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娱乐大宗师 > 重生之娱乐大宗师第39部分阅读

重生之娱乐大宗师第39部分阅读

死不承认的。”也抹了一把嘴唇,死小子的嘴还挺软的,不过有口水,呸呸。

    也不知道怎的。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都没有,书上不是说亲吻会面红心跳,手足无措么?洛瑶觉得也就那么回事,跟亲脸什么地完全没区别。

    叶唐其实也没啥大感觉,就是被吓了一跳,而后就是满嘴柔软加满鼻馨香,随后就……没了,这跟想像中的初吻完全不一样啊。

    听到洛瑶的话,叶唐有些无语,他那是不承认么?事实本就如此啊。不过现在初吻确实被她夺走了。叶唐有些哑口无言。

    早知道承认还好些,现在可好,一半初吻都不剩下了,后悔莫及啊。不过幸亏初夜还在。这可是实打实的东西。千万得保住了。

    叶唐不敢再惹她了,万一她再发疯不管不顾的在车上就把他那个啥了,那真的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身子了。万幸万幸。

    心里很庆幸,叶唐盯着洛瑶的嘴唇又道:“那个,你刚才有什么感觉?”贞操没丢没啥大关系,守身如玉说的就是贞节,他还是很纯洁的,冰清玉洁。

    “什么感觉?屁的感觉,全是口水。”洛瑶又呸呸了两口,像是很嫌恶似的。

    叶唐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占了他这么大的便宜还敢嫌弃,真是岂有此理,说道:“真没感觉?其实我也没什么感觉,我觉得我们那不是真的亲吻哈,应该算是礼节性的问候,就像某些非洲小国家,见个面不管男女都要碰碰嘴唇,完全是礼貌,此吻无关初吻。”

    既然都没感觉那就说明不是真正的初吻,还是把初吻找回来再说,能不丢就不丢嘛。

    洛瑶快无语死了,这理由找的,真是无话可说,狠狠瞪了一眼后就懒得搭理他了,反正在她心里初吻是没了的,不管他承不承认。

    一路回去两人都没说话,心里都有些怪怪的,无论怎么说,两人亲嘴了,是发狠也好,是报复也好,嘴唇都碰到一起了,那是男女之间才能做的事,他们俩算怎么回事?

    叶唐还好点,只是感觉有些怪异,洛瑶却感觉别扭得要命,当时干嘛就被他激怒主动亲他的嘴了呢?淡定功夫不到家啊。

    回到南区,先去别院梳洗了一下,之后叶唐和洛瑶才去‘水清雅居’,水清先生和文蔚先生今天一天也是过的相当愉快,两人都是雅士,有许多共同的语言,正如俞伯牙遇上钟子期,两人都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当然相见恨晚就不是了,他们俩人以前早就认识了,只是没这俩天谈的话题多而已。

    水清先生是旧派之人,文蔚先生以前和他有过接触,但也是泛泛之交,没有深交,点到为止,这次主要是因为叶唐的原因,两人一聊之下就有些收不住。

    对叶唐这个小子,不仅水清先生很喜爱,文蔚先生也是很喜爱的,才华横溢不说,性子同样十分惹人喜欢,两者兼备之下,那就更不用说了。

    两人还是在园子那处亭子里,见到他们两个老头子正在小酌,看他俩一脸的享受与满面春风,估计是又聊到什么共同的话题了。

    亭子里就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见到叶唐和洛瑶过来,两人同时笑了起来,看到叶唐他们心里就说不出的舒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尤其是水清先生,那笑容,灿烂得都没法形容了。

    叶唐虽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也没费唇舌纠结这个问题,这明显就是他很得二人欢心,求之不得啊,都可以称呼为‘简在师心’了。

    这是好事,说不定以后洛瑶妹妹当他的小妾很容易就通过了,水清先生可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他要是不同意,想要修成正果估计会十分困难。

    当然,看洛瑶妹妹的样子她自己也不愿意,所以还是别胡思乱想了,亲个嘴都没感觉,那还有戏唱么?左手跟右手永远是‘爱’不到一起的。

    文蔚先生没离开一个愿意是与水清先生聊的意犹未尽,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叶唐,他的那篇《爱莲说》和《沁园春 雪》的事情还没谈,以这一文一词的优秀,发表在华夏文学完全没问题,得跟他好好商量一下。

    坐下后没多久就听到文蔚先生说这事,叶唐有些无奈。又有些蛋疼,昨晚咋就不说呢,非得放到今天说,害得他不能陪小媳妇儿和丈母娘,害死人了。

    但是这也算件大好事,华夏文学可比微语杂志有名气多了,一个顶级一流,一个二流,分量天差地别,叶唐想想就答应了。虽然好像有点对不起丈母娘大人。但那日文蔚先生说了优胜者在华夏文学上发表,现在要是拒绝会很不合适的。

