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变身香江 > 变身香江第22部分阅读

变身香江第22部分阅读

语气说,“说实在的,我又何尝舍得让我家阿静出去抛头露面呢?”

    自己可不真的是一个弱质少女,竟然让一个少女给调戏了,林静怎么能忍得过,没好气的一把打掉她的手指:“正经点,在说正事,再恶意挑衅,小心会招来冲动的惩罚。”

    “阿静,我有时候感觉你好古板,就像那些出土文物一样,古董得……”梁音宁兀自争辩,但被林静一个瞪眼过来,气焰顿时低落,“好吧,你很开明、时尚、机灵、活泼……”

    “哦,对了。还有,yy,这是什么意思啊,阿静,我发现你经常会说一些我们都不知道的词出来?”梁音宁一口气说完一句,在林静快要忍不住的时候又突然冒出来一句。

    “有吗?”林静摸着鼻尖,打起了哈哈。

    “没有?刚刚不就说了一个!”梁音宁撇撇嘴说,“快说,yy到底是什么意思?”

    林静板起面孔说:“《红楼梦》里的一个词,出自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醴曲演红楼梦’,如果你想知道就自己去找吧。”

    “《红楼梦》?看过一点点,不够写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看不下去。”梁音宁说。

    她已经习惯了看情节紧凑,富含想象力的武侠小说。而《红楼梦》,写的只是荣国府的细腻的日常生活,写的是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

    题材上是现实题材,手法是写实手法,减弱了传奇色彩,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以说,用晚明公安派的袁中道对《金瓶梅》的评价——“琐碎中有无限烟波”这句话,来评价《红楼梦》同样也是确当的。

    “难道你不知道,《红楼梦》虽然描绘的是只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但就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内容,却平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冗赘,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吗?”或许把《红楼梦》提到高中国历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个高度有待商榷,但《红楼梦》确实是林静心目中的神作,她听得音宁如此贬低,就有些恼火的骂了一句,“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要不,你就好像写明朝历史那样,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手法,来解读《红楼梦》?”梁音宁却也不着恼,反而赖了上去,“如果你能写得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有趣,我保证一字不漏的看完它。”梁音宁嬉皮笑脸的答道。

    解读《红楼梦》,那不成了研究红学了?

    后世倒是有一个叫刘心武的作家,因为研究红学而写了一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书,而且还在《百家讲坛》上开讲,并很受欢迎。

    “不行。”梁音宁想到这里,下意识的就摇了摇头。

    “在自言自语的说什么呢,什么不行?”

    “解读《红楼梦》行不通。”林静正色答道。

    因为要读懂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是需要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基础上的。梁音宁都差不多等于对《红楼梦》完全没有印象,说一个秦可卿的名字,她都不知道是谁,那么就算林静将《揭秘〈红楼梦〉》复制出来,她只会看得一头雾水,完全没有什么用处。

    复制一部只能自观自赏的作品出来,不是林静想要做的事情。

    “行不通,那你就直接告诉我yy是什么意思。”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要知道自己去找。我就不告诉你,让你整天心挂挂。”

    “咦,阿静,我怎么发现你突然变坏了。”

    “哎呀,竟然被你发现了我的本质。”

    “欠揍了你,看我的九阴白骨爪!”

    “如此的阴险,你这分明是龙爪手。”

    ……

    “姐,音宁姐,你们在干什么?”

    却是林言刚好回来,看到仿佛小孩子一样,正在打闹得面红耳赤的林静和梁音宁,惊讶得差点就摔了一跤。在他的印象中,音宁姐有时候或许喜欢胡闹,但姐姐却一向都是很正经的,甚至是严肃的,有点长姐如母,他哪里见过这种形象的姐姐。

    向来眼看六路耳听八方的林静,没想到弟弟出现在身边,还目睹了自己的窘境,都不知道,面上略囧时,连忙就拉了一把音宁,将她按住,回过头来掩饰的微笑道:“原来是阿言回来了。”

    “是啊,刚回来。”林言见姐姐一下子又恢复了以往的形象,忍住笑,说道。

    “看什么书了?”林静看了一眼林言手中拿着的书,为了掩饰一丝的尴尬,无话找话的问了一句。

    没想到林静的这么一问,却轮到让林言变得不好意思了,他摸摸后脑勺,讪讪的答道:“《三国志》。”

    “怎么突然喜欢读三国了?”林静好奇之下问道,据她的了解,弟弟林言是不喜欢读武侠小说以外的书的,连《三国演义》都不例外,更不用说《三国志》这种对于一般人来说都诘口拗牙的古话文的史志。

