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5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5部分阅读



    光能采油是没用的,因为原油根本无法直接利用,好在上次英国人贝尔离开苏区的时候,胡卫东托其采购的清单当中就有炼油设备在内,当时是准备用来尝试精炼页岩油的。虽然并不完全对口,但能够炼化页岩油的设备,对于更加容易处理的原油自然也不在话下,就是产能恐怕少了点,毕竟那时胡卫东并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拿下南阳。

    7月下旬,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贝尔第二次来到苏区,但他带来的货物却令胡卫东有些失望,想要的很多设备、尤其是基干工业必需的那些大型设备一样都没有,但贝尔并不是不想赚钱,只是体积太大的机器根本没法安全通过国统区,事实上他现在还有几十台较大的机床、发电机等大中型机器设备被迫滞留在连云港,而炼油设备这种体积超大的他更是早就预料到通不过而没买,结果还真被他猜中(连机床都被截下,何况是炼油设备?),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lwen2

    但胡卫东却对此十分生气,他郑重地对贝尔告诫道,“大件运不进来可以拆成零部件运进来,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可以派人到国统区接收,能不能运到这里是我们的事,但你现在这样做,让我们很怀疑你继续合作的诚意啊!”

    贝尔刚才还为自己的小聪明而自鸣得意,一听胡卫东这么说,表情顿时垮了下来,要是对方生气不肯卖给他青霉素。那么他省下那点钱岂不是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在贝尔的自作主张也不都是自作聪明,他自己作主买下来的大量精密量具就喜得胡卫东差点当场一拍大腿,精密的测量工具是进行精密加工的必要前提。他怎么把这个都忘记了呢?而且更令他高兴的是,贝尔这次带来的游标卡尺、温度计、热电偶、气压计、分析天平等各种精密量具都是从德国或者瑞士采购的精品,这对于提高苏区工业、尤其是军工生产的工艺水平无疑将会起到极大的帮助。但胡卫东显然不会就此满足,他以30万支青霉素为定金,要求贝尔替苏区到欧洲采购生产这些量具所需的机器设备、并尽可能地雇佣一些熟练工人和专家过来,如果完成得好,100万支乃至更多的青霉素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得知贝尔已经自己开了一个进出口贸易公司后。胡卫东向他要到了贝尔贸易公司远东分区经理这个身份作为掩护,方便日后出国。又得到了30万支价比黄金的青霉素后,满面春风的贝尔欣然猜出了胡卫东的目的,当即邀请胡卫东与他同行。有他这个外国富豪掩护,相对来说要安全得多。但胡卫东并没有马上动身,这一是因为现在的贝尔还不能完全信任,毕竟胡卫东现在身份非同小可,又会随身带上一千多万英镑的巨款。他可不想出现什么意外;二是因为此时距离大萧条后乍暖还寒的又一次经济危机——1937年经济危机还有一段时间,还未到抄底的最佳时机;三是苏区、主要是军工方面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必须胡卫东留下亲自完成

    首先是早在华北作战时胡卫东就考虑过的30航炮(因为要的是爆炸杀伤而非动能穿透力,所以必须是大口径。),以此配合九五式双翼战斗机的高升限、高爬升率。采用为其量身定做的抢占高位战术足以与未来三年、甚至五年内新出的世界先进机型抗衡。航炮的生产制造对设备工艺与工人素质的要求不算特别高,而且需要的数量有限。可以集中优秀的技工进行精加工,所以这个项目进行得非常顺利。还额外给每架飞机多造了3门航炮备用,倒是对九五式战斗机的改装以及相应的飞行训练较为麻烦,但这就不是胡卫东的工作了,有王助、常乾坤等航空方面的内行负责,他很放心

    与此相比,新枪械的研制显得更加重要,原来巩县兵工厂虽有一些冲床,但质量并不能让胡卫东满意,生产精密度要求较低的半自动步枪尚可,用来制造机枪和自动步枪的话废品率肯定高得吓人,因此之前胡卫东只搞出了二四式半自动步枪和生产条件要求更低的二四式冲锋枪。但这次贝尔带来了不少德国产的优质冲床和中国缺乏的铬锭(镀铬防锈以及一些合金钢的成分),新式机枪与突击步枪的生产终于成为了可能。

    胡卫东选择的枪型模板是后世经过战争考验的81式突击步枪与81式班用轻机枪和历史上生不逢时的80式通用机枪(注1),名字则全部统称为81式xx,毕竟这些经典枪型日后肯定还会使用很久,完全值得以人民军队的生日来命名。但令胡卫东有些遗憾的是,计划中的85式狙击步枪(轻狙)、85式高射机枪和99式反器材狙击步枪(重狙)由于生产条件要求更高,胡卫东只得暂时搁置。

