倒把本宫吓了一大跳呢。”

    大夫人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支柱,扯着蒋明英的衣襟,浑身发颤,哭说:“应邑长公主说混话,她”

    “临安候夫人仔细闪了舌头!瞧瞧这是个什么地方!给您的儿子和女儿留点颜面吧!”应邑升高语调,毫不留情打断。她不怕她与贺琰的事情流传出去,她已经舍弃了颜面,豁出性命也不在乎。但现在不是时候,贺琰不会容许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贺琰不高兴,她也不会高兴。

    蒋明英佝身扶住大夫人,没有理会应邑,沉稳地问:“大夫人,您不急,细细说。您情绪不稳定,要不先回凤仪殿?”

    应邑倨傲地一扬下颌:“蒋尚仪好大的口气,犯了癔症的外命妇也敢带到皇后娘娘跟前,惊了凤驾你担当得起吗?”又笑着转向大夫人,“要不先送大夫人出宫,临安候在旁边镇一镇,大夫人或许就能好。”

    犯癔症,常常是说人失了魂。

    大夫人一听临安候,心头一颤,猛地揪在蒋明英的手臂上,哭得喘不过气来,心头只有一个念头,她要去找贺琰,找他问个清楚,现在!马上!

    “我要问清楚!我不信!”大夫人神色迷惘地起了身,细声哭着踉跄往外走,边走边念,脚一深一浅地踩在地上,能听见枯枝“嚓嚓”的响声。

    蒋明英做了半辈子女官,这样的女人,她在冷宫里见多了,心头一凉,这回的当差出了岔子!两步追上去,扶住大夫人,边轻声哄,边领着她往凤仪殿去。

    应邑轻捻裙裾,踮起脚扬声道:“错了!那条路是走凤仪殿!东边才是出宫门回去的路!”说完,便十分得意地瞧着前面形同疯癫的女人,喜上眉梢,愈发觉得中宁说得没有错,贺家门里大夫人是最容易对付的,往前自个儿想法儿讨好太夫人,逼紧贺琰,还不如让方氏自乱阵脚。方皇后是个性子强的,谁知道妹妹是个这么蠢的!

    大夫人一听,死活不往那头去,任凭蒋明英好劝歹劝。大夫人哭得一张脸花成一片,嘴里还在直念,“先回去!”

    蒋明英想问缘由,大夫人就反复只有这么一句话,逼急了就只哭不说话,扯着她的衣角不往凤仪殿走。蒋明英没有办法,实在不放心,见大夫人哭得着实伤心,闻者都红了眼眶地劝:“您是皇后的妹妹,有什么不能先和皇后说呢!”

    归园是个僻静的地方,蒋明英带的都是亲信,守在四角。

    大夫人垂着头呜呜地哭,抽泣半天才断断续续说出一句话来:“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冒冒失失地说,会伤了贺家和侯爷的颜面总要先问个清楚!”到这个时候了,大夫人心里还念着贺琰。

    蒋明英心头有了轮廓,见大夫人实在意志坚决,只好妥协叫人备车,又亲自把大夫人送到皇城口,安抚着,不过是“马上回凤仪殿,贺太夫人回去了什么都好办了”、“您路上注意安全,千万别气糊涂了”、“万事还有皇后娘娘呢”,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大夫人只边哭边点头。

    先送走大夫人,蒋明英加快脚程回了凤仪殿。将撩帘子,就听到应邑的声音:“临安候夫人大约是癔症犯了,半途里蒋尚仪就将大夫人送回去了。”

    蒋明英心头憋气,低眉顺目地走进殿里先见礼。皇后沉声说了平身,紧接着就问,“临安候夫人到底怎么了?”

