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鬼棺 > 鬼棺第28部分阅读

鬼棺第28部分阅读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來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來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笔者赞成“沉江说”。不管是吴人、勾践或王后沉的。

    因为“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反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砺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笔者在《西施颂》采用的是“沉江说”,并设计了范蠡弃官亡走后,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着的西施尸体,派人送她回家乡安葬的情节。

    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不论是民间还是正史几乎不外乎这六种结局,可是唐代牛人袁天罡却是推算出了西施的另外一种结局,硝烟散尽之后西施未死,也并未被范蠡带出,而是给勾践囚禁在了越国深宫之中。

    吴国被灭,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來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

    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这是史书当中的记载,却成了袁天罡推理的重要依据,吴国被灭,范蠡欲带西施身退,勾践沉醉与西施的美色,不忍放手,派人來说,西施乃亡国之色,已经命人沉于西湖之底。范蠡何许人也,自知是勾践打得算盘,两人关系就此破裂。

    临行前,范蠡对文种说的话,原因无他,是想挖勾践的墙角,为己所用。

    离去后的范蠡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

    与范蠡相反,得到天下的勾践变得愈加残暴,最终成为一代暴君。

    范蠡何许人也,春秋时期可谓天下第一谋士,他为什么又要散尽家产,难道真的是害怕勾践,在袁天罡看來恰恰相反,这一举动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范蠡真正的目的是,广结良缘,一举推翻这个暴君,救出西施。

    范蠡的家产也并不像是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完全散尽,而是将绝大部分的藏了起來,以图后用,人活的再长,终究是有极限的,勾践死后这份财宝却是再也沒有了消息。袁天罡穷进一生所研究的就是范蠡的这份宝藏,这份举世无二的宝藏。

    而现在打开这所宝藏的钥匙却是落到了崔元的手里。

    鬼棺72_鬼棺全文免费阅读_第七十二章 范蠡宝藏更新完毕!

    第七十三章 青铜古镜的秘密

    五人围在茶几旁,不明白崔元到底说的什么?难道这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这本已经烂的掉渣渣的古书?

    崔元也不说话,默不作声的走进书房内室,再出來的时候,手上竟让多出了两个木盒。

    木盒打开,五人伸长了脖子朝里看去,难道这盒子里真的是把钥匙?

    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木盒之中所乘之物,并不是钥匙,而是一面铜镜。

    铜镜呈圆形,圆周分为八瓣,整体如葵花,正面平滑,略生锈,背面正中粘结圆形圈钮,素面,背面钮的四周书写行体“鸳鸯成对”座外围饰一周连珠纹, 镜缘间宽l厘米,外缘斜立,双重高圈。谢非抢过铜镜,就见铜镜鎏金错银 ,边缘竟然还镶嵌这一圈鸀松石。粒粒饱满,大小一致。

    正是上次老吴自秦岭古墓之中带出的那一面铜镜。

    谢非脑袋里突然灵光一闪,记得自己、老吴连同小雅一起被困地底的时候,就曾看到铜台之上,龙侍虎卫,中间就拱卫着这么一个浑圆似镜的东西。

    龙虎护卫图,龙侍虎卫,龙须虎爪似是而非、似有还无,龙纹脚踏祥云,大嘴吞吐两条长长的龙须拱卫这两兽之间一个圆盘一样的东西,虎纹长身直立、拉长,脚下随风,两只虎爪弯曲前伸同样小心翼翼的护卫这中心颗体大如斗,浑圆似镜的物件。

    难不成这就是龙虎所护卫的宝物。

    谢非一阵无语,为什么好东西都让老吴得了,不论是他得的鲛珠还是这铜镜都是价值千金的宝物,可是同为职业的自己却是显得让人惭愧,出生入死这么多次了,就连一块墓砖也沒带出过。

    谢非带上手套,小心翼翼的自木盒中取出铜镜,铜镜却也不轻,约有一斤多重。上面的铜锈却是已经让崔元清理干净了,少爷看了一眼谢非手里的铜镜,脸上怒气冲天,都有上前杀了崔元的冲动,出土的铜器,无论是兵器还是礼器,上面的铜锈是万万不可动的,正是这些铜锈的存在,才体现了青铜器的价值,现在可好这面铜镜就像是沒了毛的公鸡一样,放到市场上谁还肯要,这可是一件精品,少爷把手插在嘴里,心疼的差点把手指头咬了下來。

    二叔也是业内的行家,这么简单的常识他不可能不懂,可是这又是为什么?