    之所以选择81式突击步枪,一是因为胡卫东对其远比那些外国名枪要了解得多,只要满足生产条件,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二是因为这种突击步枪是世界突击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它的单发射击精度竟然超过了素以精度极高著称的56式半自动步枪(按照一般规律,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拉栓式步枪的射击精度高于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又高于自动步枪。),这种独特的设计思路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不可能像美苏那样浪费子弹,但却反而更契合抗战时期中国国弱民贫的现状,大部分时间段以单发射击为主,只在冲锋和反冲锋时使用连发功能,战斗效能不会下降多少,子弹却能大大节约。

    注1:该枪型是由前苏联lwen2毫米机枪仿制,性能与成本都优于后来大量装备国内部队的67-2型重机枪,但是由于装备继承性等其他原因而竞争失败,却成为了我军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也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其最大的优点是重量极轻,全枪重量不到9公斤,甚至比捷克式这种轻机枪都轻,特别适合抗战期间普遍都得靠脚走路的中队

    第一百三十六章 军工新进展(下)

    至于81式班用轻机枪的选用,则主要是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它与81式突击步枪的主要零部件与弹药都可以通用,维修与后勤补给都十分方便,而且虽然历史上81式班用轻机枪的性能在世界上不算特别突出,但却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二战轻机枪。而且八一枪族对于材料与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差不多是目前苏区可以批量生产的极限了,更后面的那些小口径枪械,胡卫东再有本事也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考虑到81枪族在这个年代已经足够先进,而且必然会装备中队很久,胡卫东还对其还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进,比如给其安上战术导轨(不过受制于苏区的工业基础,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设计却导致81枪族的批量生产推迟了足足半年。)等等,后来还交给刘鼎、毛毅可等枪械专家和如今已经是“士别三日”的吴运铎进行反复改进,使其比历史上的原型更加符合抗战的需求(比如81式步枪的枪托用的是81式原型枪所用的木托,而不是其改进型81-1型所用的折叠式枪托,这一是因为抗战中肉搏战要比后世频繁得多,二是因为现在木材便宜易得而钢铁昂贵又缺乏,复合材料就更不要想,因此用木托反而更加经济实惠。),但也因此直到37年8月才最终定型,38年初才开始装备部队lwen2

    红十五军挺进华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那几百门各式火炮,但是牵引式火炮对于全军的机动性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其中那6门无法整体拖曳,即使用上专门的牵引车也必须拆成两部才能拉得动的240重榴弹炮,就更是成了鸡肋,毕竟抗战全面爆发后鬼子的飞机将远比华北作战时猖獗得多。这种重炮炮击前却还得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实在是太危险了

    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到了自行火炮,但是眼下却没有合适的底盘,鬼子的坦克装甲车普遍太小太轻不说,总共也就这么一些铁家伙的红三方面军也不舍得将其改装成自行火炮来用,所以胡卫东想来想去,最后的决定是搞车载火炮,这样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高速机动。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华北和中原地区只要行军距离不太远,越野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中国连汽车都不能自主生产(装配过少量汽车,只是零部件全靠进口。),想要搞出车载火炮来自然很不容易。不过在胡卫东眼中,车载火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牵引车既然拉得动大炮,就一定也载得动,只要做个足够坚固稳定的拖曳式底盘就行了。这个工作对于目前连大型轧钢机都没有的巩县兵工厂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好在需要的数量不多,实在没法用机器生产的部分硬是被一些熟练工人、甚至是民间的铁匠依靠过人的技艺用手工弥补了

    虽然费尽气力制造出了足以加载重炮的底盘,可是却又出现了两个无法回避的新难题,一是重心偏高。车载的大炮若是横过来炮击的话很容易导致车身倾覆,纵向的话倒还可以。可是如果炮管不能自由转向,得靠车身转弯进行调节的话。灵活性就未免太差了;第二就是稳定性差,这进一步削弱了车载火炮本就不能尽如人意的速度与越野能力,胡卫东仔细观察过后,认为样车之所以稳定性差,一方面是因为重心偏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轮胎达不到要求

    “难道就连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也没法全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来吗?”,心情不快的胡卫东泄愤似的踢了样车的轮胎两脚,突然心中一动,“对了,我记得可以给轮胎充水(氯化钙溶液)代替充气(其实军用轮胎大多采用实心的,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并无生产实心轮胎的技术,只能用普通的充气轮胎,因此行军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可以明显增加配重,而且使车身的重心降低,这就增加了车载火炮的稳定性和行驰的平稳性”

    试验之后效果十分明显,这个原本令大家束手无策的难题就这么轻易地解决了,此事令胡卫东在技术队伍里的威望进一步提高,而大家也都深受教育,明白了“哪怕是很简单的知识,只要运用得当,一样可以解决很多看似棘手的难题”的道理

    此外,胡卫东还挑选出一些技艺出色、头脑灵活的中青年技工从零部件开始,尝试仿制缴获的鬼子发动机(每种型号的拆下1到2台,包括飞机与坦克上的,为此胡卫东被空军和装甲旅的指战员埋怨了很久,汽车因为数量较多,所以司机们还容易接受一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虽然性能与原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有不少地方都是依靠手工技艺来完成,生产效率因此大为降低,但若不是有了这一基础,后来对于引进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起来也不可能那么快。

