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鹿鼎任我行 > 鹿鼎任我行第42部分阅读

鹿鼎任我行第42部分阅读

    缭绕”缓缓使出,韦仁连忙凝神仔细观看,并随着比划着学练。待司徒伯雷传授三遍后,韦仁已经能够把这招剑法的基本变化学得八九不离十。司徒伯雷见他天资聪慧,心中大喜。他也不再多言,跟着要缓缓举起手中宝剑,极慢的演出了其它八招剑法。韦仁只觉每剑之后,都有绵连不绝的变化,大为神注,但又觉剑势繁杂异常,甚是难记。可是,韦仁还是不负众望,最终还是将它们拿下。

    “小宝,没想到你真是个奇才,这么短的时间里,你就将‘太清九剑’的九招主变,完全记熟,确实难得。以后,你要多和柔儿练招拆招,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至于那数百招副变,全在对敌之际的随机应用,不能拘限招式的变化,现在,我先和你说一说这么多年,我领悟的变化,你一定要用心听记。以后就靠你自行习练及对敌经验的总结,至于你能有多大成就,我也不敢断言,那要看你的天资造化了。”

    说到此,司徒伯雷也不再多言,便开始讲述自己对“太清九剑”的变化。曾柔也搬了一把椅子和韦仁坐在一起,认真听司徒伯雷的讲授。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屋中三人传授的全心全意,受教的聚精会神,不觉间,天际已经泛白……

    河南巡抚率领手下人马,目送这公主赐婚的队伍远去的滚滚黄烟逐渐在视线中变淡,身上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搬掉了,突然有一种想要仰天长啸的冲动,当他展开双臂时,猛然醒悟自己的身份,他急忙将双臂发下,咳嗽一声,眼角一瞟不由得吃惊不已,原来他身边的属官们跟自己差不多,都在一旁表情万千的庆幸,他不由得暗笑一声。

    建宁公主一路上在韦仁的陪伴下,整日游山玩水,还不快活。而且,她和韦仁已经如胶如漆,对韦仁更是爱得死去活来,只盼到云南这条路永远走不到尽头,但路途虽遥,行得虽慢,终于也有到达的一日。

    这一日,公主赐婚的队伍进入了贵州省境界。在进入贵州之前,韦仁分别召集大内侍卫、骁骑营的领队军官和陆高轩、天地会会众及王屋派人等(当韦仁离开王屋山时,司徒伯雷命王屋派集体加入“仁威堂”,他负责安排王屋派妇孺老人进北京,由“仁威堂”安置。其他门人由司徒鹤负责陪同韦仁去云南。)举行了两个会议,详细安排进入云贵后的具体事宜,重点是如何保证人马的安全,并强调了纪律。

    贵州省是吴三桂的辖地,在贵州罗甸驻有重兵。建宁公主一行刚入贵州省境,吴三桂便已派出兵马,前来迎接。

    第一二九回 闯虎|岤声震南疆(一)

    更新时间:2012-08-27

    将到云南时,吴应熊出省来迎,见到韦仁时称谢不绝。

    虽然建宁公主已经和韦仁早有定计,但是她如今正和韦仁好得如胶似漆,听到吴应熊到来,仍是柳眉倒竖,大发脾气。韦仁安慰她道:“现在是在吴三桂的地盘上,这厮彪悍凶猛,咱们还是要小心行事为上。”建宁公主生性任性,但是也并不是愚笨之人,听了自然不再言他。

    这一日将到昆明,前行之骁骑营带队军官纵马前来报道:“平西王来迎公主鸾驾。”

    韦仁跟着纵马上前,远远望去,只见一队队铠甲鲜明士兵,骑着高头大马,转眼间已经驰到眼前,一齐下马,排列两旁,整个动作整齐划一,确实不愧脱胎于当年纵横东北的关宁铁骑。丝竹声中,数百名身穿红袍的少年童子手执旌旗,引着一名将军来到军前。一名赞礼官高声叫道:“奴才平西亲王吴三桂,参见建宁公主殿下。”

