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变身香江 > 变身香江第4部分阅读

变身香江第4部分阅读

近一直忙着将他所写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修订整合出版,没有太多关注《明报》的ri常事务,只是偶然听说了林静的事情,于是找来晚报的副主编问了一问。

    “我们的晚报上连载的《英雄志》和那个7女状元是同一个人?”

    “是啊,查先生,当初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很惊讶,这不,随着她的访谈在副刊上登录,已经成为香江的奇谈了。”

    “那这位林静小友家庭贫困也是事实?”

    “确实啊,她妈妈年初的时候过世,一家住在公屋里,据说还欠了不少的债务。”

    “她的稿酬是怎样算的?”

    “千字三十五。”

    “千字三十五,低了点,翻一番吧。”

    翻一番就是千字七十,胡文亮迟疑了一下。《明报》一般都不会主动给作者加稿酬的,金庸猛地说要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作者加一倍的稿酬,很是让胡副主编惊讶了一下。

    “有什么困难吗?”金庸没有多解释,只是随口问了一句。

    “困难倒是没有……”按照《明报》的规定,就算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给《明报》带来了实际销量的增长,给增加稿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般都是慢慢少量的加。

    “就当是资助这位穷且益坚的小友读书吧。”

    金庸办报是纯粹当成生意来做,而做生意想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严格控制成本,所以他对报纸的支出才会那么的锱铢必较,在商言商嘛。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他吝啬之名远播整个香江。

    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金庸倒并不怎么吝啬。对于捐资助学这一类善举,他一向是慷慨解囊的。

    就比如,有一次金庸带着一百万元的支票去一所学校捐款,学校的校长和他也是很熟悉的朋友,接过支票看了一眼后开了一个玩笑说“是不是写少了一个零”,金庸当时没多说,回头却立马送上了九百万。

    既然主事人发话,胡副主编自然是从善如流。

    林静那边很快就收到了《英雄志》的新合约。她虽然也相信《英雄志》的价格不会一直停留在千字三十五不变,但没料到喜悦来得如此之快。

    《英雄志》已经连载出去了的有三十万余字,是旧价千字三十五不变,三十万余字以后的则作价千字七十,这意味着她一下子就能够多赚十多万。

    而且随着她的名声慢慢打响,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

    第十五章 四面出击

    “让人落泪的《英雄志》!”

    “具有‘清明上河图’风貌的武侠小说!”

    “《英雄志》告诉了我,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chéng rén的童话’,它完全能够承载更加沉重和深刻的主题。”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它带有一种深红近血的悲sè,洒落在金庸的圆满与古龙的简白之外,为读者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新体触——古典的xg格,后现代的结构,充满荡气回肠的悲凉,堪称一部‘男人的武侠’。”

    ……

    《英雄志》热起了,《明报晚报》的编辑又在这个热度之上添了一把火,把晚报的销量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七万份。

    不过这始终只是新闻的广告效果堆起来的泡沫,七万份的惊喜只是让晚报的工作人员高兴了几天的时间,很快晚报的销量就又回落到了四万五千余份。

    四万当然无法与七万相提并论,但是相对于当初犹如一潭死水的一万,则又能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而后随着《英雄志》情节的进度发展,晚报的平均销量稳定在了五万份。

    《明报晚报》因为这几年的销量太差,金庸已经有了关闭的念头。在历史上,到了1988年,他在筹备《明报》上市时就排除众议,关闭了晚报。

    现在晚报的销量不但好转,而且还大增,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一直经营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几个晚报编辑这一回终于彻底安下心来。

    至此,林静刚好将字数高达三百七十多万字的《英雄志》全部写完。

    在交稿的时候,她除了将《英雄志》的全部稿子带上之外,还趁势出击,携了一部已经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昆仑》,准备到《明报》的总公司去面见金庸。

    她对《昆仑》的期待度比《英雄志》高一些,毕竟《英雄志》是在她籍籍无名时就投了出去的。

    《昆仑》相对于传统武侠小说,是稍有改良的武侠新作,在后世是号称扛起后武侠大旗的作品。

    书里面有一句短句可能让很多读过它的读者都有印象:有不谐者吾击之!

    《昆仑》的故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太有新意的地方,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小说中融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的算学之术,写前人之所未写,可以说是一部用数学知识组织起来的武侠小说。

    《昆仑》原著的优点鲜明,缺点也同样明显。

    可能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吧,《昆仑》里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有着非常浓重的模仿痕迹。

    为了让《昆仑》更加的出sè,林静在没有伤筋动骨的基础上删改了原著内容的一部分,让它看起来更“新”一些。

    也正是因为要对《昆仑》进行修改,所以她写得比较慢,前前后后的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写了二十多万,前传《铁血天骄》她还没写。

