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变身香江 > 变身香江第38部分阅读

变身香江第38部分阅读

    某些教授。在香港经济问题上港币汇率问题上向中方来港人员发难。

    不过,即使是如此,也没有成功。

    在10月份,港币与美元开始实行联系汇率后。港币的币值终究是稳定了下来。

    相对于很多香港人看不清香港的前途。有钱的准备移民,没钱的心慌慌,林静是安坐如山。特别是偶尔看读报看新闻,看到那些黄皮白心的冥煮斗士们上窜下跳,就像看小丑戏一样,实在是感到很欢乐。

    “到明年这个时候,中英双方最终会达成协议,签定《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达成香港在97年的回归问题,一切尘埃落定。到时这些冥煮爱港斗士们恐怕会纷纷逃离这片‘乐土’吧。”

    而这个时候,林静回到了中大,开始了大二的学习和写书的平静的生活。

    只是在校园里,因为香港的问题,也是有着不少的波澜。相对于部分教授的“老成持重”,绝大部分的莘莘学子们热血得多了。不知由何人牵头,各大高校的学生以及校友们,组成了一个香港青年高知识分子的组织——“汇点”,就香港问题,声援祖国。

    林静身为中大的风云人物,特别是李敖那句“港台两地第一才女”传播开来后,这个“汇点”不可避免的很快就找上了她。林静对“汇点”倒是没有什么恶感,只不过先知先觉的她,最终也没有加入。

    对此,“汇点”的组织人也只能表示遗憾。

    香港岛湾仔皇后大道东387号,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

    季鹏辉是今年才刚刚调到香港分社来担任副社长一职的,因为今年是香港问题承上启下很重要极其关键的一年,所以他的背上的压力非常的沉重。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港英政府针对中方搞出那么多事来,使得分社从上到下,一个个都忙得团团转。就像现在,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快要七点了,他才刚刚批完今天的最后一份文件。

    收拾了一下,他提着文件包走出了办公室。在经过通讯室的时候,他听到里面传来说话声。

    “叶哥,你听说了没有,那个什么港大教授、报纸总编,竟然说什么主权嘛,中国可以收回,但管理权,还是雇英国人好,如果由中方来管理,香港的经济必定会受破坏。我呸,真是无耻之尤,不知道他还认不认自己是中国人,一群数典忘祖的资本主义的走狗。”

    “能说出这种话来,多半是已经被收买了的,屁股都歪掉,哪里还能为自己的祖宗说话。”

    “唉,算了,犯不着为这些汉j着恼,省得气到了自己,都说怒伤肝。”

    ……

    “小叶、小许,这么晚了还没下班啊?”

    小叶是叶伟峰,小许是许甲,一个是分社的编辑,一个是分社的通讯员。叶伟峰和许甲看到是季鹏辉,连忙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叶伟峰年纪教长,为人稳重,许甲活泼一些,对季鹏辉的问话嘻嘻一笑道:“我们这就准备走,何况,季老,您不也是还没走吗?”

    “那就一起走吧。”季鹏辉说,他是副社长,出入都有配车,不像叶伟峰和许甲,只能挤公交车。

    “可以吗?”许甲犹豫一下,问道。

    “有什么不可以的?”季鹏辉双眼一瞪,故作生气道。

    “我这就收拾一下了。”许甲吐吐舌头,答话时手忙脚乱的将几本书往书包里塞。有免费车坐,傻瓜才去挤公交车。

    季鹏辉看了一眼正在收拾书籍的许甲,见其中一本是《明报月刊》,于是问道:“这一期的《明报月刊》有什么好文章吗?”

    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每个月都会订阅香港不少的报刊,《明报月刊》是其中的一份。不过因为最近太忙,他还没来得及阅读。

    “这期的《明报月刊》只有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季鹏辉还没说话,一旁的叶伟峰就先惊讶了,“什么时候,《明报月刊》只刊登一篇文章了?”

    “是只有一篇文章啊,不过这篇文章有将近十万字而已。”许甲笑吟吟的说道。

    “那岂不是相当于专刊了,什么人的文章,份量如此之重?”叶伟峰摸着下巴问道。

    “林静的《大国崛起》,据说会是一个系列文章,这一期也是第一篇,叫做《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讲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许甲眉飞色舞的说道,“很好的文章啊,具体你自己去体会就知道了。”

    “林静,《大国崛起》?”叶伟峰咕哝着,显然他对林静这个名字也不陌生,“那确实应该去好好的体会一下。”

    “嗯,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很好的参考意义。”许甲的眼睛里闪烁着精光,意有所指的说道。

    “哦,真有那么好?”季鹏辉不置可否的说道。

    “季老,我骗你干嘛。你都不知道,在这《大国崛起》出来后,整个港台的文坛,都是了好一会呢,把《大国崛起》的问世当作是最近二三十年以来的一大盛事。它的作者,林静还被誉为港台第一才女。”

    许甲这个北大恢复招生后的第一期毕业生,文化水平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才毕业没多久就调到了香港分社这里来。眼见许甲对《大国崛起》几乎是达到了推崇的地步,本来不怎么在意的季鹏辉心里产生了一些好奇——也许这《大国崛起》真有那么一些可观之处。