    韦仁仔细打量吴三桂,见他身躯雄伟,一张紫膛脸,须发白多黑少,年纪虽老,仍是步履矫健,高视阔步的走来。他走到公主车前,跪倒磕头,待他叩拜已毕,韦仁道:“平西亲王免礼。”

    吴三桂站起身来,走到韦仁身边笑道:“这位便是勇擒鳌拜、天下扬名的韦爵爷?”韦仁请了个安,说道:“不敢。卑职韦仁,参见王爷。”吴三桂哈哈大笑,握住他手,说道:“韦爵爷大义,小王久仰英名。韦爵爷大恩,小王父子更是如同身受。今后一切还要全仗韦爵爷多多维持。如蒙不弃,韦爵爷到了这云贵地界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中一般,咱们不要太客气了。”

    韦仁听了连忙说道:“这个却不敢当,卑职岂敢不识抬举?”

    吴三桂笑道:“韦爵爷客气,只要你不见外便行了。”

    韦仁道:“如此,多谢王爷了!”

    吴三桂和韦仁并辔而行,在前开道,导引公主进城。昆明城中百姓听得公主下嫁平西王世子,街道旁早就挤得人山人海,竞来瞧热闹。城中挂灯结彩,到处都是牌楼、喜幛,一路上锣鼓鞭炮震天价响。

    吴三桂迎导公主到昆明城西安阜园。那是明朝黔国公沐家的故居,本就崇楼高阁,极尽园亭之胜。安顿好建宁公主后,吴三桂父子陪同韦仁来到平西王府。

    那平西王府在五华山,原是明永历帝的故宫,广袤数里,吴三桂入居之后,连年来不断增添楼台馆阁。这时巍阁雕墙,红亭碧沼,和皇宫内院也已相差无几。

    厅上早已摆设盛筵,平西王麾下文武百官俱来相陪。钦差大臣韦仁自然坐了首席。

    酒过三巡,韦仁朝北抱拳拱手后,笑问道:“王爷身体可好!皇上在下官出京前,特意嘱咐我要相询一下。”

    吴三桂脸上表情未变,只好回答稍稍有些迟疑,一旁陪坐的百官原本热闹的声音突然静了下来,一时之间,百官停杯不饮,怔怔的听着。吴三桂答道:“本王虽然年近花甲,但是每餐仍能吃下三大碗饭,舞得动六十斤重的大刀,开得开三石的强弓。”

    韦仁听了拍着手鼓掌道:“这样就好!这样皇上就放心了。王爷,你不知道,前段时间便有朝臣上本说平西王吴三桂年迈无力,不能再为我大清国守卫这西南边疆,要求撤藩。”

    吴三桂父子及众百官一听脸色立马铁青一片,只听韦仁继续说道:“……下官今日来到王府一见,才知那些人都是胡说八道。”

    吴三桂急忙接口道:“韦爵爷明鉴,这些卑鄙小人妒忌诬陷,决不可信。”

    韦仁点头道:“是啊,王爷当且放宽心,待下官回京后,一定如实进行禀报皇上。”

    吴三桂连忙拱手称谢道:“多谢韦爵爷仗义而言,平西王府上下一定不忘爵爷恩德,本王一定不会亏待韦爵爷的。”

    韦仁连连挥手道:“王爷言重了!韦仁只是皇上的奴才,怎能左右皇上的决策呢。但是,为了王爷的事情,下官只好硬着头皮,好歹与恭亲王、索额图学士、明珠学士、熊赐履大人、多隆总管等大人好好商量一下,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嘛?王爷,你说下官说得在不在理啊!”

