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393部分阅读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393部分阅读

这个户部堂官支持。段知州哪里还不敢干。

    打井的话还太早些,地窝子的建造,却是迫在眉捷。

    于是,知州衙门就开始忙碌起来。

    腊月初三,衙门前的石壁上,就贴出了盖着知州大印的募工告示。

    三天之内,就有六百多劳力报名。

    踢出老幼,留下四百人听用,由知州衙门准备了铁锹、榔头,配发到众人手中。

    至于监工,则用了知州衙门的属官,每人每天二钱银子,以自愿的形式报名。

    到腊月十八,三千个地窝子就全挖完了,比曹颐预料的还要早上好几天。

    只因为这次募工,是“按件”计薪,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干。生怕自己干得慢了,少挖几个地窝子。

    搁在旁处,这样累的活,怕是早就有熬不住的。

    新城这边,曹颐与段知州都是细心人,自不会出那样的砒漏。

    募工上差,虽自备干粮,可衙门这边,也给预备了热粥与烈酒等暖身驱寒之物。

    当这些人美滋滋地衙门领了工钱后,少不得要添些的东西,使得这原本冷清的甘州商铺,也热闹许多。

    此事,第一批移民已经到新城,住进了盖好的地窝子。每户按人口,也领了米粮等物。

    一时间,皆大欢喜……

    京城,皇宫,养心殿。

    雍正看着曹颗递上来的密折,其中还附带了甘州知州段青林拟的新城农事条陈,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大捷