    之所以会在《英雄志》之后接着《昆仑》,完全是为了体现一个求新求变的理念,一个可以当作喙头的理念。

    当然,林静事实上并没有求新求变,因为《英雄志》和《昆仑》都不是她的真正的作品。

    将《英雄志》三百多万字的余稿全部一次xg交付给《明报晚报》的胡副主编时,让晚报的所有编辑都大大为之震惊了一番。

    他们都对林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出几百万字而感到吃惊,此时的香江写文最快的无疑是倪匡这个快手,这个记录从他出道伊始就一直保持到现在,但没想到竟然如此容易就被打破。

    林静当然不是为了让震惊他们而来,《英雄志》因采访事件而加了一倍的价钱,达到了千字七十,已经到顶了,没有再加价的可能,尽管它本身也写得很好。

    毕竟《明报》向来就已稿酬低而闻名,特别是这个年代,连《明报月刊》这样高水准的学术xg刊物,大学讲师级投稿,都是千字八十,教授级投考,也才千字一百到一百五。

    不是说搞学术的稿费就一定比写武侠小说的高,内地此时还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呢,但《明报》的规矩一向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昔ri就连倪匡这样已经名声远播,在香江小说界如ri中天的“大家”,和金庸还是很好的朋友,他想要加价,最后也被金庸用信给逼得噤若寒蝉。

    一句话,《英雄志》想要再突破千字七十,简直是难如登天。

    既然加价无望,还不如索xg将余稿全部交清,拿钱回家还债。

    最近因为林静的那一次采访稿,他一家被闹得街知巷闻的,之前一干知道他们家穷拿不出钱来还债的债主没有动静,但此时却逼上了门来,因为他们认为你都成名人了,有名就有利,难道连那么点“小钱”都拿不出来?

    记者进不了门,但他们是债主是“大爷”,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来了林静她们想不开门都不行。开门了,家里就不再拥有清静。

    所以这些债务,晚还清不如早还清。

    要真的是每个星期交一次稿领一次稿费,还不知道要领到何时才能够全部领完全部的稿费。

    在取稿费的时候,想要见一见“传说”中的7状元、《英雄志》的作者的金庸亲自出面,给林静签写了一张三十万元整的支票。

    “不是二十五万吗?”林静没有接支票。

    “稿费确实是二十五万,剩下的是一些不知姓名的热心人士的捐款。”金庸见林静犹豫迟疑不拿,笑容就敛去了,他的国字脸只要认真起来就会有些不怒而威的效果,“难道你现在不需要吗,还是说采访稿上写的都是假的?”

    “谢谢!”林静硬着头皮接过,倒不是金庸的态度让她害怕了,而是考虑到些天天守在楼下凶神恶煞的债主,实在是让家里人不堪其扰。

    三十万,刚好可以还清借了高利贷的那一部分,和一部分催得很急很凶的。

    “这是你的新作《昆仑》?”等林静接了支票,金庸才将那一个装着《昆仑》稿子的袋子拿了过来。

    “是的,是我在学习数学时偶然得到的灵感,结合了武侠小说写出来的。”林静早已编好的借口回答,“目前只是写了二十多万字,按照大纲计算还有大概一百万。”

    “一百二十万余字。”

    金庸说话时眉头微皱着,写武侠小说不像学术论文那么难,但也不说写就有的了,何况还是百万字。他最长的一部小说是《天龙八部》,也才一百五十万字左右,可林静却刚写了一部三百多万接近四百万字的《英雄志》,现在又是一百余万字的《昆仑》,这样的创作效率让他感到有点担忧。

    《英雄志》他读过了一点,感觉颇有可取之处,这个小作者才十五岁啊,如果能够坚持学习,未来很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结果会是伤仲永。

    “嗯,不是很长,希望能够得到查先生的指点。”林静察言观sè之下,猜出了金庸的部分想法,但她也没有什么办法,难道说,这些小说都不是我写的,我在其中只是起到复制润sè的作用?

    那后果不过是徒增笑耳!

    “好吧,暂时就留在这里,我先看一看。”

    先看一看的结果是,三天后林静又来到了《明报》总公司这里。

    “《昆仑》写得很好,里面有关数学的应用我很喜欢,这是对武侠小说创作的一种有益而又成功的尝试。”

    金庸的一句话定确定了《昆仑》的价值,直接在《英雄志》的千字七十上提了三十块,达到了一千字一百元,并在《明报》副刊上连载。

    《明报晚报》的销量再怎么增长始终没有超过《明报》,因为《明报》有着常年八万份的订阅量。而且能在《明报》副刊上连载文章,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个莫大的肯定。

    “还请查先生能够再答应我的一个请求?”