    “韦爵爷所说句句在理!爵爷放心,本王知道如何办理此事!”吴三桂心想,怪不得应熊多次提到,这韦仁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这样就好,只要是钱财、女色能够摆平的事就不是大事。平西王府这两样东西还是不少的,只要能将撤藩之事拖延的时间越长,对我的大业就也有利。

    在座的其他文武百官听他在筵席之上公然开口要钱,人人笑逐颜开,均想这小孩子毕竟容易对付。于是,各人一面饮酒,一面便心中筹划如何送礼行贿。席间原来的尴尬惶恐一扫而空,各人歌颂功德,吹牛拍马,尽欢而散。

    吴应熊亲送韦仁回到安阜园,来到大厅坐定。吴应熊双手奉上一只锦盒,说道:“这里一些零碎银子,请韦爵爷将就着在手边零花。待得大驾北归,父王另有心意,以酬韦爵爷的辛劳。”韦仁翘起二郎腿,端起茶盏,微笑着不做声。

    吴应熊心中暗骂不已,但是他哪敢多言,只好自己将锦盒放下,告辞而去。待吴应熊走后,韦仁打开锦盒一看,里面是十扎银票,每扎四十张,每张五百两,共是二十万两银子。“看来吴三桂在云南是十分的有钱,想必这茶马古道已经初步成型了。这往来滇缅及东南亚的商贸,不知‘仁威堂’在云贵境内拓展情况如何?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应该去了解一二。”

    韦仁当晚睡到半夜,忽听得窗上有声轻敲,迷迷糊糊的坐起身来,只听窗外有人低声道:“韦恩公,是我。”

    他一凝神,辨明是吴立身的声音,忙走近窗边,低声道:“是吴二叔么?”吴立身道:“不敢,是我。”韦仁轻轻打开窗子,吴立身跃入房内,抱住了他,甚是欢喜,低声道:“恩公,咱们沐王府的兄弟们都日日思念你,沐小公爷前段时间还说要找个机会和你相邀聚上一聚,想不到你竟让会来到云南。这不小公爷派兄弟前来与你相会。”说着,他转身关上窗子,拉着韦仁坐在桌前,说道:“在河间府大会里,我曾向贵会里的朋友打听你的消息,他们却不肯说。”

    韦仁笑道:“他们倒不是见外,有意不肯说。实在我来参加‘杀龟大会’,是乔装改扮了的,会中众兄弟也都不知。”

    吴立身这才释然,问道:“原来如此。自从上次贵会从京城传来消息说,小郡主和方怡已经被恩公相救,并派人送到石家庄,谁知后来却没有消息,一直想问一下情况,不知恩公是否有他们的消息?”

    韦仁答道:“当日,会中兄弟徐天川护送小郡主和方怡姑娘到石家庄与你们重聚,谁知半路上被‘神龙教’的人掳去。后来,徐天川在押解途中想法子逃了出来,将消息报到‘青木堂’。我们想方设法最终在前不久才将她们二人救出来。这次,我被鞑子皇帝派到云南送鞑子公主和吴三桂世子吴应熊完婚,她们跟着回到云南,不久就能和你们相见了!”

    吴立身听了喜出望外,他连忙站起身再次行礼称谢道:“多谢恩公,当日在京城沐王府便身受援手之恩,现如今你又全力救小郡主和方怡二人脱险,这对沐王府上下恩情如同再造。我在这里代表我家小公爷拜谢恩公,实是深感大德。”

    韦仁道:“大家是好朋友,何必客气。吴二叔,你这么恩公长、恩公短的,听来着实别扭,倘若你当我是朋友,这称呼今后还是免了。”

    吴立身道:“好,我不叫你恩公,你也别叫我二叔。咱俩今后兄弟称呼。我大着几岁,就叫你一声兄弟罢。”

    韦仁笑道:“妙极,吴二哥你就不要太客套。其实,这次与其说帮你们沐王府,倒还不如说帮我自己罢了。”

    吴立身听了又心中不由有一丝疑惑,他用疑问的眼神望着韦仁。

    韦仁知道现在不是解释他和方沐二女关系的时候,只好岔开话题,说道:“吴二哥除了小郡主他们的事情,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情没有?”