    ,二月京城。冬寒渐消眼看就要到了五几入宫的※

    早先预备的嫁妆,已经用不上。按照规矩,只有皇子嫡福晋、侧福晋可以带全付嫁妆、半付嫁妆嫁妆进阿哥所,其中又只有嫡福晋才能带丫鬟。

    五儿只能“格格”只能带少量的衣物进宫。

    在曹家曹颇这辈中,其他人有老太君留下的婚娶银子,每个孙子孙女五千两。只有四姐、五儿、长生,是出生在老人家去世后,没有这笔银子。

    曹颂这个做哥哥的,不愿意委屈妹妹。与曹烦后决定,为五儿预备五千两银子的嫁妆银子。毕竟是进宫生活,需要上下打点的地方还多。

    兆佳氏是不愿意的,还是曹烦私下里劝她不要闹。

    五儿虽然只为妾室,可嫁的人身份却不低。说不定以后东府兴衰,都要系在五儿身上。

    他倒不是想要做皇亲国戚,只是想要拿话稳住兆佳氏,不让她在五儿进宫前闹出事端来给众人添堵。

    兆佳氏心中虽是不乐意,到底没有说什么。

    李氏却是使人过来,请她速去说话。

    李氏是给五儿添妆的,除了三千两银子外,还有四付头面首饰;初瑜这做嫂子的,也没有空手。预备了一千两银子,两付头面首饰。

    有初瑜开头,静惠与素芯两个做亲嫂子的,也不好落下。静惠八百两银子,素芯六百两,两人各添了两对金玉手镯。

    没几日,平亲王福晋与曹颐也使人送了不少衣服料子、金银首饰。曹颖这边,是亲自过来的。只是她比不得其他两位姑奶奶阔绰,手上余银有限,所以添的礼反而最轻。

    旁人没人会挑这个,兆佳氏却觉的抹了脸,心里又将孙家骂了几遭。

    四姐与五儿感情最好,自打晓得五儿要进宫,她就亲自动手给五儿缝了两套衣服。又将自己的首饰。挑好的装了一匣,私下里送给五儿。

    妞妞与天慧两个,则是准备了两匣子荷包,里面都是装了金银棵子。

    如此一来,五儿的嫁妆银子就过了一万五千两,各种衣服毛料二十箱。金玉首饰十来匣。

    这些东幕,以五儿的身份,若是都带进宫,就太招摇了。

    最后,除了首饰都带着外,春装、夏装各带了八套,银子则存了一万二,剩下三千两,两千两换了金子。化了两匣子金瓜子,两匣子金镯、金戒指什么的,一千两化了银镍子。

    最后,这些东西满满地装了四箱,随着五儿入宫。

    四阿哥对于自己的新妾,称不上喜欢不喜欢,宫里最不缺的就是美丽柔顺的女子。五儿虽长得甜美,可也没到令人移不开眼的地步。

    他的身边,已经安排了教引房事的宫女,正是情浓意切、恩爱缠绵时;五儿到底年幼,又腼腆得过了,不知主动逢迎,反而不如那宫女受宠。

    于是,四阿哥十日里头,倒有七、八日留那宫女在身边服侍。

    不过五儿是皇后指下来的人,又看在曹家与恒生的面子上。他对五儿也算关爱。见有人怠慢五儿。还发作了一番,使得阿哥所的人晓,的。五儿也是新主子,不是能随意怠慢的。

    那教引房事的宫女姓高,十六岁,也是皇后选的人。

    是去年小选”进宫的,因品貌出挑。挑入皇后字,正月里被皇后赏给四阿哥。

    虽说两个都是皇后给的人,可一个是包衣宫女,一个是八旗秀女,这到底身份高低不同。皇后就使人到阿哥所。敲打一番。不外乎四阿哥年少,不宜久行房事什么的。

    四阿哥到底不是寻常少年。这些日子实是初识情事,才一时沉迷。

    得了皇后的敲打,四阿哥就清醒过来。他还没有大婚,顾及颇多。让妾室生下庶子没什么,若是让宫女生下长子。那少不得要背个好色无德的恶名。

    不想这一番变故,到是便宜了五儿。

    有高氏得宠在前,皇后这边,反而觉得五儿贤淑懂事,使人召到皇后宫几次,,

    甘州,新城外。

    曹颗骑在马上,看着远处垦荒的百姓。冬天终于过去了。百姓已经开始准备春耕。

    他们的脸上,都满是希望与欢喜。按照人口,每人二十亩地,免税三年。从一无所有的流民,到这方土地的主人,如何能不欢喜?

    曹颗的差事,也告一段落。

    昨日,他已经收到旨意,今日最后再巡视一圈后,明日他就要启程

    京。

    曹融的心中,带了几分欢喜。不只为自己,还为了这西征的将士。

    二月初八到二月二十二,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朝廷大军从青海出发。千里驰行,迅速地平定了青海叛乱。

    挑起叛乱的罗卜藏丹津部几近全灭。他删用与百人盅窜,虽说最后得以盅脱,可是他的心腹与母亲公似切兑

    这仗打得漂亮,震慑了青海蒙古。昭显了朝廷的武力。

    在朝廷与策妄阿拉布坦博弈这数年中,变得蠢蠢欲动的青海蒙古。终于彻底老实下来。他们也明白了,在朝廷大军面前,他们实没什么可倚仗的。

    在朝廷多年的辖制下,青海蒙古早已如一盘散沙,哪里能与朝廷抗衡。

    至于是否增加了年莫尧的资历,助长了耸羹尧的气势,曹颐都没有。

    只要不用在轻动大军就好,不算先前的,只算他接管西北驻军后勤这半年,就耗银数百万两。

    要是再打下去,那朝廷不用干别的。他这个户部侍郎。也就只能兼职做“商人”寻小道敛银子。

    还有一件事,令他高兴,那就是李卫升官。

    他是从朝廷邸报上看到这条消息的。李卫从云南盐驿道擢升为云南布政使,离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遥。