    “贺夫人半路哭起来说应邑长公主说混话,应邑长公主让贺夫人想想温阳县主与贺大郎君。应邑长公主便说大夫人是失了魂儿了。”蒋明英声线平稳道,说完往太夫人处行了礼:“而后贺夫人身子不适,让奴才给皇后娘娘问个安,给太夫人告个恼,就先回去了。”

    应邑吹着指甲,置若罔闻地喝了口茶。

    行昭感到自己的指甲都要嵌进了肉里,犯癔症!母亲哪里来的癔症!千防万防,还是百密一疏!应邑先出言刺激,再安一个恶疾在母亲身上,真是铺垫得好啊!咬紧牙关,恨不得骑上千里驹去追!

    太夫人越到危急越沉稳,起了身和方皇后告个恼:“老身实在放心不下大儿媳妇,今儿个怕是要扰了皇后娘娘兴致了。”

    方皇后听得云里雾里,直觉是应邑出言挑衅了妹妹,自家妹妹从小性子和软,遇事只知道躲。听贺太夫人告辞,连忙抬手应允:“本宫谢您还来不及!您多担待些惠娘。”又吩咐人去送,临出门给贺太夫人装了几匣子东西。

    行昭呼了口长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福身谢过后,便搀着太夫人往外走。

    祖孙两个在马车上静默不言,行昭脑中转得极快,大夫人若是受不了刺激,那么就应该请的是太医来,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回去。都没向嫡亲的姐姐辞行,以大夫人的性子做不出来,应邑极有可能将事儿同大夫人说了,却将谜题和矛盾抛给了贺琰,这才让大夫人赶紧回府,半刻也等不得。

    太夫人眯着眼,手里头却极快地转着佛珠,一睁眼,撩开帘子问跟在外头的张妈妈:“今儿个侯爷在家没有?”

    张妈妈想了想说:“门子上说侯爷今儿个晌午有客,现在客人应该走了。”

    太夫人点头,扬声吩咐,把马车赶快一点。

    进了九井胡同口,太夫人这才和行昭说了一句话:“我原以为应邑没有这样大的胆子和这么厚的脸皮。是老婆子判断失误了。”这是在向行昭解释,她没有尽力阻挠应邑将大夫人带出去。

    行昭一听,鼻头一酸,却勉力稳住心神,重重摇摇头:“尽人事,听天命。长公主来势凶猛,志在必得,行昭虽怕,却仍旧愿意奋力一击。”

    太夫人面容未动,手里头却更快地转动佛珠了。

    一下车,两人便直奔正院去,正院无人,守着的婢子回说:“大夫人去别山找侯爷了。”

    太夫人半个身子斜在张妈妈身上,带着行昭又往别山赶,太夫人并未觉得带着孙女搀和到长辈间有无不妥,就冲着行昭在马车上的那句话,也该带着心头希冀着贺琰能不干蠢事,不说蠢话。

    将进院子,白总管就把太夫人拦住了:“侯爷和大夫人在里头说话”

    第三十四章 大白(下)

    “侯爷交代的不许我进去?”太夫人练了一辈子的涵养功夫,如今已经临到了爆发点。

    白总管极擅审时度势,连忙赔笑,打哈哈:“哪里哪里。您和四姑娘先去次间用茶,奴才去请侯爷和大夫人出来见您,可好?”又弯下腰来哄行昭:“暖阁有玫瑰羹,还有霜糖糍,您最喜欢甜食了”

    行昭往太夫人身旁靠了靠,抿抿嘴,耷拉了眼没理他。

    “那就劳烦白总管了。”太夫人虽在笑,却明显带了催促和命令。

    白总管正亲要领路,太夫人手一挥吩咐,“找个小丫头带路就行了,你去请侯爷。”白总管又福了福,转身往书房走,心头暗暗叫苦,心腹心腹,拿到好处的是心腹,被推到刀刃前面挡着的也是心腹。