    而这好奇心一起,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季鹏辉当晚回去就将这期的《明报月刊》找了来,在认认真真的阅读过三遍之后,想起了自己一个在《光明日报》当副主编的师弟,决定向他推荐一下。(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七 在内地

    季鹏辉决定将《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推荐给自己的师弟,远在北边在《光明日报》当副主编的林道仲。

    不过他的这个推荐方式有点特别,没有事先告知,而是将这一期的《明报月刊》直接邮寄到了《光明日报》的编辑部,准备给林道仲一个惊喜。

    整个过程时间有点漫长,距离季鹏辉寄出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后,他才收到了林道仲的回电。

    电话里,两人谈了一下工作上的问题。谈完了,然后不可避免的说到了《大国崛起》。

    “老林,如何啊,这文章可有可观之处吧?”季鹏辉用说笑的语气提起了话题。

    “怎么说呢,嗯,讲大国之兴衰,立意、文笔无疑都是上佳,更难能可贵的是,能用全球性的视野去看问题,高屋建瓴啊。而且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如果能够总揽全局,也许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林道仲赞叹道。

    能够当上《光明日报》的副主编,主持报社的日常工作,林道仲看事物的眼光当然是极深的,只是管中窥豹,就因为《大国崛起》的内容和季鹏辉的推荐,瞧出来了《大国崛起》的真正内涵。

    实际上他早在半个月前就收到了季鹏辉邮寄过来的包裹,不过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工作时间之外他都在阅读、思考和全方位去解读《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等到完全读通了有时间了空闲下来了。才给季鹏辉打电话。

    “哦,想不到老林你的评价这么高啊。”季鹏辉笑道。

    ……

    两人就《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谈论了一会,林道仲好奇的问了一句:“能写出如此雄文的。这林静到底是何许人也?”

    “哈哈,老林,我就猜你按耐不住要问上这么一句。”季鹏辉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实话,他当初在看了它的作者的资料也是吃了一惊,所以他现在是不无得意的说道,“这林静。在香港,在台湾,可都不是什么默默无闻之辈。”

    “名气很大?”

    “去年才……”然后季鹏辉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林静的资料简单的说了一下。

    林道仲被狠狠震惊了一番,半响才叹道:“嘶,不到十七岁,这几近于生而知之。妖孽了。”

    “那是否有望登上《光明日报》啊?”说到这里。季鹏辉适时的提了一句。

    “原来老季你打的是这个注意。”林道仲呵呵说笑了一句,沉吟了一下,才正色说道,“要是按我的意思,完全是没问题的。但以这文章的作者背景,想要刊登上《光明日报》,就并非我一个人能够做主了。这样吧,我把文章提上去。让编辑部讨论一下。”

    季鹏辉对林道仲的这个说法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光明日报》不是一般的报纸。地位非同小可,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着深层的意义的。《大国崛起》不是说不好,只是因为内容问题和作者的背景,其中就可能涉及到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所以并不能草率行事。

    有了心理准备的季鹏辉答道:“这个不急,对于刊登这事我也还没问过作者,只是探探你的口风而已。况且,据说这是系列文章,后面还有好几十万字,涉及六七个国家。”

    “还有哪几个国家?”

    “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沙俄、苏联和美国这几个国家,听说最新的一篇讲荷兰的《小国大业》快要出来了。”

    “这么快?”

    “你是不知道她当初写小说和历史文章时的速度,那才叫做快速绝伦,这其实算是慢的了。根据《明报》上的说法,这《大国崛起》系列应该是从去年就开始构思了,所以也不能是太快。”

    ……

    通电说了有大概半个小时,林道仲放下电话,坐在书桌前,一边抽烟,一边琢磨着该如何说服编辑部里的几个长着花岗岩脑袋的老顽固,将《大国崛起》刊登出来。

    “爸,我回来了。”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推门进来,见书房里烟雾缭绕,眉头微皱,说,“怎么又抽起长烟了?”

    “是清文啊,在想些事情。”林道仲点点头应了一声,却没有回答青年的问题。

    “刚才和季叔叔通过电话?”青年正是林道仲的儿子,北大大二的学生。

    “嗯。”

    “有没有帮我问买了书没有,什么时候能寄过来?”

    因为季鹏辉在香港,能够方便的买到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外文书籍,所以林道仲委托季鹏辉每隔一段时间就买一些新出的书籍寄回来,所以林清文才会有这么一问。

    “你季叔叔最近很忙,哪里有时间去帮你买书。”林道仲摇摇头说。

    “咦,《明报月刊》。”林清文正要走出书房,抬眼却看到了躺在书桌上的一本杂志,心下一喜就问道,“是最新一期的吗?”

