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新七仙女 > 新七仙女第5部分阅读

新七仙女第5部分阅读

    说法,就是千百年前,灵运被兵追剿,奔入雾界山鬼峡地区,最后躲藏于此洞。

    此洞历代为兵匪夺争之地。过去有一姓容的惯匪,曾在此洞居有数年,建有迷宫,娶有八房小姨太。夜夜欢娱,歌舞升平。较之今日的歌舞厅夜总会,不会逊色。后为灵运所擒。

    据说灵运部队隐居在此岩洞里,足有上千人。可见此洞之深之阔。里面金银财宝,隐藏甚多。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传说有如金山银山,一到春夏之交,开放洞门,但见此洞金光闪闪,银光烁烁,方圆百里,均可看见。也未知真假。

    传说之事,不可全信。但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皇藏岩藏有金银财宝之事,却是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了。难道就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吗?

    非也。历代以来,此地都为惯匪、劫客、山民挖掘中心。常可听见一片灿烂之声。

    但说来也怪,只见有人挖掘,却未见有人取走半折金银。原来此洞,嵌于陡峭山腰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而且,灵运藏宝之后,洞口被一块重若千钧的巨石封住。任你千斤力量,万斤力气。挖千锄万锄,它自岿然不动。你休想推开山门。

    凡是前来取宝之人,不是跌落深谷,就是碰得头破血流。无不望洋兴叹,怏怏而归。大雾山陈远先生,曾收集这类故事记之,资料可查。

    开此门如此之难,倒也难不到当今的窃匪。但见子庸指挥一批地痞流氓,敢死队员,正赤膊上阵,凿放炮眼,埋下烈性炸药,引爆数次后,巨石已破一角,一股阴风从洞中刮出,奇臭无比,当场熏得晕倒数人。

    原来子庸,是潜伏在剧组的盗窃犯头头。

    他就早州河做了手脚,准备了兵马,买好了炸备,计划此行,一旦发现了皇藏岩,立即先下手为强。他做梦都想发这笔横财。

    送走九雾时,他便带上一批窃匪,潜伏在鬼峡,伺机行动了。

    这伙人已挖了整整一天一夜。他们见已炸开石门一角,顿时狂欢如雷,跳跃着欢呼胜利。

    岂料,他被里面的毒雾熏倒。少顷,被人用云南白药救醒。

    众匪点燃火把,烧亮洞口,正准备再派敢死队员冲进去。

    就在这里,只听洞外有人断喝一声:“不准动!”

    子庸一听,惊回首,一看不是别人,这身材高大的汉子正是当年红卫兵总司令、副市长董天雷,还有江南。

    子庸最怕的就是他。因为他知道,董天雷在州河的哥们兄弟成千上万,只要他一声招呼,便一呼百应。不要说这几十个窃匪,就是上百个子庸,也不是他的对手。对付他,须智取而不可强夺。

    因此子庸见状,立刻满脸堆上笑容,极潇洒地递上一根希尔顿烟。讨好说:“大哥,不要动气,咱们兄弟一场,有话好商量。这样吧,众兄弟取出宝来,咱们三七开,你一个人得三,我二十几个人得七。如何?”

    子庸拍着一捆捆金条。那里大约百余根,刚挖到的。

    董天雷冷笑一声,瞅定子庸那双小眼睛说:“子庸,今天算认识了你。你带这么多人,盗窃国家珍贵文物,就不怕坐牢吃炮子么?!”

    子庸一笑,眨眨小眼睛说:“你不是坐了九年牢么?怕个卵,装天就是条卵,垦转来连个卵都没得。你不看看,当今天下,哪些人可以暴富,一夜横财,玩女人就像玩皮球一样,一丢一个。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大哥,别傻乎乎地搞什么科研,越研越苦。研个卵卵!不如和合起搞事,一夜就发了。”

    一听子庸讥笑他科研,董天雷不觉火昌三丈,他冲上来,大手一抓,就抓住了子庸,像提小鸡一样地,提到一角,他厉声地命令子庸:“快叫他们撤走,要不然,就别怪江南不客气了!”