    半个时辰前,大夫人拿袖掩面,一路哭着要找侯爷,一见到侯爷便直哭嚷。侯爷吩咐他在外头守着,谁也不许进,要是太夫人来了,拦得住就拦,拦不住就来通禀。他隔着门,隐隐约约间听到几个词儿“临安候夫人”、“和离”,不由胆战心惊地赶紧甩手往外走,心里只盼着侯爷能将大夫人安抚住,以免东窗事发。是的,东窗事发,贺琰这些日子的神出鬼没,他全都知道,明明是拐进了一个蓬门青巷,却吩咐他在日程记录上遮掩上公事繁重。

    他不敢问,前后一联系,其实不难猜。男人养个把外室,有什么了不得?何况侯爷权势煊赫,身边有女人凑上来也属正常。只是连侯爷也不敢纳进府,又惹得大夫人哭哭啼啼地来问,想那个女人的身份是实在上不得台面,歌姬?伶人?难不成不是女人,是个美貌的小倌?

    白总管被自己的猜测吓一大跳,赶紧摇摇头,把思绪甩出脑外,快步拐过抱厦,先将耳朵附在澄心窗纸上听,里头已经没了女人的哭叫,心顿时落了一半下,曲指扣了扣黄木隔板,扬声道:“侯爷,夫人,太夫人与四姑娘来了。”

    “吱呀”一声,门开了,贺琰先出来,大夫人在后头磨磨蹭蹭几下才出来。

    “四姑娘怎么也来了?”贺琰出人意料地先开口问行昭。

    白总管一哽,贺琰一眼就能抓到重点,他还没来不及想太夫人怎么把四姑娘也带过来了,想了想正要开口回,却被贺琰扬手止住,又听贺琰向大夫人说:“咱们走吧。你看你让娘多担心。”

    大夫人脸也红,眼也红,偷觑了眼贺琰,见他不是真生气,放心大胆起来,跟着小步紧追上贺琰。

    勤寸院是历代临安候的书房,堂里摆着的都是庄重肃严的摆设,行昭半坐在黑漆八仙靠椅上,听外头有窸窸窣窣的缎面摩挲声音,她人小脚挨不到地,只能往下一跳,便赶迎出去。

    率先映入眼帘的是温笑的贺琰,而后跟着的是垂眸含笑,面有羞赧的大夫人。

    行昭顿时目瞪口呆,如同看到了天桥下耍把式的手艺人——大夫人被应邑出言刺激得连辞行都没来得及,怎么这一下被贺琰一哄,就像雨后初霁了,笑开花儿了呢!

    贺琰见小娘子瞪圆了眼的模样,不由好笑,伸手去拍行昭的肩膀,行昭下意识地往后一躲。贺琰手拍了个空,愣了愣,便笑着转脸吩咐白总管:“带四姑娘去里间。”

    行昭自然不乐意,仗着年幼“蹬蹬”跑过去抱住大夫人,嘴里直说:“我不去!我要在母亲跟前!”大夫人正蹲下身想哄,就听见暖阁里头太夫人的声音:“让阿妩也进来。”

    贺琰无奈,只好让大夫人牵着行昭,单手撩开帘子,便看见了眯着眼,神色肃穆的太夫人,撩袍行了礼:“母亲,今日入宫还算妥当?”

    “本来是很妥当的。”太夫人边说边睁眼,这才看到神色如常的贺琰和情绪稳定的大夫人,中途改了原本想说的话:“你怎么先回来了?皇后娘娘和阿妩担心得很。”

    “媳妇”大夫人犹豫着拿眼去看贺琰。

    贺琰从善如流地接过话头:“应邑长公主不会说话,加上阿福有些胸闷。您说怪不怪,一回来身子就舒坦了。皇后娘娘宽和,做臣子却不能恃宠而骄,是要找个日子去道个恼。”

    太夫人手一停,顺势便将佛珠套在手上,半晌没说话。到底该不该打破砂锅问到底,如今看来贺琰明显不仅没有做蠢事,还将方氏哄得极好,一派太平景色。罢了罢了,不痴不聋不当家翁。两个小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