    “这个,这个嘛……”林言吞吞吐吐起来。

    “是不是你暗恋的女孩子在读《三国志》?”梁音宁突然插了一句。

    不料梁音宁插进来的这一句,却仿佛天外飞仙一样,竟然一语中的般直接命中了林言的“要害”,以至于林言的面孔瞬间就涨得通红了起来。

    如此一来,事实也就水落石出了。

    事情无非是林言喜欢暗恋上了一个女孩子,而这个女孩子在读《三国志》,他想要……

    “读得懂吗?”年少慕艾,无可厚非,所以林静不关心早不早恋的问题,反倒是怕弟弟因为读不懂《三国志》,而失去了一个机会。

    “好难啊!”林言红着脸答道,神情略显颓丧,显然《三国志》确实是难倒了他。

    “不用怕,有你姐姐这个学霸在这,什么难题都给你解决了。”梁音宁拍着林言的肩膀,豪气干云的说道。

    (这是上架前的最后一章公众章。明天,大年初二,本书就正式上架了,希望届时能够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订阅+月票,谢谢!)

    c

    第九十七章 《品三国》求订阅

    (新年上架第一章,求订阅,求首订!)

    “阿静,你说,是这样吗?”梁音宁回过头来,对林静眨了眨眼。

    林静没有理会梁音宁那狡黠的目光,因为弟弟林言的一句“很难懂”提醒了她,她有些奇怪的朝弟弟林言问道:“你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她为什么要去读《三国志》?”

    对于一个才读中三的学生来说,全古文的《三国志》难度无疑是大了一点。

    当然,林静这样的穿越者例外。

    “她读了姐你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林言说这话时双耳通红。

    原来林言喜欢的那个女孩,因为读《明朝那些事儿》受到启发,想要模仿这部书的写法,写一部《三国那些事儿》。

    林静不得不赞一句:其志可嘉!

    如果林静她不是穿越者,如果她不是脑子里装着四卷《明朝》,她都不会去写《明朝》。而现在,一个中三的学生,竟然有勇气去写三国,暂且不论最终写出来的是什么样子,这种精神就已经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对于许多事情,困难是一回事,有没有勇气尝试着去做又是另一回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

    “阿言,这个女孩值得去追啊。”林静微笑着说道。

    “啊,这,那,我,她……”林言没想到姐姐会这么直接的将他想要做的事说出来,一时之间脑子有些混乱了起来。

    梁音宁看到林言一副高兴得糊涂的样子。一巴掌就拍在他后脑勺上,说:“你这个笨蛋,御旨已经在手。还不快快请求支援?”

    “哦,是的,音宁姐。”林言脸上略带一丝腼腆,转而向姐姐问道,“姐,你能帮我吗?这《三国志》实在是太难了。我这两天什么都没做,一直在读。但连五页都还没读完,而且读完了的五页,也都还是稀里糊涂的。”

    对于姐姐的能力。特别是读书和赚钱的能力,林言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那些年,我帮弟弟追女孩》?

    林静看着弟弟脸上的期盼和希冀,思绪不由得飞到了天际去。

    就在梁音宁以为林静不同意。林言要失望之际。林静终于是将思绪拉了回来,说:“好,就让我们一起去遨游三国。”

    因为中国的历史悠长,语言方式的不断变迁,文章有古今之别,特别是在白话文普及之后,就古文而言,即使是作为古文基础的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现在的人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连理解都难。更不用说读懂、欣赏。

    这也导致了就算是喜欢它们的人,即使社会上关于古文注释的著作很多,但读起来依然是很吃力,不读上好几遍,都难以深悟其精髓,难悟其妙。

    一方面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神往,另一方面却是面对传统文化这块大蛋糕无法吞下去。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金山,但我们的青少年缺乏开采的能力。

    就像是林言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读《三国志》一样。

    对于林言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为什么选择写三国,林静能够猜到一点。

    三国的历史,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几乎个个中国人都知道一点。

    “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赵云单骑救主”、“张飞威震长坂桥”、“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

    一段段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而他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

    就好像清初的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将明朝的杨慎写的一首词——《临江仙》作为楔子,放在了《三国演义》的卷首所写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或许这个一点相对于历史的形象并不是那么正确。

    但相对于其它的小说名著,论中国人的熟悉程度,三国无疑是占了比较多的便宜的。

    只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小说始终是小说,无论它写得有多么的出彩动人,都无法掩盖它的虚构成分。

    而为了让喜欢历史,喜欢三国历史,而又因为古文望而却步的人,于是易中天先生写出了《品三国》。

    用谁都懂的语言讲他们不知道的事!

    这是《百家讲坛》的宗旨之一,也是易中天先生品读三国的宗旨。

    易中天先生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然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

    《品三国》将三国的历史讲得非常有趣,而且这种有趣还不是娱乐化的有趣,而是是在不失信、不失真、不伤害历史的基础上的有趣。这种有趣让人人都喜欢听、听得懂并记得住,所以《品三国》是趣味性并没有妨碍它本身的学术性。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文化产品能够火爆,是因为它的智力水平、美学高度刚好契合大众的审美的平庸,并定下一个把很多人喜欢和很少人喜欢作为评论一个作品的标准。

    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

    先不说什么大俗或者大雅的事,就只不过《品三国》让很多人,突然认识到,原来中国的历史是如此之有趣的!