    众窃匪面面相觑,只等子庸下令。

    这子庸,一声干笑,朝众匪呶呶嘴,示意他们扑上来,打他。

    众匪果然就手舞钢钎、磅锤,要冲上来打他。

    江南大声吼叫:“你们别动!再动半步,立刻叫子庸断了脖子。”

    原来江南有祖传的谢家武功!

    子庸喘不过气来。脸色如猪肝样地,结结巴巴地喊众匪退下,说有事好商量。”

    正在争执之中,忽听洞下一片呼喊声。众匪惊惧地看去,只见林场的工人们,在老雪他们的带领下,从四面八方奔来。他们,有的拿了斧头,有的拿了鸟铳,有的背了钢钎,有的拿了电锯,或者菜刀、竹刀、砍刀,挥舞着,狂叫着,如一股浪潮一般,朝这边涌来。

    这是一股愤怒之火焰,足可以将窃匪化为灰烬。众匪惊惧不已,但守住关口,仍不死心。在这危急关头。古董带着几十个人,从仙人洞的右侧,一条只有古老才晓得的山路赶上来了。他们是林场的民兵,一个个都背了枪。只是枪里来不及放子弹。因为平时都是不发子弹的。要急用时经武装部批准才发。

    但他们有枪,这就可以吓得窃匪惊惶失措。

    果然,当民兵跃上岩口时,窃匪们作鸟兽散。

    只有子庸,挣脱了半天,丧心病狂地摸出了手枪,朝董天雷开了两枪,没有击中。他也随窃匪将已挖出的金条收在包里,后向深山谷底溜去。前来捉拿窃匪的林场工人,个个都是山里通,窃匪如何走得他们赢?他们已把窃匪团团围住。

    董天雷指挥着他们,把放不了武器的窃匪一个个绑起,而那些还在抵抗的窃匪,他下令:“乱棍打死!”

    众人就扑上去,和他们搏斗。你一拳,我一脚,左一刀,右一斧,真的把那几个恶贯满盈的惯盗砍死在深谷里了。

    众人收拾战场时,发现子庸等人逃走了。

    第十二集 典故地名息息相关

    75、与牛郎灵运息息相关的地名

    阿囡的不告而别,令子庸闷闷不乐。但是,他心底里有一件事,却比阿囡更重要。“女人算什么!”他愤愤地对老雪说:“这么容易跟人上床的女人,江南才不会要呢!”

    他在老雪面前,大泼阿囡的脏水。老雪有些诧异地望着他,显得诚惶诚恐。这位青年,今天是吃醋啦!但是,不能得罪他。他是陪老郭来的。

    来自州河,也就有了一举轻重的身份。州河的头头们,还要设丰盛的宴席,为他们洗尘呢。宣传州河嘛 ,这倒也无可非议。

    只是,只是这个子庸,今天不知那块神经出了毛病。

    他显得特别有牢马蚤似的!

    子庸又用老郭的手机打了几个电话。

    老郭批评他说:“你怎么老打电话?”

    子庸遮遮掩掩地说:“看回去的事他们安排得怎样。”

    有雨潇潇。从鬼寨归来,子庸似乎有些魂不守舍。

    那姿态奇伟的石笋石柱,那幽谷腾蛟的绝壁,那飞流湍急的百丈瀑布,那姹紫嫣红的河谷杜鹃,仿佛一切老郭感兴趣的东西,都不在他眼中。他也懒得提机器,也不扛摄像机。

    他常常一个人陷入沉思。他默默地算着时间,日子。他在等待山外的信息。在进雾界山之前,他就听说了关于鬼峡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特别是仙人溶洞,

    他了解得十分细腻。在送九雾回城的时候,他已经联络好了十几个和他有共同爱好的盗宝贼。他们昨天夜里已经进山了。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告人的事情。