    再者,丈母娘大人要好诗词他还有大把,没必要纠缠这两篇。做人得讲信用。既然是在诗会上念出来的。那就给文蔚先生发表吧,想来稿费也不会少,名利双收这种事傻蛋才会拒绝。

    叶唐答应的很痛快。眉头都没皱一下,文蔚先生一张脸都快笑出花来,说实话他还真怕叶唐会拒绝,就算是在诗会上作出来的,但著作权还是他的,必须他同意才行。

    而且他的那篇文和那首词不算正儿八经参加诗会作下,是与别人比斗作出来的,连文字都没留下,没有他的同意华夏文学也是不能随便发表的。

    《爱莲说》和《沁园春 雪》在网络已经流传遍了,但纸质媒体还没发表,在华夏,纸质媒体是尤为重要的,没有印成铅字,就算在网络再有名,也比不得现实成书发表刊印成册有用。

    尤其是像华夏文学这种刊物,不上一次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有多大名气,得不到权威的承认,始终会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这就是中华国文化圈的现实,也是一种潜在的规则。

    叶唐对这点也是有了解的,所以除了《鹊桥仙》《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几首在网上发表,其余的尽量都让余月清刊印发表了。

    当然,一开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讨好自家岳母大人,为了小仙女,别说诗词了,就算要他上刀山下火海都愿意,更何况还有稿费可以收,何乐不为?

    在网络发表他可是一分钱都没收到过的。

    “子清,这里还有一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待叶唐和文蔚先生谈完正事,水清先生突然说话了,一开口就是商量的语气。

    “什么事?老师您说。”叶唐忽然有种很不好的预感,水清先生的神色有点不像是好事的感觉啊。

    水清先生笑了笑,道:“文蔚兄今天跟我提了一下,想要lwen2lwen2推荐你去华夏书院学习,你的意思如何?”

    华夏书院是中华国最富盛名的一所学院,比之京城大学还要有名,一般人是进不去的,文蔚先生今天跟他提了提,他就有点意动,叶唐的诗词文这些是不错,但是经史子集实在太不堪了,去那里学习一下很不错。

    而且,更重要的是那里学习环境非常好,学习气氛也很浓厚,有数名大儒在里边任教,叶唐这块璞玉好好雕琢一番,想必对他的将来会很有好处。

    华夏书院叶唐还真不是十分清楚,奇怪的道:“华夏书院在哪里?是学什么的?经史子集什么的就算了,没兴趣。”听名字就跟古代学院似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他可真不想学,在那个世界读书时就差点没被文言文折磨死,可不想再来一遭,闲暇时候看看那还差不多,专门学就算了吧。

    听他这么说,水清先生就朝文蔚先生无奈的一笑,那时就跟他说过子清不喜欢学这些东西,他还偏偏不信,现在怎么样?应验了吧。

    文蔚先生有点无言,但还是笑道:“华夏书院在金陵,也不全是学这些东西,有很多东西学的,咱们中华国几任领导人都是从华夏书院出来的,你真不想去?”

    华夏书院其实也算是一所大学,要真全是那些课程,估计还真排到中华国第一大学去,现任中华国领导人就是华夏书院出来的,可以说就等于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剑桥,牛津,培养出了一位又一位国家领导者。

    当然,文蔚先生的本意可没想让叶唐也成为国家领导人,他的想法与水清先生是一样的,把叶唐培养成一位大文豪,大诗人,那绝对比成为国家领导人有意义多了。

    要知道国家领导人好求,大文豪却是百年难遇的,华夏书院诗风鼎盛,去学习几年绝对比跟在水清先生身边要好,有竞争,有压力,才有动力啊。(未完待续。。)

    第155章 周易

    水清先生其实也有这种想法,诗词他是教不了什么的,国画在书院也可以学,进去了他就不会那么懒懒散散,对他的将来是很有帮助的。

    两人都看着他,叶唐有些苦笑,文蔚先生说的很有吸引力,但是国家领导人关他什么事?他又没想成为国家主席或是总统,那太遥远了。

    而且他也自认没那个本事,管理一个国家可不是开玩笑的,叶唐是想都不敢想的。

    文蔚先生是好意,水清先生估计也有点那意思,叶唐就道:“这个,能不能让我先考虑一下?想去了我再给您老答复行么?”