    不到一年的功夫,李卫从五品郎中,升为从二品的布政使,这个速度不由不令人侧目。

    曹颗摸了摸下巴,心中也有点吃味。自己怎么就没李卫的好运气。要说那鸦片种植,首倡者还是他小却不知皇上还记得不记得这茬。

    次日,他带着户部随行的司官与家人随从,离开甘州返京。

    京城里,已是乱成一团。

    不是发生了变故,而是被这“西北大捷”给弄的。

    从准格尔蒙古叛乱,至今已经小十年。朝廷这口气已经憋了十年。如今,虽说策妄阿拉布坦依旧逍遥在外,可也不敢轻易犯边。

    青海蒙古,又借着这次平定战乱,彻底趟了一边。

    歌德颂恩的折子,在养心殿叠了一尺多高。

    雍正心里,也欢喜不已。

    年羹尧是他钦兵的抚远大将军,又是他潜邸时的门人,这样骄人的成绩,很是给他长脸面。

    对比之下,在西北数年卸任抚远大将军收复西藏的功绩,也没有过去那样醒目。同大获全胜的年羹尧相比,十四阿哥这个大将军则显得拖沓无能了些。

    不过欢喜归欢喜,雍正还是压下了百官关于献俘的折子。

    青海蒙古,与内蒙古、外蒙古。系出同源。有些事情,朝廷也需要有所顾忌。

    议来议去,除了奖赏功臣外。雍正最后决定,召年羹尧年底入宫觐见。

    之所以留出大半年的功夫,不是他不着急见年莫尧,而是为了给年羹尧留体面。除了年羹尧奉旨进京外。各地督抚也要先期进京,共迎年羹充

    换做康熙朝,若是皇上这般待臣子,早已御史跳出来弹劾。可是现下,御史衙门却悄无声息,谁也不敢在“西北大捷”的喜庆节骨眼上给皇上添堵。

    等到三月中旬,曹颐到京时,召各地总督巡抚进京的旨意已经下去。

    按照规矩,曹颗向京,要先到御前交了差事,才能回家。为防他两眼一抹黑,不知卓城各方动态。蒋坚提前一日就在京郊的驿站相候。

    等见到曹飘他便对曹颗讲述了这些日子的京城情势。

    曹颗听蒋坚提起雍正召集外地督抚进京迎候年羹尧时,觉得不可思议。

    皇上运番举动,是不是恩太重了些?

    他已经听晓,年莫尧坐镇西宁,就真的是“坐镇”年前平定海西也好,年后这次大捷也罢,都是岳钟琪带着众将征战。

    固然是彰显了朝廷体面,厚待年莫尧,也不需要外地督抚共迎吧?

    “看来京城与宗室这边,皇上是梳理妥当了!”曹颐道。

    蒋坚点点头,道:“九阿哥拘在西宁,十阿哥圈在张家口,宗室中虽各有说辞,却也没人敢出来叫板。”

    名义是借着“西北大捷”为了年羹尧着急督抚进京,实际上该是雍正要插手地方吏治。

    等到雍正接见,曹颐就发现,他整个人都不同。去年的雍正,老是皱着眉心,面上常露疲惫之态。就是那种将自己逼得紧紧的。令旁人也胆颤心惊的那种。

    现下的雍正,帝王的威仪更盛。脸上也添了从容不迫,不知是不是解决了外患所致。

    虽说甘州事务,曹颗阜在密折中就详细提及,可眼下雍正仍是仔细问了一遍。听说百姓已经开荒,移民已经安居,他不由点点头”

    曹颗从宫里出来回到曹府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李氏与初瑜早已等得心焦,不停地使人去二门探问。天估与恒生兄弟,则是带了管家,在门口相迎。

    一家人就别重逢,少不得又有一番欢喜

    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六爷的筹划

    数“没有参加乡试。曹腼看着儿子。有些意脚※

    一大家人吃完团圆饭,天估没有随着众人散去,而是跟着父母回了梧桐苑,禀了自己没下场之事。

    曹颇还以为儿子会参加二月的乡试,即便不为金榜题名,多次下场机会锻炼锻炼也好。

    天佑到是也不心虚,道:“是五叔建议让孩儿缓考的,旗学里的先生也让孩儿等下科,孩儿自己也觉得再读几年书要好。同母亲商议后,便没有去顺天府登基报考。”

    初瑜在旁,怕丈夫不快,道:“确实如此,儿子是与我商议后才决定缓考的。”

    曹颇心中,倒是没有什么不快。

    太早金榜题名,对天估未必是好事。曹项是任过外职,曹慎小时候曾在曹寅跟前耳濡目染。因此,即便他们兄弟少年进士,行事也比其他人稳健许多。

    天结他是曹颐的嫡长子。伯府未来的接班人,父母又都庇护有加,生活过得比曹项兄弟要顺心自在的多。就算听父亲教,晓得些官场上的弯弯道道,却也是纸上谈兵。

    还是年长些再出仕,心智更坚决,处事能更周到。

    “李诚下场了么?”曹颇想起一事,问道。

    “下了,还中了举人,昨日张的榜。”天佑说着,倒是带了几分敬佩,道:“听说李家表哥读书极刻苦,眼睛都熬伤了。前些日子他过来给老祖与祖母请安,孩儿还建议他戴眼镜呢,网好十六叔家开了间眼镜铺子,也不知李家表哥有没有去买。”曹颇见他提及李家,并无轻蔑失礼之处,很是满意儿子的行事做派。没有生出势利眼,用官职与门第论高低,不错。