    “9月份的,不算新了。”

    “对我们来说还是挺新的,我看看。”

    《明报月刊》林清文是知道的,香港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办的一份杂志,挺有知名度的,而且相对于内地杂志的保守,读起来更带劲一些。不过可能是这份杂志有些内容过激和偏进,并不能经常看到。

    他看到过的某几期都是经过“审核”了的,没问题的。

    “想看就拿出去看吧。”儿子的嗜书林道仲心里很清楚,被他看到的书,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放得下的,干脆就让他看了去。

    林清文拿起《明报月刊》后也不走开,而是将旁边的一张椅子用脚勾了过来坐下,翻了开来:“《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咦,林静,难道又是林静写的?”

    “你知道林静?”林道仲听儿子的语气,似乎对林静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呵呵。”林清文听父亲提起林静,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说,“看过她写的几本书。”

    “哦,都有哪些?”

    “《英雄志》、《昆仑》、《那些回不去的时光》,还有——”林清文说这几个书名的时候脸色微红,偷看了几眼父亲的脸色,见他没有发怒的迹象,才放心的说了下去,“还有《明朝那些事儿》和《品三国》。”

    林静倒是没有想到,自己的那几本书还没正式在内地出版,就步了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后尘,盗、版率先出现了,而且还在各大高校之中流传非常之广,一本不落。

    “有这么多?”刚才和季鹏辉童话时,季鹏辉说起林静的资料很简单,所以林道仲只是知道林静这个女孩是个大作家,倒并不知道这个大作家究竟写了那些书,“都是些什么书啊?”

    “《英雄志》和《昆仑》是武侠小说,《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是青春校园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和《品三国》是研究历史的学术著作。”因为担心自己读太多武侠小说引起父亲的不快,所以林清文在说到《明朝那些事儿》和《品三国》时,着重的提了一下,这是学术著作。

    “武侠小说不是不可以看,但要注意别沉迷进去了。”林道仲对儿子的那些小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不过他对武侠小说并无太大偏见,所以只是略微提点了一下。

    “是,知道的。”林清文连忙应道。

    “其它的闲书暂时放一边,这《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好好读一下,看看别人到底是如何读书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历史的。”林道仲说完这一句,熄灭了手上的烟头,举步走出了书房。

    经过刚才的一番思索,他已经想好了说服那些老顽固的说词。(未完待续。。)

    今晚没有,明天两更

    如题,抱歉!(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通过

    “部长。”

    林道仲所谓的说辞所谓的办法,就是将注意打到了眼前这个李部长身上。

    部长是李部长,全名李民生,《光明日报》总编,中宣部副部长。不过在编辑部里,不少人都习惯称他李部长。

    “老林来了。”

    书桌前的李部长闻言抬起头来看了一眼,见是林道仲,于是将手中的一份正在看着的文件搁置一旁,顺便摘下了鼻梁上的老花镜。

    “部长,昨天——”

    “老林,你还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这地方,你都很久没来过了。我就知道以你的那个性子,是等不了的。”

    “那——”

    “别急,都是知天命的人了,还像个少年那样毛躁,先坐下来再说。”李民生说着走了出来,也不叫秘书,拍拍林道仲的肩膀,示意他先坐下,然后亲手给他倒了一杯水,这才缓缓的继续道,“文章呢,我已经看过了。”

    “没问题吧?”李民生是林道仲的老上级了,两人的关系一向很好,所以他对李民生的话并不以为忤,反而是想什么就说什么。

    其实他这句话是大有深意的,他递给李民生的《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是复印本,而不是《明报月刊》原刊,更没有说明这是谁写的,只是说发现了一篇好文章,让老上级帮忙给点指导性意见。

    他问有没有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的立场有没有问题。

    “文章能有什么问题?”李民生说这话时眼睛瞪了林道仲一眼。似乎在责怪他说,现在已经是改革开放了,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要胡乱揣测乱扣帽子。

    “是,是,是。”林道仲眉开眼笑道,“不过一篇文章,能有什么问题呢。”

    “嗯。”李民生点点头,不管林道仲那“狗腿子”的神情,五指撑开压在那一堆《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的复印本上。说,“文章是很好的,用你老林的话来说是。如此有分量的文章可不常见,老李我也是大开了眼界啊。”

    林道仲心下一喜,接着就问道:“那上我们的报纸一事?”

    “老林,你啊。你啊。终于是露出狐狸的尾巴了吧。”李民生指着林道仲,摇摇头就说了一句。

    “我这点心思哪能瞒得住部长您的火眼金睛。”林道仲说。

    和老部下谈笑归谈笑,一旦说到《光明日报》正事上,李民生的神色随即微敛了起来,他沉吟了几秒钟,抬眼见林道仲一脸的期待,于是说:“我们的《光明日报》是有着理论前沿性和学术探索性的传统风格的,《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倒确实是合适。不过——”

    “不过什么?”林道仲对这个转折没有丝毫的意外,显然已经是对领导们的这种谈话方式习以为常。

    “联系到作者了吗?”李民生的问话方式果然转折性非常大。“能写出这种文章来的方家,是北大、清华亦或者人大、科大的哪位老教授啊?”

    在李民生的眼里,能够写出这种文章来的,只有那些老教授,老三届都还是太嫩了点,至于恢复高考后的最新的这一批大学生,压根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只提这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