    叶唐使了个拖延计,暂时他是真没那个打算的,有钱又有小仙女,他还奢望那么多做什么?自讨苦吃的事情他可真不想干。

    他没直接拒绝,但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不是傻子,自然也听出了他婉拒的意思,两人都无奈摇头,他不想去他们也不能把他绑着去,幸好他没把话说死,以后还有机会的。

    文蔚先生道:“那也行,想去了你再找我吧,你个臭小子。”也不生气,笑眯眯的。

    水清先生也笑骂道:“就是个混小子,去华夏书院学习可是许多人求都求不到的,你还不想去,也不知道你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叶唐嘿嘿的傻笑,他还能想什么?不想跳火坑呗,再说了,大学他又不是没读过,没什么新鲜的。再读一回有那个必要吗?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都是想让他学经史子集的意思,叶唐打算有空还是钻研一下,反正古文底子还在,省得他们老是起那‘坏’心思,未雨绸缪很有必要,有备无患。

    以如今灵光的脑袋,想要学习古文应该是很快的,大部分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叶唐看来,应该比学国画可要简单多了。

    ……

    华夏书院的课程还真很繁杂。除了经史子集。什么政治,工商管理,财经等等都有,在亭子与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畅聊半天。叶唐也弄清楚了许多情况。

    从华夏书院出来的几位领导人。几乎都是学的政治。或是工商管理,没有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这也让叶唐腹诽了半天。

    用几位国家领导者来引诱他。却居然没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就没见过这么坑爹诱惑人的,完全不搭杠啊,用国学课程美女来引诱他都比这好,那样还实际点。

    洛瑶一直在旁边陪着,帮他们温温酒做些杂事,很少插嘴,华夏书院她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她也没进去过,他是就近在云大读的大学,离家比较近。

    当然,华夏书院也是比较难进的,进华夏书院没有分数线,但是想进去也十分困难,没有显现某个方面特别的天赋,想都别想。

    洛瑶自认自己不算差,但是对当初能否进华夏书院也是不敢肯定的,特别的天赋她好像也没有,除了诗词不错,不过如今与叶唐一比,她的诗词简直差到天上去了。

    对叶唐不愿意去华夏书院,洛瑶有惋惜,但也能理解,以他的天分,去不去都无所谓了,而且钱他好像也不缺了,名气他又不怎么在意,不去其实也没什么的。

    但估计这个死小子不愿意去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为了林妩,去了华夏书院想要回来一趟可就很难了,一个月才放两天假,屁股没坐热又得动身,以他对林妩那热情,估计去个天就会憋不住想跑回来了。

    要是没林妩他肯定就不会这样了,唉,这个死小子,你说你才多大点,怎的就那么儿女情长呢。

    洛瑶心里微微叹了一息,望着叶唐一副侧耳聆听,专心致志的模样,就想去揪他耳朵两下,又在装正经了,真是膈应人。

    叶唐其实还真没装正经的意思,在两位长者面前,总不能老嬉皮笑脸吧?而且他们现在说的都是一些诗词文章上的事,听听对他也有好处的。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对古文国学都很精通,认真听听能长不少见识的,比如他们说的一些成语典故,在叶唐听来就很有意思,跟听故事似的。

    不过对他们说的《周易》易经之类的就完全抓瞎了,什么乾呀坤呀初六初九的,听都听不懂,简直就跟听天书没两样。

    洛瑶也是这种感觉,比叶唐好不了多少,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说了一会儿见两人都是迷迷茫茫的,水清先生就道:“子清,洛瑶,《周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也不建议你们现在就学习,但是你们别看它好像说的很深奥,其实总结起来也就六个字:简易,不易,变易,万事万物有阴阳,事物时刻都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文蔚先生也道:“确实如此,《周易》研究的本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其实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差别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那道和器又有什么差别呢?”

    文蔚先生问了一句,见两人说不出来,就又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看病,西医看病很程式化:开了处方之后,验血,验尿等等然后开方抓药,过程中离不开各种仪器,而中医看病,主要是“望闻问切”,不用仪器分析。

    中西医诊断病人之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大一样,西医得出各种含量、指标参数,而中医得出的结论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中医上有个“阴虚湿肾”的结论,什么叫阴,什么叫虚,阴和虚到什么程度?各占百分之多少?对这些中医是不会去定量的。

    叶唐本有些懵懵懂懂,但是他这么一举例就明白了,一个着重的是实,一个专注的是虚,实的不一定对,但虚的也不一定错,各有各的道理,一实一虚其实也暗合了阴阳二字,为正反两面。

    《周易》那个世界也有,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都不敢毁伤它。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对《周易》叶唐了解的不多,一般人谁有那个心思研究那么深奥的东西,连正经书都没看过的,当然算命摊上倒见过不少回,那可是看相算命人士的神器法宝,忽悠人不扯上两句《周易》里边的句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算命看相的。

    其实叶唐也算是知道一些《周易》里边的句子,比如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等,丐帮的绝学‘降龙十八掌’就是取自《周易》里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庸对《周易》也是有一定研究的,至少看过,不然也不会用那些名词来给武功招式命名。

    《周易》叶唐是没想学的,太艰深不说,学了也没什么用,又不是仙侠秘籍,修真功法,光看那些句子就够让人头疼了,比《论语》《孟子》之类的还要难懂,完全?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