    他把拍下的照片冲洗出来,仔细研究了拙宝的路线。

    然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采访。考证。参观古迹。察看族谱……

    灵运坪。仙女村。董县。假墓……

    鬼峡的考古也初步有了结论。

    白教授说,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证据足以说明:灵运确实有一支部队进入了雾界山。其一、《谢灵运志》、《谢灵运实录》、《谢灵运族谱》都有记载;其二,此山有十佘处地名都与灵运有关。此山的“诗者”气氛很足。

    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灵运是否最后归属大雾山,尚未找到可靠证据。但有一点母容置疑,这就灵运确实有一支人马,进入南边的大雾山鬼峡。

    教授说:“那么,谢灵运究竟是不是归宿于大雾山呢?请看林场通讯员写的一段笔记。”

    与灵运息息相关的地名:江南们先找到研究灵运归宿问题多年的农民考古家古董,今又亲历雾界山考察,找到了自费考察归宿问题五十年的当地农民古。古为他们带路,江南们走访了数十个地方,发现这些地名与灵运息息相关,令人一听三叹,茅塞顿开。

    灵运当年的驻地之东,有一个村子叫谢家村,村有谢氏宗祠,祠内有《灵运厅》之匾,谢家出了50多位文学家,一一有名有姓!

    还有谢公的年号。

    灵运虽退隐大山,但在人们心目中,他仍是诗王,号自然不会改变。

    据该村的一位105岁的谢姓老人讲,他们的祖宗是因为医治了一个诗人的女儿的背疮而被招为女婿的。家谱有他们祖宗娶妻的记载。笔者亲眼目睹了这本家谱并拍了照。据《家谱》言,灵运村的建立与谢灵运到大雾山的年代一致。

    此外,该村还有“谢庙”“娘娘庙”。

    诗人小姐乃万金书生门第,修养自然是极雅的。下嫁董姓男人董贵有后,思念父母乃人之常情,其父母死后,她定要建庵设庙。她为纪念谢灵运而建成谢庙;为纪念他母亲而建成了娘娘庙。

    仙缘桥全国情人节大聚会的牛郎村南部,有一海拔2000米的天坪,坪有天庙,尚存“谢灵运”二字。正是灵运“诗人一生”的概括。而且这与他在山寺隐居有关。

    其他“和尚岭”、“和尚坑”等与其经历有关。

    南面还有一平地突起的山峰,当地居民称作“灵运寨 ”。

    由于暗杀事件,谢灵运而被痛杀,灵运之儿女难平怀念之情,便以此独峰作为他的化身命名的。他们在路远远望到此峰,笔直陡峭,万仞入天。

    据说,峰顶还有谢灵运墓,由于山势陡峭,至今还无人上过。南部有盘龙寨,这谢灵运回乡祭祖,建立行宫有关,此宫后名盘龙宫。驻地之西,有和尚坑,

    仙人洞上的太安寺。“太安”二字,源于灵运诞生之地,陈留县太安里。

    自然这又是他或思乡之故而取此名。西面还有一座宝山,

    此地极僻,至今道路不通。据一个100来岁的老人讲,上面有谢灵运的墓地。

    是否真有?尚待考证。

    驻地之北,为最著名的谢家坳。

    76、驱车到了千年鸟道。

    众人传闻“灵运墓”就在这里。该墓已被当地寻找珍宝的居民挖得百孔千疮。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地是灵运与夫人数会师的地方。笔者亲自己看到该地有一平方公里宽的大坪,四面竹林深深,坪上假历历在目。这是唯一难看到大雾山最高峰猛将石(海拔高达2902米)之地。据史料记载。桥头建一墓塔,作为纪念,并保留到今。该村的人为感激“国公”的天恩亦修神像供奉。可惜该像毁于文革期间,至今已无踪影。