    胡卫东现在的名声远比当初挺进华北时更响,因此冒险来到苏区采访他的记者也日益增多,其中还有一些是外国人,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胡卫东继当初见到斯诺之后,又见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国际友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虽然历史名人总会让穿越者特别注意,但胡卫东从不迷信历史名人,当初即使是对他原本就很有好感的斯诺,胡卫东也先试了试才终于对他推心置腹。而史沫特莱历史上虽然对赤色党帮助很大,但她自以为是的性格与偏激急躁的脾气也令她不止一次地好心办了坏事,撇开众所周知的毛贺分手一事不谈,她在“西安事变”后未经允许就擅自公开老蒋的承诺,结果被老蒋认为是赤色党不守信用,两党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因此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再次出现了深深的裂痕,而当时的赤色党领袖们虽然因此十分不满,却因为“国际友人”就那么几个,必须好好珍惜,再说史沫特莱也并非出于什么恶意,最后他们只得自己将这枚苦果硬着头皮吞了下去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华侨领袖

    而在初步接触之后,胡卫东又发现史沫特莱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好动的个性和似乎永不枯竭的精力,三者组合起来,令她如同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一样,放到哪里都可能会引起无法预料的事端。因此纵然胡卫东对其革命热情颇为敬佩,却也不想让她如历史上那样跑到延安闹出天大的风波,同样也不想她留在自己这边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便利用接受采访的机会,将农药滴滴涕此时还未被人发现的危害讲解给史沫特莱听,以让她有事情做而不再烦人。

    正义感过剩的史沫特莱在得知滴滴涕虽然毒性不大,但却极难降解,而且会通过食物链迅速富集起来达到很高的浓度,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后,立即就返回美国查证去了。在某个实验室确认胡卫东所言确凿无误后,史沫特莱马上就到处呼吁各国政府立即禁用滴滴涕,却因为触犯了在美国势力很大的农场主们的利益而被人揪住过去的一些小辫子(以她的性格,想找罪名太容易了。)再次关进了监狱,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滴滴涕的危害已经是世人皆知,美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终于宣布彻底禁用滴滴涕后,史沫特莱才总算结束了她一生中第二段牢狱岁月。lwen2

    出狱后不久她就再次来到了中国,但由于当时的赤色党领袖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外国人,史沫特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因此远不能与历史上相比,历史上的那次风波及其引起的悲剧也由此得以避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世界上第一个呼吁各国政府注意农药残留问题,这位历史上的争议人物在这个时空名声要相对正面得多,这倒是令原本因为害她坐牢而有点内疚的胡卫东安心了

    史沫特莱这个记者的来访是胡卫东预料之中的事,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真正成为世人公认的南洋华侨领袖是在抗战爆发之后。但现在他在南洋华侨当中也已经相当德高望重了。)、实业家、教育家陈嘉庚先生的到来就令他十分意外了。虽然他很清楚,以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热忱,在听说了红十五军挺进华北后的战绩后一定会深受鼓舞,可是1936年正是陈嘉庚的企业濒临绝境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又哪儿有余暇来苏区访问呢?殊不知正是是因为红十五军在华北的连番胜利激发了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才不顾自己的企业摇摇欲坠,花大气力在南洋华人华侨当中广泛募捐,并带着不下一百万法币的捐款送到洛阳慰劳有功的将士。

    陈嘉庚原以为苏区很穷。在途经河南东部民生凋敝的国统区后就愈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结果来到苏区后顿时被吓了一跳,虽然区区一年不到的时间不足以让豫西的农民富裕起来,但田地普遍种上了粮食等各种庄稼并迎来了丰收。较之国统区到处抛荒的现状,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即使是一些红军新占的县分,第一次被组织了起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的农民也足以令陈嘉庚眼前一亮,而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无数农田水利设施与公路桥梁。陈嘉庚更是从未在国内见到过。

    而与农村相比,洛阳及其周边各县工矿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令陈嘉庚意想不到,虽然最重要的军工以及一些其他的战略部门都隐藏在地下或者山中,但即便是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已经足以令陈嘉庚动容,而且令他惊讶的是。那些工厂之中居然有一些是私人的产业,这令原本虽然因为抗战的功绩对红军大为改观。却依然认为赤色党以消灭富人为宗旨的陈嘉庚十分意外。

    虽然为了避免路上的麻烦,陈嘉庚等人化装成了寻常的商贩,但当年就一直对其深深敬仰的胡卫东刚好来到接待处视察工作,结果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当即拱手道,“想不到陈先生您大驾光临,这真是我们苏区的荣幸。”

    陈嘉庚顿时一脸惊讶,心想眼前这个年轻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身份,而见到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向胡卫东立正行礼后,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个年纪还没自己几个儿子大的小伙子竟然就是那位在华北消灭了鬼子几万人马的英雄,不禁半是感叹半是疑惑地说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只是将军竟能认出老朽??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