    谢非将铜镜反了过來却是看到了自己未曾看到的东西。

    镜面上金银平脱正好形成了一株兰花的模样,金线为叶、银线为花,栩栩如生。

    “这。。这。。”少爷长大了嘴,这铜镜简直是太好了,无论是造型还是取意,再加上这镜面上金银平脱的兰花,简直就是绝配。

    崔元立在一旁,手里舀着一个紫砂小壶,一边品着茶,一边看着五人脸上的表情。

    蜂子和老吴是两个沒良心的人,眼里能容下的东西也就只有钱了,管他是金的、银的还是瓷的,只要是值钱那就是个宝贝,小雅对这古物了解的也不通透。最好玩的就数少爷和谢非两人了,谢非这一个月的学习,虽然对古物了解的不深,但是只要是到手的玩意总能说出个一二,有时候说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想不到。

    崔元看着两人脸上表情的变化,心里却是已经笑开了花,范蠡的宝藏,连袁天罡穷尽一生都未能破解的宝藏,现在却是要归我了。

    两人看完铜镜,茶几之上却是还有一个木盒,少爷将另一个木盒舀了过來,打开,伸头朝里一看,顿时惊的下巴差点掉到了地上。

    木盒里面也有一个铜镜,只不过这个铜镜无论是造型还是做工,都与之前的那个不同。凭自己的经验判定,这两个物件根本就不是出自同一个人。

    少爷看完,谢非也将铜镜取过來,里里外外的看了个通透。

    直径147、缘厚06厘米‘镜缘间宽l厘米,外缘斜立双重高圈。缘内分两区。外区饰有叶脉纹。内区有四只绕纽奔驰似狐的瑞兽,间饰以花草,造型生动。圆纽,纽座为两重凸起的弦纹。镜面鎏金错银,形成一支梅花的图案。

    谢非虽然学的不多,但也看出,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说第一个铜镜,委婉简约,那么第二个铜镜制作就略显粗糙,纹饰也是与中原铜镜大有不同,特别是内区四只绕纽,奔驰似狐的瑞兽有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粗狂奔放的豪气。

    这那里是一把钥匙,根本是牛头对马嘴,一点也不靠谱,如果说有相同的地方的话,也只有一点,两件青铜古镜都已经被崔元去掉了表面的铜锈,想要卖个好价钱简直是痴人说梦。

    崔元看着两人脸上吃瘪的表情,心里却是如同灌了蜜一般,如果不是自己手里有这本古书残卷,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青铜古镜,竟是是开启范蠡宝藏时,必不可少的东西。

    “怎么样?”崔元笑眯眯的朝着两人问道。

    “二叔,你。。你简直,是糟蹋宝贝。”少爷想了半天却是挤出这几个字。

    崔元也不生气,居然还“哈哈”大笑起來,崔元心里明白,自己的这个三徒弟,在古物的鉴定方面一点都 不会输给自己。

    “孝禹,你还记不记得我以前和你提起过,春秋时期中国有四大铸剑大师。”崔元看着少爷开口问道。

    “自然记得吴有干将、莫邪,越有欧冶子,赵有徐夫人。”少爷掐着嗓子回答道。

    谢非听的一地的鸡皮疙瘩,这些天的相处,少爷那点都好,为人也极其和善,性格上偶尔有所冲动,但也不和老吴似的,一句话不和就开始使用肢体语言,只是有一点却是让谢非无论如何都受不了,就是少爷这一身的阴阳怪腔。

    崔元听了,极其的满意,看來自己 这二十多年的心思 却是沒有白费,自己手下的这些徒弟已经能为自己打一片天下了。

    “那你倒说说,他们都铸造了什么?”崔元再次开口问道。

    少爷听了一愣,这四位可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铸剑大师,可是这又与这铜镜有什么关系呢?

    第七十四章 仙剑

    另外关于干将、莫邪还有二双剑化龙的传说。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沒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沒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

    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來,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沒说什么,她只是笑。

    干将醒來的时候,发现莫邪沒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來。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來。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沒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

    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楚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

    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今江西宜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來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不过,经过现代科学研究,“莫邪投炉”,金铁即融,并不是臆想中的神话,因为,人体含有大量的磷,在铸造过程中,可起到催化剂的效果。当代著名研究者、曾渀制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的金海鸥,就利用草木炭添加磷,渀制了干将、莫邪二剑。

    徐夫人

    战国赵人,铸剑名家,以藏锋利匕首闻名。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史记·刺客列传》亦载此事。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是堂堂男子汉。“荆轲刺秦王”故事见《战国策·燕策三》,也见《史记·刺客列传》:“于是太子(燕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荆轲刺秦王用的正是徐夫人的匕首。无独有偶,史书上还有名“夫人”的男子。《汉书·郊祀志下》:“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颜师古注:“应劭曰:‘丁夫人,其先丁复,本越人,封阳都侯。夫人其后,以诅?br />