    从而很多人从《品三国》开始,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找到能够启迪自己的东西。

    引领潮流,单凭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易中天先生也因此而被冠之与“学术超男”的尊称。

    《品三国》与《明朝那些事儿》都写得非常的有趣,《品三国》比起《明朝那些事儿》,在语言风格上幽默得来更加的优美。内容上,《明朝那些事儿》是写历史的年代记,而《品三国》是分析、总结和归纳历史。

    两者的定位不同,所以《明朝》是历史通俗读物,《品三国》则是学术性的著作。

    或许有不少人不赞同《品三国》的观点,但它确实是学术著作无疑,对于林静这个已经在修读历史的学生来说,《品三国》能让她走得更远。

    对亚视要求的节目文稿,《品三国》这个都能在《百家讲坛》上开讲的著作,当然不会有什么不适合。

    对林言,《品三国》可以让他轻而易举的就了解到三国的历史,还可能因此而追到他喜欢的女孩。

    可谓是一举三得!(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 需要修改的地方

    (求订阅,求月票!)

    梁音宁见林静终于要解读三国,而且还说要尽量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来解读,不禁就有些翘首以待了。

    《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全部完稿,虽然才出版了两卷,但梁音宁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将《明朝》全部看完。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不免就感觉有些遗憾和空虚。

    就好像后世的人读网络小说,几百万字看下来,看时会很爽,但在看完的那一刻心里难免产生一种空落落的思念感,总觉得如果再长一点就好了,其实几百万字已经不短了。

    而梁音宁也是这样,只不过明朝的历史也就是那两百多年,无论是怎么写,都只能结束在清朝之前。

    所以她在空落落之余,不时会要求林静再写一点,即使不是明朝的,也可以是别的朝代,只要保持《明朝》的水准就行了。

    但历史这东西,不是说写就能写的,你首先就必须阅读大量的史料,还要有独运的匠心,写出来的东西才有人看。何况林静的这种写是穿越者的“再创作”,真材实料,因为每日勤读不辍倒也有了一些,但要说达到能写史的程度,差的还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与《明朝那些事儿》相类似,而水平又不错的书倒是有一部,高天流云写的《如果这是宋史》。但先且不说《如果这是宋史》写出来能否达到《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单说林静只是知道有这么一部书而没读过这部书,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

    所以在写完《明朝》后,林静一直没有动笔,而梁音宁无奈之余只好每日都念上一遍“何年何月得尝所望”。

    没想到亚视上一趟门,竟然立即就有了新的盼头,梁音宁又怎么能够不喜出望外。

    欣喜之下,梁音宁就立即搬出了一部早已准备好的便携式手提中文打字机。

    “这可是最新的打字产品,阿静你以后要写东西就方便快速多了。”梁音宁笑着说道,她虽然很喜欢看林静埋首伏案奋笔疾书时的认真的样子,但这个样她自己都能感觉到累,所以在这款便携式手提中文打字机一出来,就马上买了一部,用来送给林静。

    “还有这东西啊。”林静惊讶道。

    说实话,从网络时代穿越过来的她,对这个年代一开始是不怎么适应的。没电脑,没网络,没手机,连写点东西都需要一笔一划在纸上书写,速度慢得来还累。

    也许有人说,这个年代怎么就没电脑了?但林静认为,这个年代的电脑,与后世的电脑相比,简陋得让她没有去动的,如此一来,和没有电脑也就差不多。

    至于打字机,习惯了电脑的她压根没有想到过这种原始的事物。

    “打字机在手,阿静你是如虎添翼,还不快马扬鞭一骑绝尘?”梁音宁说这话时,笑得好像一只狐狸,“现在我蛮有空的,所以你可以口述,让我来打字,是不是能够写得多一点呢?。”

    “没问题。”有人帮忙,那再好不过了,林静说完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阿言,你到阁楼上拿一本《三国演义》下来。”

    “阿静,你不是要讲正史的吗,拿《三国演义》干嘛?”梁音宁有些奇怪,因为林静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都不去接触明朝的演义、小说和野史的,只读《明史》、《弇州史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剑桥中国明代史》、《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等等这些正史。

    林静没有立即回答梁音宁的这个问题,等弟弟林言从阁楼上将《三国演义》拿下来,她喝了口茶水,清清喉咙,翻开《三国志》,缓缓开启起三国之旅。

    “我们读史,要在之前了解一下写史的人,看他这个人可不可靠。就比如你现在在读《三国志?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