    吴立身点头道:“自从‘杀龟大会’后,咱们就回到了云南。一回到云南便发现吴三桂谋反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而且他对自己安全的防护也越来越森严,因此,一时间无法得手。沐王府为了是否刺杀吴三桂的事情曾经多次商讨,针对现在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暂时停止刺杀吴三桂的行动,并且动用一切力量促使吴三桂加快反叛的步伐。这次韦兄弟作为鞑子朝廷的赐婚使,原本是接近吴三桂身边进行行刺的最好机会,但是为了‘反清复明’大业,我家小公爷派哥哥来,就是请求韦兄弟也暂时停止刺杀行动,等‘云南分盟’向总盟陈、顾二位总军师汇报后,再进行行动。面前,我家小公爷已经和进入云南的三家分盟盟友取得了共识,不知韦兄弟的意思如何?”

    第一三零回 闯虎|岤声震南疆(二)

    更新时间:2012-08-28

    韦仁听了吴立身所言,立即明白沐王府的用意。

    在此不得不讲一讲沐王府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沐英,凤阳府定远县人,年少父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麾下曾经聚集一群熠熠闪光的战将,可打下江山后不久,这群功高盖世的大将陆续被杀害,甚至被满门抄斩,惟一将功名传世的开国功臣就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他的义子沐英。

    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年(1377年),充当征西副将军,随邓愈征讨吐蕃,封西平侯。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元梁王派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沐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沐英建议:“我兵罢,惧为所扼。”乃率诸军陈兵江岸,作出欲强渡之势。然后派出奇兵从下流渡江,突然出现于敌兵之后,命手下将旌旗布满山谷间,并吹响铜角。元兵阵脚大乱,沐英立即挥师渡江,以善泅者先行,命军中长刀手杀入敌阵,元兵阵营大乱,斫其军。沐英接着率铁骑渡江直插敌阵,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

    说后,沐英率领明军长驱直入云南,梁王逃跑死于路上,其右丞观音保率下属献城投降,属下各郡县纷纷被拿下。只剩下大理城,依靠点苍山、洱海,拥有龙首、龙尾二关,由土酋段世守之不降。沐英英亲自率军抵达下关,派部将王弼由洱水向东攻打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袭占点苍山,并在山上设置旗帜巧设疑阵。沐英趁城内慌乱,斩关攻击入城,山上兵军亦驰援而下,两厢夹击,生擒段世,攻占大理城。然后,沐英分兵收服诸蛮,设官立卫守之。挥师回军,与傅友德会师滇池,然后分兵征服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立乌撒、毕节二卫。后土酋杨苴等煽动诸蛮二十余万兵围云南城。沐英驰救,诸蛮溃败逃窜入荒山野岭之中,沐英分兵捕灭之,斩级六万。第二年,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及蓝玉班师,而命沐英留镇滇中。

    其后,沐英征灭曲靖徒酋,平定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通田州粮道。后平定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先后,平定百夷思伦多次反叛,使诸蛮震惧,不敢再叛。朱元璋大赞道:“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其后,沐英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昕驸马都尉,尚成祖女常宁公主。

    黔国公沐天波,黔宁昭靖王沐英十一世孙。崇祯三年,沐天波的父亲沐启元去世,他世袭了爵位,还兼任征南将军。当时,天下大乱,只有云南地处偏远,没有受到刀兵之祸,百姓生活比较安乐。

    顺冶四年四月,孙可望军到了云南,将永历皇帝劫持到安笼。李定国将永历皇帝迎入云南,因为沐天波家世代功勋,成为朝中百官之首。南明大势已去,无可挽救,但还是发誓要以身殉国,与南明共存亡。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都入赘给了当地的土司,想以此来为家族留下香火。后沐天波跟从永历皇帝进入缅甸,被残杀。吴三桂进入云南,多次派兵捕杀沐王府后人,沐氏基本被杀尽,因而,沐王府对吴三桂恨之入骨。

    由于沐氏家族世世代代都镇守在这片封地上,受到了当地许多土司的拥戴。虽然前明朝已经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