    孙家有孙礼,李家有李诚,若是真走科举之路,倒是稳稳当当的家族复兴之路。

    等天估走后,初瑜犹豫了一下,对曹颗道:“爷,瞧着李诚的穿戴打扮,虽也干净,可到底清寒了些”二月下场前他来过一遭,老太太摸着他身上的衣服,当面什么也没说,背过身却是流下眼泪。过后老太太使人送了些银钱过去,却是他带着两个哥哥给送回来,说什么也不肯收。他跟老太太说,怕自己生贪心,要了一次还想要第二次,往后李家就都成了靠亲戚接济的废物点心。爷,要不咱们帮一把吧,省得老太太挂心。”

    早先曹家不愿出面,敛下李家这一大滩人,是怕把曹家牵连进去。

    如今,李煦案子已经结了一年。这个时候帮衬一把,就算被告到御前,也情有可原。毕竟,李家是曹颐的母族,李家在京的五兄弟,又是曹颇的晚辈。

    曹颇听了,先是点头”要是李诚真能这样想,而不是企图更大,倒是值得敬佩。

    听到后来,他却是皱眉不已。

    高太君虽因愤怨从李家搬回来,可是却将手中剩下的银钱都留在李家。那是一千多两银子,还有李语做生意的本钱一千多两,也是高太君给的。

    这才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又日子窘迫了?

    曹颇就是在户部当差,不是不知民生之人。虽说京城不易居,可是物价也实打实的,并没有打承受不了的地步。

    普通旗人家,旗丁每月二两银子一石米,就能维持全家生计。李家不过十来口人,自高太君过去,前前后后就有三千两银子。

    换做其他人家,已经置办下一份基业。勤俭着花,也够一家人过上十年八年,怎么就都没了?

    曹颇不缺银子,为了哄母亲开心,花个万八千两的,实不算什么。

    可是,现下却不是花钱的时候。

    李家安逸了太多年,上下已经养成骄奢之气。若是他们不改改这习气,即便李诚科举出仕,也不过是又添了个刮地皮的贪官。李家这支,还要再溃烂下去。

    “再等等吧,李家兄弟五人,三个成丁,没有旁人援手,还能饿着不成?母亲那边,我去同她的讲。”曹颇道。

    夫妻久别重逢,少不得敦伦一番,安置不提。

    次日,曹颗便去兰院,陪李氏用早饭。

    李氏见儿子过来相陪,很是欢喜,多吃了半碗粥。

    母子之间,也不需要客套。曹颐便说了李家现下的结症,劝李氏安心。

    左右有他在,先磨练磨练李家这几个表侄儿些时日,不会真的束手旁观。

    李氏听了,很是欣慰。

    她也看出来,自己这个儿子对于李家实没有什么情分,之所以还关注,也是因惦记她。

    “不错,就是该让他们尝尝苦日子,要不然永远不能算懂事。”李氏道:“只是你也不用太操心,他们兄弟几个好胳膊好腿的,还不能养活妻儿不成?”

    曹颇所不放心的,就是怕李氏郁结于胸,见她面露欢喜,也跟着高兴。

    母子又说了几州扑常,曹嗣看了看时辰,到尖衙门了小便出了家脚※

    再次坐在户部窗明几净的堂屋里,曹颗竟有些不适应。

    在甘州那半年,虽说日子苦些,可看着一座新城从无到有,看着荒原变良田,看着原本绝望的百姓展露生机,还真有些成就感。

    再回头看段青林,虽只是从五品知州。却是一地父母。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虽然地方穷些,看着观段青林的言行做派,不像是贪鄙的,日子过得倒是也安生。

    看完公文,再看朝廷邸报,曹颐竟有些觉得日子难熬了些。

    要在还在甘州,这个时候他当是去新城巡查百姓春耕吧”不想了,不想了,再想自己真的就想出京了。

    想着那些衣衫褴褛的移民,曹颗怔了怔。

    如今外乱内忧皆平,雍正是不是该开始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