    “请说,希望是我能够做到的。”

    “给《昆仑》题写书名。”

    后世的《昆仑》不是有梁羽生先生题字吗,穿越了,我就请金庸先生题。林静心怀不可告人的秘密,非常诚恳的对金庸请求道。

    “只要你不嫌我的字写得差,倒是无所谓。”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金庸即席挥毫,写下了“昆仑”两个大字。

    三天之后,金庸亲笔题名的《昆仑》出现在了《明报》副刊的小说版上,立即在香江引发了广泛的议论。

    《英雄志》在《明报晚报》上的连载还方兴未艾,紧接着又是一部《昆仑》,更是直接杀上《明报》副刊,还得到了金庸的题字肯定,无疑让那些刊登有武侠小说的报社的编辑大跌眼镜。

    而在许许多多普通的武侠小说爱好者的心里,金庸武侠小说的这个招牌是响当当的,毋容置疑的。他能够给一部小说题字,也就间接证明了那部小说的较高可读xg,尽管他没有在口头上对《昆仑》作任何的评价。

    一时之间,无论是《英雄志》还是《昆仑》,都在一片叫好声中火爆得一塌糊涂。

    林静的武侠小说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少眼热的报社的编辑一个个都行动了起来,开专栏请她在上面写稿。

    已经完成了《英雄志》,只剩下一百万字的《昆仑》,林静对于那些报社的请求欣然答应,家里还有债务没还清呢,写稿赚钱势在必行。不过她这次不打算写武侠小说了,后世比较好的武侠小说,也就只有这两部。

    既然那些报社都原意刊登有关她的东西,她何妨写一部言情小说去试一试,他们不是说她“不喜言情爱武侠”吗?

    言情小说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大多都是几十万,鲜少有超过一百万字的,写起来快出版快拿钱也快。况且言情小说号称女人的鸦、片,读言情小说的人的数量可一点都不比读武侠小说的人少。

    报社对林静准备写言情小说也没有反对,那些报社的编辑认为,林静这个“武侠小说家”写言情小说本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喙头,根本就不必担心销量。

    在确定写言情小说后,林静就决定写一部自个认为比较好。

    在写《昆仑》之余,还要写一部言情小说,更要在写的过程中做不少大幅度的修改,让这些小说拥有这个时代的时代感,以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硬伤”,林静一下子又忙得天昏地暗起来。;

    第十六章 一室独明

    当!

    挂钟敲了一下,凌晨一点半,夜已经深了。

    梨木树这一片的公屋村早不复白天的人声鼎沸,浓重的夜sè之下漆黑深处,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之声。

    啪!啪!

    一阵风吹过,没有撑住的玻璃窗被吹得拍打在墙壁上。

    客厅里一直在埋头苦写的林静停下笔,站起来伸出手去将玻璃窗关上。

    哗啦……

    刚停没多久的雨又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敲打在窗上,又快又急。

    有几点洒在林静的脸上,凉丝丝的。

    雨天里撑着伞独自一个人在街上漫步,看起来似乎是一件浪漫而又有情趣的事。

    前世的林静也许喜欢,但现在却很讨厌。

    南方本来就湿气重,更不用说靠海的香江了,加上最近雨就没有停过,不是倾盆大雨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中仿佛随手一抓就能抓到一团的水汽,连墙壁都好像在渗水一样,到处都是cháo湿一片。

    而更加糟糕的是,爸爸的右手关节只要是这种连绵的y雨天气就会红肿疼痛。

    咳!咳!咳!

    屋里传来他闷在胸口低沉的咳嗽声,就像现在这样,他因为关节痛连睡觉都睡不安稳。晚上睡不好,白天还要早早起床去上班,具体的工作又繁重,长期这样下去人很容易就垮掉。

    看在眼里的林静很是担心,她出口劝解过不要这么劳碌,但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

    无奈之下,林静只能更加的努力,争取赚到不用爸爸工作家里都能够过得很好的钱。

    现在她为两份报纸供稿,《明报》、《东方ri报》,《明报》上连载的自然是《昆仑》,在《东方ri报》连载的是青chun校园言情小说《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整个香江,同时在两份报纸上连载三部长篇小说,每天都是三万多字,确实是有点儿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她现在是每天写四万字左右,大部分时间都是写《昆仑》,然后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写《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无法像以前那样快,主要是这两部小说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改,而且改动还比较大。

    《昆仑》的核心内容不变,然后去掉那些深重的模仿痕迹。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是根据《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三重门》改编的。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读起来就像是写给年少的自己的书,发黄的照片,逝去的时光,淡淡的回忆,读完之后让人心生感慨,似乎回不去的时光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三重门》,比起《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充斥着大量的冷幽默,讽刺xg的内容也更加的多许多,少年人读起来会感觉非常痛快。

    这两部看风马牛不相及的小说,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它们的主人公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冷静的都是尖锐的也都是桀骜不驯的,有点儿狭隘,有点儿天真,也有点儿可爱。

    或许,青chun都是那样张扬不羁的相似吧。

    两相比较之下,删去了成年以后的内容,截取了不少比较有趣的故事,改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背景,结合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最后放大进香江的七十年代中。

    这样大篇幅的删改下来,综合了两部小说的优点的《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反而成了最符合她的身份年龄所能够写出来的书。

    因为它不再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小说,主要讲的反而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发生在中小学里的故事。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