    在大雾山米坳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有巨石,名日“蟒石头”,石头上有人工凿出的双眼,天然的嘴,朝向西北方向即灵运的故乡,表示对故土的永久思念,决心返归故里。

    他们还亲眼目睹了山地几座炼铁厂的遗址。练铁当然为了制造军械工具,如大雾山铁坪,乐寨的胡同里,马山等,这些地方火渣堆积如山,笔者沿途看到许多造纸厂。造纸湖遗址还有烤纸遗弃的木炭。这是灵运为了壮大军队而在兴工业之故。

    江南和悦儿他们找到一张“谢安庙”三十年前的照片。谢安局是灵运设立的一个纪念谢安的庙。当地许多人讲,此地还有“永福庙”、“谢惠庙”。可惜遗物被毁。数年前,还有许多人看过。

    由是观之,灵运当年在大雾山确实有过一段辉煌的故事。

    77、不妨看看谢姓典故、趣事吧。

    〖谢公屐〗: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 (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 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第十三集 老者尔来四万八千岁兮

    第十三集老者尔来四万八千岁兮

    78、州河之源在哪里?

    江南问农民考古家古董。

    在鬼峡林场那间简陋的招待所房里,古老给江南绘了一幅小地图。

    古老说:“你只要沿这条溪而上,互那里会有一个叫斗笠寨的地方,那便是州河之源。”

    江南非常感谢古老,把小地图收好,便悄悄地准备干粮,一大早就和阿囡溜出招待所,沿溪而上了。

    二红一白,一男二女沿溪而上。红的是悦儿阿囡,白的是江南。

    溪两岸开满了桃花,李花,七叶一支花。满峡谷芬芳袭人。蜜蜂勤奋地开始耕耘。阿囡穿着红色的衫子,像一团火一样地,在江南面前晃动。

    沿溪而上。

    再沿溪而上。

    79、仙人寨

    有仙缘桥全国情人节大聚会筹备组的人们在那一个寨子,早已在等着他们了。它无需太美丽,清水芙蓉地,长在州河之源,即那爬满青藤的崖壁上,为绿的和春雨所染,由牧童着一些公牛或母牛,朝紫红色的石板路仄仄而去,铃声则飘散得很远,小溪的水就从铃声落处飘出。有一个山里女子,她无需太妩媚,站在溪上面的那颗大青石上,戴着湘南常见过的那种小斗笠,在向着远山,唱着什么曲子。

    江南看见,她的耳轮挂着两个银弧。有一个寨门,它无需用木料做成,也无需用门板,只悄悄从崖上取了麻石,鬼斧神工天然而成,不高亦不矮。溪水飘出,崖壁是一块绝壁,两旁刻画了明清以来各种字样,细辨,竟有灵运时代的画的书法。那么,江南想,这里必定就是古老说的斗笠寨了。

    斗笠寨在《州河志》中,又名“爱情寨 ”。

    这三个好游人,躲在石壁下,翻开古老绘的那张图。他们在上面一一做出标记。何处是水,何处是石壁,何处是寨门,何处是壁画。

    江南和阿囡姐妹,都异常兴奋。他们将壁上飘出的水,做了试验,取了标本水,一致认为,这是州河最干净,最明净,最有益、含数十种有益于人体物质的水。这就是州河之源。

    取水完毕,他们又循着牛脖子上的铃声,循着《边城》里翠翠一般的歌声,涉过溪面,过一架天然石桥,爬一段九曲回肠的青石板路。

    于是,他们就看见一幢幢屋了。一幢幢高高矮矮的屋,点缀在石和绿之间,如一盘酣战已久的棋,布置得几乎无瑕可击。因是雨日,故每一个屋下,都可能忽闪出几声吠,和“吱呀”一声门开,亮出一朵美丽的微笑,或一声亲切的呼唤:“躲雨吧,你们。”

    80、三个好游人

    江南三个好游人,就随意地走进了一位老翁的屋。

    老者年逾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据说这个地方的老人都能活到九十多岁,现今的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